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认为鼓励并不需要许多技巧,那么,表扬和鼓励需要哪些技巧呢?
第一,鼓励不是简单的“好好干”。
只会说:“加油啊!好好干!”具体如何去做,却只字不提。实际上,这种鼓励方法并不能起到什么实际作用。孩子听后一定会茫然不知所措。相反,如果能提出具体问题,那么孩子听后就会清楚自己应如何去做,当天开始就可以努力。比如,夸奖孩子画画不错,不能只是说:“不错,像毕加索一样。”而是要说“这个天空的颜色很有意思”,或“这个脸画得很像爸爸……”
第二,夸奖鼓励要及时。
对孩子鼓励多,孩子的进步就快。鼓励是自信的酵母,夸奖是自信的前提,自信是信心的基础,没有自信就没有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就是夸奖鼓励要及时。夸奖不仅仅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才会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寻借口。这对于“习得性无助”者克服困难、鼓起勇气、振奋精神、减少自卑、奋起直追尤为重要。
第三,对孩子的激励和表扬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就体现。
比如,不要只在孩子考了100分时才说上一句:“考得不错。”那么,孩子认为这时受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来,即使以后总得100分,孩子的上进心也会慢慢消失。父母可以换个方法表扬孩子,要抓住要点或者“投其所好”地进行表扬。比如:“今天确实不错,你学习了两个半小时。”这样的话,孩子听了会从心底感到高兴和激动,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真是无微不至,连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
第四,夸奖要有限度。
对孩子的夸奖绝不能过于夸张,过分地夸奖或炫耀孩子的长处,时间久了,易使孩子产生或比谁都强的心理,不允许或不能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的事实。大人在夸奖孩子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并在表扬孩子时指出不足之处。
一位母亲忧虑地对老师说:“我们并没有给孩子什么压力,也很少责备他,更不会疾言厉色。我们奉行以奖励代替责备,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忧虑呢?”
老师单独和这位念中学一年级的孩子交谈,发现他担忧自己不能名列前茅,所以很用功。他经常失眠,觉得压力很大,甚至想休学。
“我很怕考不好,所以每天读到深夜。”孩子说。
“你觉得学习有困难吗?所学的功课你不会吗?”老师问。
“不是,是怕考不好。如果落到三名以外,我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我就是怕输掉!”
“你父母亲要求你考前三名吗?”
“没有。是我自己粗心考不好,我就是很在意成绩。”孩子哭了起来,“我怕失败,那很没面子。”
“对谁来说,你会觉得没有面子?”
“我怕对不起爸爸妈妈!怕得不到他们的欢心。”孩子泣不成声。
这位名列前茅的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亲人的夸奖之中。由于一直保持好名次,他未曾尝过父母没有夸奖的滋味。他怕失去夸奖,并把这个惧怕当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
过度的夸奖,给孩子带来了心理负担,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变得焦虑,遇到困难容易退却,缺乏信心。现在,仔细回想一下,你自己有以下这些情形吗?
孩子有一点小成就时,你常常将夸奖挂在嘴边吗?
动不动就会表扬、夸奖孩子?
你会回避问题,而转为夸奖吗?
如果是这样,一定要尽力改正,孩子也是人,他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表扬孩子的时候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是你,这样的表扬对你的帮助会有几分?
第五,要注意鼓励效果的持久强化
美国的一个学校采用发“代币券”的形式褒奖学生的做法就很可取。如果老师要褒奖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就会给这个学生发一张价值若干元的代币券。这张代币券可以在学校的小卖部换取同样价值的小商品。如果学生不马上兑换代币券,或将自己的良好行为保持一段时间,抑或又有新的良好行为,他就可以到教师那里换取一张面值更大的代币券。如果学生仍不兑换,并持续保持良好行为,教师的褒奖方法则仍根据以上原则类推。
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了持久强化。这是因为该校的做法契合了心理学中“期望与效价”理论,即人做某事的积极性等于成功概率和价值判断的乘积。也就是说,奖励的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期望,这样才会收到比当下良好行为更好的效果。
选择有效的表扬方法会使得孩子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的看法,因此我们说,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孩子精神健康的基石。
激励不是“准”字号灵药,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惩罚虽然激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孩子的是非道德观念远未形成,在孩子的世界里,本无所谓对与错,是我们的成人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这个世界,我们就必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犯了错误。
在这种错误面前,激励失去了它应有的药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惩罚。
批评和表扬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他们同样都是在给孩子进行一种评价。而批评带给孩子的感觉总是负面的,为了让这种负面的伤害减小到最低,我们应该在批评孩子时,放弃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转而在陈述问题时指出孩子在某件事上的错误之处并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对事不对人。
那么,身为父母,我们就要学习一些批评或者处罚孩子的技巧。因为这样,可以使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失中,学会如何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态度。那么,批评孩子需要哪些技巧呢?
第一,不要惩罚、压制或约束孩子。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用传统的惩罚和压制的方式去约束孩子。 家长即使是惩罚孩子,也应该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孩子做错了事情你可以惩罚,如果没有做错事你还去惩罚,那不是过于武断了吗?更何况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如果连你自己都无法做到公平,那么在你要求孩子做到公平时,孩子又怎么会相信你的话呢?
第二,切忌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应该给他们一个“犯错——认识——改正”的机会,以宽大和包容来对待孩子的错误。当然,对于严重的错误,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加以改正。重要的是,在纠正和惩罚这些错误的时候,不能羞辱、嘲弄、打骂孩子,这也是为人父母需要提高的素质。
第三,放弃错误的批评指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检查孩子对禁律和要求的执行情况时,父母们往往会因为误解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批评指责,或者因为无法遏止的失望和愤怒而采取不恰当的惩罚方式。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并向孩子道歉,就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使他怀疑父母其他要求和禁律的合理性,甚至怀疑父母对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