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9476100000041

第41章 革命家、哲学家、批评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列宁曾赞扬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说他“不顾(沙皇政府)新闻出版检查的阻挠与刁难传播农民革命的思想,群众为推翻所有旧政权而斗争的思想”。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批评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诞生在伏尔加河边的萨拉托夫市。普希金、莱蒙托夫赞颂自由的诗篇,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和英国作家狄更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小说,都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童年时代的启蒙读物。他上中学后开始阅读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作品,亲身考察农奴制度下的现实生活,因而对社会政治问题产生了兴趣。18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进入彼得堡大学。当时正值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运动方兴未艾,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不可能不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没有多少兴趣,而用大部分时间来自学读书和独立思考。他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经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书籍,但是最吸引他的则是果戈理的小说、别林斯基后期的文学评论及赫尔岑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1848年,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一些成员的接触,开始了解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他注意到法国人傅立叶“法郎吉”(即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组织单位)学说中美好理想,但同时也发现它的缺点和局限性。1848—1849年欧洲革命给他的震动很大。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日记中曾写道:“在人类最终目的的信念方面,我已完全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极端共和主义的拥护者??”当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镇压匈牙利革命的时候,他极为愤慨:“我是匈牙利人民的朋友,我希望俄国人在那里被打败,为此我随时准备牺牲自己。”

1850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学毕业;第二年,他返回故乡,在中学教语文。他的进步思想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却遭到反动校长的反对,于是被迫离开学校。185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医生的女儿奥莉加·索克拉托芙娜·瓦西里耶娃结婚;同年5月,一家迁往彼得堡。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彼得堡开始为《祖国纪事》杂志撰稿,并着手写自己的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他的论文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因而校方一直拖延到1855年才组织答辩。作者以唯物主义理论为锐利武器,向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和当时流行的各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谬论大胆挑战,在美学史上首次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美的观念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如农民和贵族对女性美的看法就大不相同。

车尔尼雪夫斯基向《现代人》杂志投过稿。该杂志的理论支柱是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逝世后,杂志的理论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急需充实编辑力量。主编涅克拉索夫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来稿中看出了他的才智,于是请他来负责杂志的文学批评栏的编辑工作,车尔尼雪夫斯基欣然表示同意。他在杂志上发表《阿夫杰耶夫中长篇小说集》、《论批评中的真诚态度》和评论奥斯特洛夫斯基喜剧《贫非罪》的文章,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1855年冬,车尔尼雪夫斯基开始发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俄国文艺批评思想的发展。1856年主编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车尔尼雪夫斯基接手《现代人》的编辑工作。这年他与年青的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结识。次年他便邀请杜勃罗留波夫参加编辑部的工作,不久又让他负责评论栏。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哲学、历史和政治经济问题,尤其是农奴解放的问题。他通过《现代人》杂志广泛传播革命的思想。他先后还发表了论述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文章,并完成了多种重要的哲学、经济学论著。《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1860)发挥了战斗的哲学唯物主义观点,并系统地阐明了“合理利己主义”理论。他的《资本与劳动》(1859)揭露了沙皇俄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腐败,而《杂志述评》(1857)和《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1858)等文则提出俄国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农民村社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

1859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前往伦敦,帮助赫尔岑认识自己的错误,同他商量共同进行反对沙皇反动派的斗争问题。

19世纪50—60年代,农民的斗争形势威胁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统治,使一部分地主,甚至沙皇本人也感到有进行某种改革的必要。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决定进行所谓的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地主阶级力图在保留自己的土地所有制和其他权益的前提下只对农奴制度作一些表面形式上的改变。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一开始就看透了亚历山大二世的意图,因而对改革不抱任何幻想。他写了革命传单《领地农民同情者致领地农民书》,以有力的论据和通俗的语言揭露了那次改革的欺骗性。他明白无误地告诉农民:“你们不会从沙皇那里得到你们所要的那种自由。你们是地主的农奴,而地主是沙皇的奴才,沙皇是站在地主之上的地主。这就是说,沙皇和地主原是一丘之貉”。他号召农民作好准备,等待时机成熟时就举行武装起义。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所谓解放农民的法令和废除农奴制度的宣言。农民在名义上得到了“自由”,可是他们原来使用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夺了去。为了获得很小一块份地,农民要缴付巨额赎金。在赎买土地以前,农民还要为地主承担各种“临时义务”。改革刚一宣布,所有官方的和自由派的报刊都表示拥护,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办的《现代人》则表示沉默。当时合法刊物是不准刊登反对政府法令的文章的,因此沉默便是对这场大骗局的有力抗议。

沙皇政府把车尔尼雪夫斯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862年6月,《现代人》被勒令停刊8个月;7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住所被搜查,接着他就被捕。车尔尼雪夫斯基被关押在彼得保罗要塞的阿列克谢耶夫三角堡的单身牢房里。他在监狱里进行了毫不屈服的斗争。当局找不到任何罪证,最后以“阴谋颠覆现行制度,策划暴动”的莫须有罪名判处他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1864年5月在彼得堡梅特宁广场上将他处以假死刑。沙皇政府的暴行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同年7月车尔尼雪夫斯基被送往伊尔库茨克盐场服苦役,8月又被转送到卡达亚矿山。两年后,再次被送到亚历山大工场。革命者曾多次设法营救车尔尼雪夫斯基。在7年苦役期满后,沙皇政府把他发配到荒无人烟的维柳伊斯克。

苦役和流放未能挫伤他那坚强的战斗意志。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斗争。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狱里,他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1862—1863)。小说主人公拉赫梅托夫身上集中表现了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家的特征。通过薇拉、罗普霍夫与基尔萨诺夫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家对恋爱自由和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借薇拉的缝衣工场和她的四次梦境,宣传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小说在《现代人》杂志上的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教育了青年一代和许多革命者。在西伯利亚矿场的窝棚里他写成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序幕》(1867—1869,第一部在马克思的帮助下于1877年在伦敦出版),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前夕俄国的社会斗争。小说的主要人物反映了作家等人的理想及其精神面貌。

当局曾多次劝诱车尔尼雪夫斯基呈请赦免,均遭拒绝。1875年,东西伯利亚总督的上校副官被派到流放地劝他向沙皇请求宽恕。只要在拟好的一个文件上签个名,就可以立即获得自由。可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丝毫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说:“我为什么要请求皇上赦免我呢?我认为,我被放逐只是因为我的头脑和宪兵长官舒瓦洛夫的头脑构造不同。就为这一点而请求饶恕吗?”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一方面镇压革命,另一方面采取某些手段蒙骗群众。在这种背景下,188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准许从流放地回到俄罗斯。这时他已度过了长达21年之久的监禁和流放生活。然而,还是不准他回彼得堡或莫斯科,只许他在偏远城市阿斯特拉罕定居。他不顾当局的刁难与限制继续自己的写作。《人类知识的特征》等文章批判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还花很大的精力翻译德国史学家韦伯的11卷《世界史》,并在注释中批判了韦伯的保守的民族主义观点。

1889年6月车尔尼雪夫斯基被准许回故乡萨拉托夫,他迫切希望从事新的工作,但终因备受折磨,身患重病,只在这里生活了4个月,于当年10月29日夜间,因脑溢血而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