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禁忌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彼此之间的互相了解。但语言并不简单地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民间,人们在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有关死亡及一切不幸之事的言语表现形式,于是在汉语里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示祸害的词汇,这便是语言禁忌。禁忌语,即塔布,也就是传统语言学所说的“语讳”、“名讳”,俗称“忌讳”,即禁止或者避忌说某些话或者词语,如果触犯或者违禁,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既包括自然力量的惩罚,也包括社会力量的惩罚。而禁忌语就是把语言也看成了一种神圣的力量,不能使它和超自然的神力发生错误的交际,一旦发出这些容易发生错误交际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说到底,禁忌语是人们对自己所幻化出的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消极的回避。这样看来,对这一种语言心理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它有一定的影响,但交际心理并不一定因为对自然、人类社会的神秘感消失而消失。例如死,绝大部分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平时还是禁忌说到它。因此,禁忌这种心理作用,正在由对超自然的神力的崇拜转化为对社会交际的一种礼仪,正在成为社会文明的产物和表现物。
语言禁忌是一种极富有地方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而传统的语言禁忌,则主要指的是针对敬畏的、嫌恶的、恐惧的事物禁止直言。其禁忌的原则,大体上是从吉凶、礼教、功利或者荣辱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不吉利的联想的字或词语进行避忌,以防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降临。通常人们采用的办法是用褒义或者中性的一些词语加以替代,用这种变通的表述方式达到禁忌的目的。具体而言,在语言方面的禁忌,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民间百姓对于自己所畏惧和崇拜的事物,例如各种天体和天界的神仙、冥界的鬼魂以及人间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道教神仙和佛教佛祖,往往都怀有既敬仰又畏惧的心理,因此在提到这些神佛鬼怪的名称时,往往要下意识地避开这些字眼,以防止冒犯和触怒它们,引起它们对自己的反感甚至招致无谓的惩罚。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人们通常在不得不说的时候,必须要加上“爷”、“老爷”、“娘娘”、“奶奶”之类的敬称以示恭敬。例如,把天称为“天老爷”、“老天爷”、“苍天老爷”、“青天大老爷”等,把太阳称为“日头爷”、“老爷爷”、“太阳公公”,把月亮称为“月亮奶奶”、“月亮婆婆”、“月亮妈妈”,把土地神称为“土地爷”、“土地奶奶”、“土地老爷”,把观音称为“观音娘娘”、“送子娘娘”,把财神称为“财神老爷”、“财神爷”、“赵公元帅”,把山神称为“山神爷”、“山神老爷”,把门神称为“门神爷”,把阎王称为“阎王爷”、“阎王老爷”,等等。不但对神如此,对鬼也禁忌说鬼,甚至连带有“鬼”的字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避忌。例如,民间禁忌用槐木作为建筑材料,就是因为“槐”字为“木鬼”,不吉利。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也尽量忌讳带有“鬼”字的字,连外国人在给自己起汉名时都不得不入乡随俗,遵守中国人在起名方面的习俗惯例。香港回归之前,英国港督卫奕信刚到香港时,就给自己起了一个汉名叫“魏德巍”,但一个名字中有两个“鬼”字,俗以为“双鬼出格”,又谐音“危”,不吉利,于是就把名字改成了卫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