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绅士法则 淑女定律
9516000000010

第10章 错误的奖惩方法会把孩子推向罪恶的深渊(3)

第四,避免体罚。许多父亲一生气,就毫无顾忌地打孩子。等他们平静下来之后,又去亲吻抚摸打疼的地方,或者给孩子糖果吃。这种教育方法绝不能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只能造就出懦夫和蠢材。孩子有时候可能会犯一些很让人生气的错误,无论如何,一定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

第五,采用“三明治”式的批评教育。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运用“三明治”法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所谓“三明治”是指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

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是认同、赏识、肯定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其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第六,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批评上的超限效应。因为,有些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会批评……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孩子极不耐烦,讨厌至极。孩子为什么对这样的批评产生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呢?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不断增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为避免这种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应切记:“孩子犯一次错,一般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孩子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问题严重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像鹦鹉学舌那样,简单地重复一次,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孩子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降低。

总之,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记住一句话,批评是为了成就而不是伤害。

不要随意批评孩子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对付”,不管是鼓励还是惩罚,也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对孩子都起不到丝毫的作用。但是我们在抱怨孩子的时候却很少想到要在我们自身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对孩子该奖不奖,该罚不罚,或者高兴了就奖,生气了就罚,是孩子们对家长的奖惩日益免疫的最根本的原因。有的家长遇事就唠叨个没完;孩子犯了错误时就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过去的“劣迹”统统翻出来,一一数落给孩子听;还有很少考虑孩子的能力、年龄和原有基础的父母,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实际的要求。

有一个初中的女孩子,小的时候她是个爱劳动、关心集体、心地善良的孩子。但是因为贪玩,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每次看到她的成绩单,父母就对她进行惩罚。她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回家,后来,为了逃避惩罚,她学会了作弊,学会了撒谎,甚至离家出走。现在,这个孩子对父母的奖惩已经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我行我素。

其实,奖惩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关键在于你奖惩的是什么,对孩子做的什么事情进行奖惩。

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家长对孩子总是缺少相对的尊重,往往在孩子做错事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情绪从来不加控制,就朝着孩子大声地吵嚷起来。

如果你要批评你的孩子,请先读读这一封信吧,这篇文章是在美国的一本家庭杂志评论栏上刊登出来的,它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我儿,你静静听着:

我在你酣睡去的时候这样说,你的小手掌压在你脸下,金色的头发给汗水粘贴在你额前,我悄悄地进入你的房里。那是几分钟前,我在书房看书的时候,突然一股强烈的悔意,击中了我的心,使我失去了抗御,使我感到自咎地来到你床沿。

孩子,这些是我所想到的事——我觉得我对你太苛刻了。你早晨穿衣上学的时候,你用毛巾轻轻擦了下脸,我就责备了你;由于你没有把鞋擦干净,我也责备了你;当我看到你把东西乱丢在地上时,我也大声责备你。

吃早餐的时候,我挑剔你的过错,说你这又不对,那又不是……你把臂肘搁在桌上,你在面包上抹的奶油太多。当你开始去游戏,而我去赶火车的时候,你转过身来,向我挥手说:“爸爸,再见!”我又把眉毛皱了起来,说:快回家去!

午后,这一切的情形又再重新开始。我从外面回来,发现你跪在地上玩石子,你袜子上有许多破洞,我看到那些小朋友羞辱你,马上叫你跟我回来。“买袜子要花钱,如果你自己花钱买的话,就会特别小心了!”孩子,你想想,那种话竟由一个做父亲的口中说了出来!

你还记得吗?后来我在书房看报时,你畏怯地走了进来,眼里含着伤感的神情。当我抬头看到你时,又觉得你来打扰我,而觉得很不耐烦。我恼怒地问你:“你想干什么?”你没有说什么,突然跑过来,投进我的怀里,用手臂搂住我头颅,吻我……你那小手紧紧地搂着我,充满了孺慕的热情。这种孺慕的热情,是上帝栽种在你心里的,像一朵鲜丽的花朵,虽然被人忽略了,可是不会枯萎。你吻了我后,就离开我,跑上楼去了。

孩子,你走后没有多久,我的报纸从手上滑了下来,突然一种可怕的痛苦和恐惧,袭击到我身上。那是习惯支配了我,整天责骂你、憎厌你;吹毛求疵地挑你的过错。难道这是我对你的一种奖励?孩子,不是爸爸不爱你,不喜欢你,那是我对你期望太高了,我用了我现在自己的年纪来衡量你。

其实,你的品性中有很多优点,都是令人喜爱的,你幼小的心灵,就像晨曦中的一线曙光…如果你没有睡去,我向你说出这些话,在你赤子的心里,也不会了解的。可是,明天我必须要做到的是,做一个真正的好父亲。你笑的时候,我也跟着笑,你痛苦的时候,我愿意陪同你一起承受这个痛苦。

当我有时沉不住气要责备你时,我会咬自己的舌头,把这话阻止下来。我会对自己不断的这样说:“是的,他还是一个幼小的孩子……他还是个小孩子!”

我恐怕自己已把你看做一个成年人了。看到你疲倦地酣睡在小床上,现在我明白过来了,你还是个小孩子。昨天,你还躺在你母亲的怀里,你把头脸依偎在她的肩上。是的,你还是个眷恋着慈母爱抚的小孩子,我对你的要求,实在太多了,太多了!

这个父亲的信描述了我们大多数父母的教育状态,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不注意方法,乱用批评。林格说:“赏识孩子一定要有限度,惩罚孩子一定要有分寸,并且需要有明确的操作方式。”

这位父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我们呢?要知道,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态,适当的惩戒可以培养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适应学校和社会要求的能力。然而,错误的奖惩方法只能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渠道,把孩子推向深渊。

那么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奖惩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第一,对奖惩要有一定的标准。事先定下规则和标准,对孩子讲明做到哪些可以得到奖励,犯了怎样的错误将会受到惩罚。给孩子一个目标,当然奖励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孩子会因难以实现而放弃争取。

第二,孩子“好心办坏事”的时候,家长要分开表扬和批评。当孩子出于好心却做了“坏事”的时候,比如孩子想为妈妈洗衣服,结果连爸爸贵重的西装也放在水里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克制失望,一方面对孩子洗衣服的行为表示感激,另一方面又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如果家长火冒三丈,把孩子的良好行为都一并抹杀了,那么孩子以后恐怕连碗筷都懒得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