书城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9517900000026

第26章 南怀瑾:慈云化雨作春风的布道人(9)

两个副官回去以后,满腹怨恨地向鲁君汇报了宓子贱在亶父的所为。他们以为鲁君听了这些话会向宓子贱发难,从而可以解一解自己心头的积怨。然而这两人没有料想到鲁君竟然负疚地叹息道:“这件事既不是你们的错,也不能怪罪宓子贱,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过去他在朝廷为官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见,可是我左右的近臣往往设置人为的障碍,以阻挠其政治主张的实现。你们在亶父写字时,宓子贱有意掣肘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他在提醒我今后执政时要警惕那些专权乱谏的臣属,不要因轻信他们而把国家的大事办糟了。若不是你们及时回来禀报,恐怕今后我还会犯更多类似的错误。”鲁君说罢,立即派其亲信去亶父。这个钦差大臣见了宓子贱以后,说道:“鲁君让我转告你,从今以后,亶父再不归他管辖,这里全权交给你。凡是有益于亶父发展的事,你可以自主决断。你每隔五年向鲁君通报一次就行了。”宓子贱在鲁君的开明许诺下,排除了强权干扰,在亶父实践了梦寐以求的政治抱负。

宓子贱没有直言进谏,而是用一个自编自演、一识即破的闹剧,让鲁君意识到了奸诈隐蔽的言行对志士仁人报国之志的危害,可谓用心良苦。宓子贱是一个深知变通的人,倘若他直接指出国君的过错,必定会使国君下不来台,很可能不仅达不到劝说目的,还会把场面弄得剑拔弩张,对自己不利。所以,很多时候做事情讲点技巧,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这并不是什么圆滑,个性耿直不知变通有时候只会把事情搞砸。

人活一世,各种事情接踵而来,墨守成规、只认死理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讲究“曲”,并不是要我们奴颜屈膝,而是要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变通,要想办法保全自己。古时候,大臣的一句不知变通的大实话会引来皇帝大怒从而使自己或贬或谪或人头落地。而今天,一个不知变通、一味耿直刚硬的人在社会上会处处碰壁,因此,讲究策略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本事。过于耿直的人有时候人们不能接受,就是因为他忽略了人性。事实上很多时候,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并不是完全理智的。人们都有爱听好话的毛病,所以说,为了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是忠言,也不必逆耳,也要想法子说得婉转入耳一些。

尊重他人,才能保护自己

智利作家尼高美德斯?古斯曼说过:“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南怀瑾先生说有一种人知识非常渊博,知识渊博了,便恃才自傲,自视甚高,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对自己也不够自重,非常放荡、任性,“名士风流大不拘”。

这种人在现实中有很多,他们不认为这是缺点,反而常常引以为傲,觉得自己很有个性。却在不知不觉间得罪人而不自知,或者根本不在意得罪人,结果往往遭到报复。

三国时期,弥衡很有文才,在社会上非常有名气,但是,他恃才傲物,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经常放言除了孔融和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他容不得别人,别人自然也容不得他。所以,他“以傲杀身”,被黄祖杀了。

有一次,弥衡经过孔融的推荐,去见曹操。见礼之后,曹操并没有立即让弥衡坐下。弥衡仰天长叹:“天地这么大,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曹操说:“我手下有几十个人,都是当今的英雄,怎么能说没人呢?”弥衡说:“请讲。”曹操说:“荀或、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就是汉高祖时候的萧何、陈平也比不了;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猛无敌,就是古代猛将岑彭、马武也赶不上;还有从事吕虔、满宠,先锋于禁、徐晃;又有夏侯惇这样的奇才,曹子孝这样的人间福将。怎么能说没人呢?”弥衡笑着说:“您错了!这些人我都认识,荀彧可以让他去吊丧问疾,荀攸可以让他去看守坟墓,程昱可以让他去关门闭户,郭嘉可以让他读词念赋,张辽可以让他击鼓鸣金,许褚可以让他牧羊放马,乐进可以让他朗读诏书,李典可以让他传送书信,吕虔可以让他磨刀铸剑,满宠可以让他喝酒吃糟,于禁可以让他背土垒墙,徐晃可以让他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叫做‘要钱太守’。其余的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罢了!”

曹操听了很生气,说:“你有什么能耐?竟敢如此口出狂言?”弥衡说:“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让皇帝成为尧、舜,下可以跟孔子、颜回媲美。怎能与凡夫俗子相提并论?”这时,张辽站在旁边,拔出剑要杀弥衡,曹操阻止了张辽,悄声对他说:“这人名气很大,远近闻名。要是把他杀了,天下人必定说我容不得人。他自以为很了不起,所以我要他任教吏,以便侮辱他。”一天,弥衡去面见曹操,曹操特意告诉看门人:“只要弥衡到了,就立刻让他进来。”弥衡衣衫不整,还拿了一根大手杖,坐在营门外,破口大骂,使曹操侮辱弥衡的目的没能达到。有人又对曹操说:“弥衡这小子实在太狂,要杀他还不容易?”曹操说:“不过,他在外总算是有一点名气。我把他送给刘表,看看结果又会怎么样吧。”就这样,曹操没有动弥衡一根毫毛,让人把他送到刘表那儿去了。

到了荆州,刘表对弥衡不但很客气,而且“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但是,弥衡骄傲之习不改,多次奚落、怠慢刘表。后来,刘表无奈,只好又派人把弥衡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到了江夏,黄祖也能“礼贤下士”,待弥衡很好。弥衡常常帮助黄祖起草文稿。有一次,黄祖曾经握住他的手说:“大名士,大手笔!你真能体察我的心意,把我心里想说的话全写出来啦!”但是,后来在一条船上,弥衡又当众辱骂黄祖,说黄祖“就像庙宇里的神灵,尽管受大家的祭祀,可是一点儿也不灵验”。黄祖下不了台,恼怒之下,把弥衡杀了。弥衡死时不到三十岁。曹操知道后说:“迂腐的儒士摇唇鼓舌,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傲得自以为自己是天王老子,对别人毫不尊重,轻易折辱别人的人,不是勇敢,而是蠢。弥衡是一个很蠢的人,他似乎很以自己的狂妄自大为傲,以蔑视侮辱他人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名声,却不知这是自掘坟墓。

尊重自己才能保护自己,侮辱别人必会招致别人的报复。正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心理。一个人无论地位和才干平凡还是卓越,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做天地间大写的人。每一个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尊严,给别人以尊重胜过给别人以黄金。尊重能换来情感,情感却不是黄金能买到的。黄金能使人弯下自己的腰,尊重却能使人付出自己的心。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是真正能虏获别人心灵的人!

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南怀瑾先生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

战国时期,楚、梁两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空余土地里种了瓜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喜人,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务农事,瓜秧瘦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有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心生忌妒,于是,一晚乘着夜色偷跑过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全被人扯断了,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请示说也要过去把楚亭的瓜秧扭断。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要反过去扯断他们的瓜秧呢?他们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县令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渐渐地,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天早上瓜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恩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人往往是自私的,大都有这样的通病:见不得别人好,总想去破坏,常不公平地对待其他人,这种褊狭的行为,使自己最终“自食其果”。因为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最后“报应”便降临到自己身上。

如果一个人能摒弃这种私心,推己及人,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身边就会集聚更多的人,人们也更加愿意同他结交,进而他的交际圈就会越来越广,事业和人生也会越来越顺利。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是一个人成大事和获取成功的关键。

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当时曹军远不如袁军强大,但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一再坐失战机;曹操则富有谋略,善于用兵。结果,战事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打败袁绍后,曹军将士在袁军的帐篷里搜到了一些信件,全是曹操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将与袁绍暗相勾结、示好献媚的信。有人建议,把这些写信的人全都抓起来杀掉。

可是,曹操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当初袁绍的力量十分强大,连我自己都感到难以自保,又怎么能责怪这些人呢?假如我站在他们的位置,当时也会这么做。”

于是,曹操下令把信件全部烧掉,对写信的人一概不予追究。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里,从此对曹操更加忠心耿耿、卖力相助了。

曹操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使他更多地赢得了人心,愿意投奔他并甘心为他效力的人越来越多。这样,曹操的力量便越来越强大,手下谋臣将士如云,他借此很快打败了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得好:“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人是感性的动物,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往往根据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标准。由此产生的冲突可想而知。然而,若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别人想一想,便会减少很多不满和抱怨,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气氛轻松愉快,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和美好。

适当的距离才是美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较远距离看一朵花时,会感觉很美,当靠近了再看,便会发现其中一些瑕疵,觉得不再美了。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说:“距离产生美。”然而,赵本山的小品里又讲:“距离有了,美没了。”怎样才能维持自己眼中的美呢?关键在于距离适中。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孔子认为女子与小人最难办了,对她太爱护、太亲近了,她就恃宠而骄,让你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对她疏远一些,她又怨恨你。南怀瑾先生说,其实,孔子说的不仅仅是女人,还包括小人,而世界上的男人,够得上资格免刑于“小人”罪名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圣贤这一句话,实际上包括了生活中大多数平凡男女,它指出了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距离问题。

“近则不孙远则怨。”如何保持人际交往中的美好印象,如何让人际关系永远处于美的阶段呢?有一个办法: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过于接近,又不过于疏远。很多时候,就情感而言,一定的距离能带来极大的美感。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对相互爱慕而又从未见过面的恋人。梅克夫人是一位酷爱音乐、有一群儿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独、最失落的时候,不仅给了他经济上的援助,而且在心灵上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安慰。她使柴可夫斯基在音乐殿堂里一步步走向顶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第四交响曲》和《悲怆交响曲》都是为这位夫人所作。

他们不想见面的原因并非他们两人相距遥远;相反,他们的居住地仅一片草地之隔。他们之所以永不见面,是因为他们怕心中的那种朦胧的美和爱在见面后被某种太现实、太物质的东西所代替。

不过,不可避免的相见也发生过。那是一个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本来已安排了他们的日程:一个外出,另一个决定留在家里。但是这一次,他们终于在计算上出了差错,两个人同时出来了,他们的马车沿着大街渐渐靠近。当两驾马车相互错过的时候,柴可夫斯基无意中抬起头,看到了梅克夫人的眼睛。他们彼此凝视了好几秒钟,柴可夫斯基一言不发地欠了欠身子,梅克夫人也同样表示了一下,就命令马车夫继续赶路了。柴可夫斯基一回到家就写了一封信给梅克夫人:“原谅我的粗心大意吧!维拉蕾托夫娜!我爱你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人,我珍惜你胜过世界上所有的东西。”

在他们的一生中,这是他们最亲密的一次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