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依法治校 以德育人
萨本栋治校,自始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他除发表“信条20条”外,还有在《唯力》刊物上发表的《学生十诫》,那些都是他治校、处世、立业、爱国、造福人类的见解和体验的总结,以及治学处事的准则。他以身作则,严加遵守。他建立严格的注册制度,学生入学报到日期绝对不许超过。很多人以为战时交通困难,可以通融,但校方铁面无私,迟到者均被拒收。老生若迟到就要“休学”,此事,往往争执状告至萨本栋处,但他为人正直,绝不通融,因此背后有人称他为“杀不动”(谐音)。由于学校的严格,教学秩序井然。学生的升留级、教师的晋升、奖学金、救济金的发放,都很严明公正。为提高学生质量,萨本栋对招生考试非常严格。为防止泄漏考题,出题、印刷、评分等等环节,均责令教务长亲自负责,不讲情面。当时,学校管理十分严格。学校实行学分制,规定学科成绩不满60分者须补考一次,及格后获得学分,不及格或原成绩在50分以下者,应重修该课程,再补考不及格时就自动退学。学期结束时,各科成绩统一公布。但为照顾学生面子,只用学号来公布成绩,不及格分数用红色表示。但凡一年所修课程成绩1/2不及格(60分以下)或1/3不到50分的要退学。因此,每学期总有一些同学补考或重修,每年按此规定被淘汰的学生总有一些。若四年累计学分不够,还不能毕业,有的同学因此要读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学校对体育课也十分重视:凡体育课旷课缺课达全学期1/4者,不得参加学期测试。体育三学期不及格者退学。由于考试这样严格,当时学生都丝毫不敢懈怠。学校实行严进严出,因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萨本栋为让众多没有手表的师生按时作息,采用轮船航行中使用的海上报时法:敲打大钟,大家均感到方便适用。
采用“导师制”。厦大实行导师制始于1928年,仿效英国大学的做法,在中国当时属于创举。导师制中的导师每一学年更换一次。导师制的目的是密切师生间的交流,使教师能接触到学生,学生也能接触到教师。设立导师制之初,全校设有25个团,仅法律系即有3个团,每团均有学生15人左右。
萨本栋接任校长后要求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可以担任导师。新学年伊始,即由学生们自由选择导师。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难题,导师给予教导。因此一个系里可有好几个导师组,每个导师组中可有不同班级的学生,不过每组的学生数并无具体规定。当时在校学生人数较少,与教师的课外接触机会比较多,在正规的导师制下,师生接近名正言顺。学生与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授频繁访谈沟通中,学习老师人品、渊博学识、治学修养、撰写文章的办法等等,无形中受到了熏陶、拓宽了视野、甚至直接分享老师的人生感悟和价值取向,对于学生之后的成长,终身受益,值得提倡。以1948届法律系当时的导师组为例,1944年秋学生到校后,有许多同学都选了讲授《民法总则》的周楠教授为导师。周导师字“叔厦”,其教导的小组就称为“叔厦导师组”。当时的导师对学生的品德品评,往往为训导部门所采纳。萨本栋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训导,教育他们爱国、节俭、尽责、团结向上等等。当时学生来自祖国各地,五湖四海,但在学校的教导和群体的影响下均能遵守校规公德。那时,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时,内心很激动,以及听到《渔光曲》歌声时,内心特悲凉无奈,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厦大人以气节自勉,不少室内还张贴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长汀时期,生活十分艰苦,但校风淳厚,为各方所称道。那么多年,学校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和盗窃案件,课程考试时一般不要人监考,因为学生自觉,罕有作弊现象。
每学期初医务室进行体格抽查,发现血压高一点或其他一些毛病,就得减修学分,甚至休学。因此,期初同学都感到紧张。学校鼓励学生体育锻炼,规定凡获嘉庚奖学金的学生,体育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
当时男女同学交往均能遵守学校规定,没有见到情侣勾腰搭背的情况。女生宿舍纪律极严,平时不准许男生进入,只有元旦那天才对男生开放。因此元旦那天一大早,天还蒙蒙亮就有男生在那里等候了,女生则打扫房间,殷勤招待来客,但要面对男生的评头论足。
当时校领导反对搞同乡会,认为以地域划分派别,极端狭隘无聊,于国、于民都有害。
为防裙带风,学校规定:夫妻不得同在本校工作,萨本栋自己带头执行。他的夫人受过高等体育教育,厦大当时很需要女生的体育指导员,但她不能任职,只任义务的体育指导,不领薪俸和津贴。他的好友同事傅鹰的夫人张锦教授,顾瑞岩的夫人杨佩芬本来均可在厦大任教,然而碍于上述“规定”均舍近求远,到他处去任教。尽管这种规定未必合理,但在当时却严格实行。
萨本栋用人,实行“精兵简政”。他的办公室,只用秘书、文书、职工、工友共四人。教务处的处长由教授兼任,下设注册主任、管教务的职员、管学务的职员共三人,再外加工友一人。其余大小机构,均因事设人,没有闲职人员。因而工作效率很高。
(四)办学严谨 治学有方
1.延聘名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萨本栋深知“名师出高徒”。他上任伊始就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人才的作用。他认为,人才、设备和经费是治校的三要素,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他指出:“三者当中,人最重要。”
厦大内迁时,原有的教师大部分随校内迁,但有部分教师离去。然而到长汀后却年年扩大招生,增加新专业、开新课,因此,势必要增聘有实力的专家、教授。但是厦大地处山区,教师薪俸又低,车旅费开支很多,因而聘请教师成为萨本栋最为头痛而迫切的事情。经萨本栋的四处奔波、求助,基本上达到了师资配置要求。他八方筹集经费,到处聘请名师、大师、专家,充实和建设教师队伍。他坚定地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聘请高素质的教授。他利用个人的名望、与清华大学和留美的公私关系,加上他谦逊待人、知人善任,聘请到一批有声望的教授来汀任教。据统计,长汀时期厦门大学的51位教授中,有47位来自清华。萨本栋多方利用机会,如在周会上或欢迎新生入学的集会上,常向师生介绍新聘专家或教授,在周会上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甚至路过长汀的地质专家李四光也被邀请做报告。
除了聘请许多来自清华的名师外,萨校长以清华标准来要求厦大,以清华为样板办学、治校。他心里要把厦大办成类似清华的南方名校。
由于当时群贤纷至,厦大以拥有许多名师而吸引不少国内慕名而来的学子。以下为当时聘请的知名教师。
工科方面:聘请朱家炘主持机电系;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方面聘到治黄专家徐世大,还先后聘到徐人寿为主任,黄中、王敬立、李厚田、张煦、叶明升和黄文炜等知名教授。由于知名学者荟萃,厦大土木工程专业声名鹊起,加上萨本栋本人以及留学德国的同济大学的张稼益等专家,形成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物理方面:新聘留美回国的谢玉铭、徐仁铣、周长宁三位教授。
化学方面:聘请留美归国的傅鹰(兼任教务长)和卢嘉锡,有机化学的刘椽。
生物方面:请到陈子英主持生物系,还先后聘请李琮池、顾瑞岩、汪德耀、刘汝强、林镕等知名教授。
心理学方面:聘到杜佐周。
财金方面:当时管理人才尤其是会计、银行专业师资奇缺。萨本栋多方聘请知名专家来任课或兼职主讲,先后请到留美教授朱保训主讲货币与银行,肖贞昌主持会计系,万鸿开主讲统计学。
经济学方面:聘到肖传信和黄开禄,后者主讲数量经济学。
法学方面:先后聘请到高梦雄、何炳梁、周楠、陈朝璧等知名教授。
历史方面:聘请吴士栋讲授西洋通史,谷霁光讲授中国通史,郭宣霖讲秦汉史。
中文方面:聘请了刘大杰为主任,施蛰存、林庚等名家任教。
教育学方面:聘李培囿为主任。
萨本栋请名师还要求他们上基础课。当年学生张存浩(现为中科院院士)2013年四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认为:“谢玉铭教授亲自讲普通物理,傅鹰教授亲自讲普通化学,厦门大学当时这一基础课讲授阵容,不仅为国内所仅有,而且从近70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很难找到的。”
2.重视质量 严把入学关
抗战时期,环境动荡不安,内迁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往往松劲。厦大地处山城,受战争影响较少,但经费十分匮乏,困难重重,办学条件差。如何处理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的矛盾关系呢?萨本栋认为,“如果顾到量,就不能顾到质,所以宁可放弃量的发展,以谋质的改进”。他认为,“一个学校的程度一旦降低之后,要想恢复就需要很大的力量。至于标准相当高的学校,到了适当的时期,很容易增加他的学生的数目”。所以,他确定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方针。重视办学质量,择优录取新生,严把入学关口。学生入学后,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要求十分严格。以新生学习“初等微积分”为例,先进行一次对中学时掌握初等数学情况的测试,不合格者不许选课,而要先补习初等数学,待来年再选修,甚至劝差生转系,从严把关。萨本栋严格管理,不畏挑战。据说,当年长汀国民党某军长为求儿子免试入学厦大请求萨本栋恩准,被萨本栋严词拒绝,要他的儿子通过入学考试才能进校。国民党某地的海军司令也曾承诺,以他的儿子能录取厦大为条件,愿将马尾造船厂的全套机械设备无偿赠送厦大,也被萨本栋严词拒绝。他的堂弟萨师煊教授曾说:“我们堂弟妹多次报考厦门大学,因分数不够,照样未被录取。”萨本栋坚持严格的入学选拔制度,不畏权势,杜绝走后门的校风,深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
3.治学严谨 抓教抓学
萨本栋治学,严字当头。他以读书救国为怀,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教育学生要学好本领,造福国家和社会。因此,他决心多培养科学技术优秀人才。当量与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他把质的提高放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特别重视教学质量。
(1)大力抓基础课教学
请名师上课,尤其是著名教授担任基础课教学,这是当时厦大的一个特色。
如教务长谢玉铭,治学严谨,上课深入浅出。他的物理课临堂讲演十分精彩。每届新生入学,他总要介绍如何认识图书馆,如何使用图书馆,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开学生的眼界。化学大师傅鹰教授上普通化学课,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旁征博引,学生受益匪浅。
年迈的文科教授余謇,造诣精深。他的“说文解字”、“诗词文选”等课解释典故,娓娓道来,既动听又富有启发性。他念词的音调和音色似有磁性,令人叹绝。
汪德耀教授学识渊博,讲授细胞学深入浅出,声音洪亮,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萨本栋本人当时已经是名闻国内外的学者,作为一校之长,他除校务外,还担起基础课教授,讲授过“普通物理学”、“微积分”、“普通制图学”、“机械制图学”、“电工原理”、“交流电路”、“直流电机”等课程。萨本栋认为,大师讲授基础课经验丰富,对学科的基本精神、讲课内容和重点等均有较深刻的了解,这对于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萨本栋严把基础课这关卡:他很注重基础课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工作,重视一年级语文、英语和数学的教育。当时英语每周一测,并且每次测验都有重点与难度。学生必须修好这两三门课程,不及格的必须重修,重修不及格的就予以退学。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都是学有专长而认真的教师,学生选课,既爱又怕,因为选这些课必须艰苦磨炼奋斗,学习不努力是不行的。萨本栋本人为理工科学生讲授微积分,指导普通物理,认为这两门基础课不及格的学生将无法学好电机专业课,应该转到其他系学习。这种安排不仅使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即接受当时名教授的直接教育和人格熏陶,并且为年轻的教学人员提供了研究学术的方向。
当时由于经常要迎接测试,学生时刻准备着。例如微积分课,老师不布置作业也不收缴作业,可学生都个个自觉。老师不点题,学生就从头做到尾,做不出的难题,互相钻研、讨论,甚至带入梦乡。
萨本栋的学生徐承泰(1941级机电系)对上他的课有特别的感受。他说:“他(萨师)自己全神贯注,条理分明,解释清晰,旁征博引,用种种物理现象举例说明主题意义,使我们对于声、光、电、热及力学间之脉络,相互融会贯通,一直等到我们都不知不觉在自动点头,自认已完全了解,他才接下去讲新题材。他领导我们走进电的世界,让我们的精神和思想跟他打成一片,一步一步向前去探索,使我们觉得每一分秒都异常充实而有所收获,这是教课及讲演的最高境界。能达到这一境界的教授、学者实在不多,尤其是在理工科方面,更难有人能如此吸引听众。”徐承泰还说:“上课听讲大家非常过瘾……晚上自修时做习题,才发现……往往一个晚上只能做好一个习题。那些习题……精心选出来的,利用已学过的原理可做这题目,但是转弯抹角之处很多,要翻参考书,要和同学研讨……才能做完一个题目。本栋老师就是用习题来严格训练我们,使我们学习思考,使我们不敢自满。”
徐承泰对萨本栋用心的教学方法,体会深刻,当年其他同学均有同感。
萨本栋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专业课,他也十分注重专业基础教学。萨校长提倡的学风是Vigor应胜过Rigor,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治学严谨固然重要,但联系实际显示其实用之力量更为重要。实际上,萨校长本身治学、教学都极为严谨。他讲授初等微积分每堂课都一丝不苟,认真准备。他对原理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是并重的,他对实际应用更是十分重视。他撰写的微积分教材定名为“实用微积分”,书中收集了成千条有关应用的习题和试题。这些教材体现了他的思想,教材鲜活,富有启迪导向。
(2)重视讲课环节和教学方法
萨本栋博学多才,精通数、理、电工等专业和基础课,讲授这些课程是游刃有余的,但他仍兢兢业业备课。他狠抓课堂讲授环节,不把讲课视为雕虫小技。尽管他自己编写教材,仍花很多时间备课,力求让学生听懂、听得有味道。他能深入浅出,论析严密,而且十分生动。讲课时不用提纲,也不翻书,但条理分明,重点突出,不讲多余的话,也没有不必要的板书。讲话从容不迫但进度却很快捷,这样会节省学生课后掌握教材的时间,从而达到多做练习的效果。萨校长备课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后来许多从教的厦大学子所效仿。1941年萨师的学生陈树勋,回忆他精彩的教学表现是个生动的例子。“他教交流电路,全是用向量分析,至今印象最深的可算是克希荷夫定律(Kirchhoff's Law)。复杂的电路犹如蛛网,真不知从何着手来解决。一般算法极其繁杂,用他那思索的路线,无论如何复杂的电路,一经整理,系统分明,无有不能解决者。他对这一段原理极感兴趣,所以三番五次,详细讲述,把极其枯燥繁杂的电路,变成艺术,叫人欣赏,叫人陶醉。他把呆板的电路,教成活的,叫人听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他不但是电机怪杰,也是深知人心的心理学家,把电机工程给教活起来了。”
(3)重视实践教育
萨本栋认为理论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实践。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认为过去的读书人的毛病是“动脑不动手”,不用心用力动手做实验。他指出:“以前的中国文人,常以劳心者治人自居。处在机械化时代,只能用脑而不会动手的人,在许多方面,他的机会与地位都受限制。”所以他特别关注实践训练。他的有关言论十分中肯,切中时弊。
厦大内迁时在萨本栋精心筹划下,图书、仪器设备等等安全运达长汀,值得庆幸。而且,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加强实验室建设。仅1941年就向美国订购46万元(国币)的仪器、设备,充实了理工科实验室。当时就拥有31间实验处所,可容纳600余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此外,萨本栋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活跃学术气氛。各种学会十分活跃,复办一度停刊的《厦门大学学报》,鼓励一些师生为《汀江日报》等报刊编辑多种学术副刊。当时日报由校友罗翰主持,厦大相关系的师生协办。学术副刊有:《教育周刊》、《语言文字导刊》、《经济》、《商学》等,刊物内容丰富,很受读者好评。
当年在长汀,物质生活是比较清苦的,但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教授的课外专题演讲每周都有;各个系还有学会组织举行的学术讲座、学术讨论、野游等活动,如化学会、教育学会、机电工程学会等时常举办活动;同学们还组织铁声歌咏团,歌唱抗日救亡歌曲,举办音乐会,师生同台演出。学校也重视文体教育,多方鼓励体育锻炼。校园里更时常举办一些体育比赛,如登山比赛,校内外的篮球、排球、拔河比赛等,所以当时体育锻炼也蔚然成风。但囿于场地,同学们只能到北山或中山公园长跑,或爬山锻炼,清晨只要一听到北极阁上的钟声响,北山边的沙石路上就有不少锻炼的同学了。当时的文娱设备十分缺乏,根本没有电影看,收音机也买不起,同学们除平时唱一些抗日救亡歌曲,如抗日救亡三部曲、《长汀颂》(由《延安颂》改填的)等歌曲外,还自己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调剂生活。话剧社在当时盛极一时,同学们组织厦大剧团公演话剧,曾轰动整个长汀。当时轰动校内外的剧目有:《雷雨》、《原野》、《家》、《北京人》、《清宫秘史》等,大大活跃了师生的课外生活。
当时课外活动是多姿多彩的。新生入学时都会收到课外活动团体征求新会员的通知,歌咏团、剧社等社团和各系学生会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一般都可依个人兴趣,参加相应的组织活动。学校鼓励德、智、体全面发展。
(4)组织名教授教学与科研并重,本人亲自垂范。
萨本栋好学不倦。他认为,从事教育的人如果不能在学问上获得学生的信任,那么所有的话都是白费。所以他无私授业之余,也努力为自己充电,不断进行科研。
在科研成果方面,萨本栋本人是个生动的典型。他讲授普通物理课,使用他自己编写的《普通物理学》(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一再印刷出版。在长汀他教的“微积分”、“交流电路”(厦大自行印刷的土纸本)、“大学物理”、“交流电机”等四门课程,都是他自己编著的。这些书后来均为国内兄弟院校所采用。
他的著作具有实用的特色。他认为微分与积分原为同一问题的正反两面,不宜分讲,宜合在一书中,方切实用。偏重应用,是他的著作的特色。
萨本栋在科技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并矢方法解决电路的计算和分析问题,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受到特别重视。
大名鼎鼎的傅鹰教授在长汀也亲自编写《普通化学》,同时撰写《高等无机化学》讲义。他把无机化学和初等物理化学纳入普通化学。他编写的书做到旁征博引,书中不仅贯穿了热力学基础,而且广泛引证当时很新的物质结构知识,涵盖了大量的化学事实,内容深刻,对读者很有启发性。
(5)教学科研实行民主,崇尚学术自由,疏而不乱
长汀的校园没有围墙,人们可以自由出入。聘请的教师,均学有专长或是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学校不干涉师生的学术研究。除必修课程外,其他的可由学生选修。文科的学生可以旁听理科的课程,理科的学生也一样可以旁听文科的课程。英语课,有多个平行班,教材相同但教法各有特色,学生虽固定编班但可以自由选听;国文以及其他的学科也都有一些平行班,学生为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而主动听课学习。当时,除“三民主义”课例外,其余均不点名。有的教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时也介绍《资本论》,认为马克思学说为世界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环节,也要探讨。高水平的余骞老师的古诗词课,以他娓娓道来的典故讲解,极为动听的朗诵,吸引了不少理工科的学生去旁听,同学提早去占座位,常常座无虚席。其他学科的著名教授讲课时也是一样。当时校内经常举办学术演讲,如王亚南教授讲中国官僚资本,邹文海教授讲军人政治,周长宁、卢嘉锡教授先后分别讲原子弹问题,学生也举办辩论比赛等等,学术气氛浓厚,十分活跃。
当时,正如校友何永龄在其《“老厦大”的回忆》中所说,厦大的教学、科研,也有极大的成绩,具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通的结构。学生宿舍不分文理及系别,各种社团也如此,各系科互通。其中有一点,即浙大校长竺可桢坚持开大一国文课,而萨本栋校长也是坚持大学一年级必修国文课。两个主张完全相同,而两位校长均为自然科学家却强调学好中文,可见大学的人文精神何其重要。
教学与科研崇尚自由研究,开自由讲课的好风气。以人文学院而言,许多学派都可开讲。法律系则可讲罗马法,也可讲英美法,因此学生学习可从学派不同而去探索,不是死背讲义或教科书,学生思想境界不限于老师所讲,而更多的是看参考书,扩大知识面。几乎每一门课都有指定多种参考书,放在两个阅览室,供学生自由阅读。有些教师如邹文海,教政治学和外国政治思想史等课,都是讲他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从他介绍的各种学派中去领会各种主张,如政治学中的内阁制、总统制各有千秋等。所以学生学习很活跃,自学能力极强,判断能力也高,但谁都认为大学之大,漫无边际,诚如厦大校歌所说的“学海何洋洋”,让人深切体会到大学之大也。
萨本栋作风民主,治学上与他有不同意见的教师如周辨明,萨本栋与他保持良好关系,耐心求同存异。陈孔立教授在其《谈“本栋精神”》一文中,介绍了当时萨师治校的情况,他称:“学生可以自由组织、编辑出版各种壁报,谈论时事,议论校务,甚至批评教员,文责自负……萨校长对学术自由非常重视,从来不予干涉。图书馆里收藏有各种流派的书籍,包括马克思、列宁的一些著作在内。一位经济系教授曾经演说马克思经济思想,虽然只是单纯的介绍,但在当时已是相当难得了。”
(6)注意培养“通才”
萨本栋力求为厦大培养出高规格、高素质的人才。不满足于培养单纯的专业人才,他施行“通才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宽广的才智和思辨问题的能力,他要培养抗日急需以及战后建设的人才,他说,“长期抗战尤赖后方人才续出,庶足以固根本而宏力量”。用现在的说法是,要适应新的情况与挑战。培养学生的方式是,入学后的头两年有许多打基础必需的课程,和一些理科或文科的选修课。例如,他重视语言教育,认为语言功底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除了国文,也强调英语。他要求“文科学生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不能没有社会科学知识”。为此,他为低年级学生开出很多选修课,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和学科以及范围广泛的课程,从而拓宽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入三、四年级的学生才相对集中学习专业课程,培养严密的和深入的思考本领。著名机电专家、当年机电系学生沈根才回忆道:“我在校时,就得以有机会旁听余謇先生开的‘诗经’、‘词曲选’,虞愚先生开的‘印度哲学’,王亚南先生开的‘高等经济学’、‘西洋经济思想史’等等,对开阔视野,明确奋斗方向很有帮助,使我获益不浅。”又说,“到三年级才分电机、机械专业。电机系四年级时既学交流电机,也学无线电工程。总之,基础课程多……回过头来想想,萨先生当年对机电系课程设置是有道理的。虽然我们没有学发电厂与输配电工程,但学了热工原理、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构学,学了水力学、平面测量,学了会计学、经济学,学了无线电工程,这些都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实际事物进行自学提供了基础……就凭着这些基础,加上在工作中的学习,在大陆、在台湾,不约而同的,我们机电系的同学,无论在电力部门,或电信部门,都能成为专家,并担任了技术总负责人的责任。”
由于萨本栋施行通才教育,当年培养出来的机电系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基础打得牢,阅读丰富的专业书籍和相关领域的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分析事物,养成科研的习惯;当遇到新的事物必须处理时,能多方求索,能创新地解决问题。所以当年的厦大学子走上社会后,成为各方使用单位争相招聘的人才。
萨本栋认为,大学应兼容并包多学科。因此,迁校时,对学校原有科系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厦大成为拥有文、理工、法、商4学院13个系的学校,发展各学科专业间的综合交叉发展,为人才的多模式培养提供了条件。
(7)学生可以转院转系,实行因材施教
抗战期间,信息不灵,学生对厦门大学院系专业概况了解不详。学校对新、旧学生决意转院转系的予以通融,可换专业。有的学生因数学或理化基础不好,不宜读机电系的,萨本栋劝其转系;也有的学生考虑自己的专长对不上未来的前途或其他原因申请转系转院的,学校均予照顾,不过,学分须按新专业要求重新计算。这样往往要延长学习期限,四个年头就不能毕业了。学生衡量自己的条件和志愿申请转专业,学校予以通融是符合因材施教的思想的。
(8)实行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双语
萨本栋每学期都亲自上两门甚至三门课。据1944级石清镇回忆,“听课的同学很多,教室大,但他讲课的声音洪亮,个个都专心聆听他讲课。萨本栋的黑板书写全是用英文的,写得又快又好,像一条条平行线似的整齐平正,非常漂亮”。学生跟着他不停地记笔记。萨本栋讲“无线电工程”选用美国Terman教授著的RadioEngineering作为课本。该书内容丰富,他讲课时,事实上实行了双语教学。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于英语的掌握也自然而然地熟练了。他规定国文、英文、高等数学是学生必修课,严格要求。他说过:“假如一位大学毕业生连中、英文都不通顺,要他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