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俗的法规
9470000000015

第15章 服饰禁忌

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曾经写过这样一段饶有趣味的话:“如果我能够在我死后一百年里出版的书中有所选择的话,你知道我会选择什么样的书吗?在这所未来的书库里,我要买的决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书——虽然能够提起人们兴趣的还是小说。朋友,老实讲,我要买份时装报,我要看看在我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女士们是怎样穿戴打扮的,这些服饰所提供给我的关于未来人类的信息超越了所有哲学家、小说家、布道家和学者所能给予我的。”海涅曾经也诙谐幽默地说过,女人(指夏娃)一旦懂事,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做一件新衣服。这些都说明了衣服对于人类的重要。英国评论家弗里克·吉尔在其《衣服论》一书中写道:“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人穿衣服,其他动物不穿衣服,而在于人能脱掉衣服,其他动物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其他动物虽然大多数也穿着美丽的‘衣服’,但从来不是自己装扮自己,虽然有为适应不同的气候、风土而更换‘衣服’的动物,但是为满足自己去更换衣服的,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保加利亚的哲学家瓦西列夫在其《情爱论》中指出:“服饰可以称作为人的‘第二皮肤’。”人们需要更换各种各样的服装,主要是出于对美的追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服装是人类对于形体美的一种外在设计。服装是人类精神生产的物化。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意识,渐渐与实用意识分离开来、独立开来。

人类服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时代的“取木皮以蔽形”到如今的丰富多彩,其中包含着人类本身进化与文明的历程。同样,服饰也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服饰,标志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禁忌规约。但是,一般而论,关于服饰的禁忌都是以某种信仰为根据的。具体而言,服饰禁忌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颜色、材料、款式、穿戴、放置和缝补等方面。

在服装的颜色方面,民间的禁忌是非常明确而严格的,不同的颜色,寓示着高低贵贱和好坏吉凶。在民间,禁忌穿黄色、紫色和香色,认为是贵色,因为黄色容易使人想到黄金,寓意尊贵,历来是皇室成员和权贵人士的专用色,如果百姓着此色,就有叛逆、篡位的企图,是要重罚的。民间以绿色、碧色和青色为贱色,认为只有娼妓和优伶等人才穿,因此禁忌。据王书奴《中国娼妓史》载:“后代(元以后)人以龟头为绿色,遂目着绿头巾为龟头。乐户妻女大半为妓,故又叫开设妓院以妻女卖淫的人为龟,或叫当龟。又以官妓皆籍隶教坊,后人又呼妻女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或叫戴绿帽子。”说法甚多,此处只列举一例以说明之。民间又以白色和黑色为凶色,认为这两种颜色容易使人想起凶祸丧葬等不祥的事情,因此禁忌穿着,尤其是在婚嫁、生育、过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更是禁忌穿纯白或纯黑的衣服,恐怕不吉利。另外,有些颜色在一定的场合中也带有凶色的性质,也属禁忌,如红色一般为吉色,有喜庆的性质,常用于婚嫁、生子、过年、过节等日子,在丧葬期间禁忌穿着,唯恐冲撞了鬼魂和神灵。民间还有艳色的禁忌,认为服饰的色彩应该与人的年龄、相貌、品行、德才、职业相匹配,如果超越了这一标准,就有越轨之嫌。通常人们视那些浓妆艳抹、穿着华丽的人尤其是女性为轻浮下贱之人,视那些穿着鲜亮过头的男人为浮浪好淫之辈。

从材料上讲,民间也有这方面的禁忌。如禁忌用缎子做寿衣,因为谐音“断子”,害怕将来断子绝孙。满族人禁忌穿狗皮做的衣服,禁忌戴狗皮帽子。

在款式上,民间禁忌的原则有二,一是禁忌裸露,二是禁忌伤害。在民间,一般衣服的款式都比较保守,禁忌裸露腿部,尤其是胸部。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禁忌穿短袖衣、短裤和裙子。维吾尔族也禁忌穿款式短小的衣服。妇女外出时,要用盖头(即面巾披肩)来遮蔽尘土。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载:“士大夫于马上披凉衫,妇女步通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半身,俗谓之盖头。”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盖头》载:“唐初宫人著羃離,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王公之家亦用之。永徽之后用帏帽,后又戴皂罗,方五尺,亦谓之幞头,今曰盖头。”如今,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民族地区,还有这种习俗。

在穿戴方面,民间也有许多禁忌。禁忌穿着随便,尤其禁忌异常穿戴。禁忌穿别人穿过的衣服。在陇东地区,讲究衣不错扣,鞋不倒拖,否则就是懒散之态,既不雅观,也不文明。在陇东地区,平常禁忌穿白色的衣服,戴白帽。因为白色为丧服的颜色,会折父母的阳寿。在陇东地区,禁忌试穿别人的新鞋和新袜子。俗语说:“试了别人的新,一辈子不见新。”在陇东地区,禁忌头上同时戴两顶或两顶以上的帽子。而在陇中地区,也禁忌同时戴两顶帽子,民谣有“双戴帽,驴朵脑”的说法。在陇东地区,禁忌腰里系麻绳或草绳,这同样也是丧服的穿法,不吉利。在陇东地区,婴儿做衣服禁忌一整尺长,认为这样顶尺即定住了,限制了小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继续长高。在服丧期间,无论男女孝子,都禁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禁忌化浓妆。

在衣物的放置方面,民间也有禁忌。如禁忌从衣物上跨过或踩踏或者弄坏衣物,尤其禁忌女性从男性的衣物上跨过,认为不吉利;禁忌妇女和小孩子的衣物在夜间晾晒于室外,恐怕贼星落到衣服上或者沾染上邪气鬼祟;禁忌将小孩子的衣服搭在高处,认为三尺以上有神明,恐怕伤害小儿。藏族禁忌在帐篷上晾晒裤子、靴子和毡子。民间尤其禁忌别人从自己放在或者掉在地上的帽子上跨过,更禁忌别人即使是小孩子坐在自己的帽子上,认为如同被别人从头上跨过一样,是胯下之辱,很不吉利。俗话说:“欺人不欺帽,欺官不欺轿。”

在缝补衣服时,民间一般禁忌穿在身上缝补,要脱下来缝补。衣服如果破了,也要立即进行缝补,否则不吉利。

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少数民族,讲究衣着规矩,提倡衣着要符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男子禁止穿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色彩鲜艳的衣服,戴金银饰物。到清真寺做礼拜或参加葬礼等活动时,则必须戴弁。弁是上小而尖、下大而圆的帽子。穆斯林妇女有戴面纱、盖头的习惯。

东乡族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接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用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都要留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保安族的服饰也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即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裕固族在服饰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民间流传着“水的头是泉源,衣服的头是领子”、“帽无缨子不好看,衣无领子不能穿”的民歌。裕固族妇女的帽子,特点非常鲜明。裕固族西部地区的帽子是尖顶,帽檐后部卷起,用白色绵羊羔毛擀制而成的,宽沿上镶有一道黑边,内镶狗牙花边并用各色丝线滚边,帽顶腰部前面,有一块刺绣精致的图案;东部地区的大圆顶帽,形似礼帽,顶比礼帽细而高,是用芨芨草杆和羊毛线编织成坯,用红布缝帽里,用白布缝帽面,帽檐缝黑边,镶花边。裕固族女帽不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帽顶都用红线缝成帽缨。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区别标志,姑娘到了成婚年龄,举行出嫁戴头面仪式时才能戴帽子,表示已婚。

裕固族姑娘的服饰又是另一种风格。姑娘三岁剃头时,要把后脑勺的一片头发留下来,长发和串有珊瑚珠的丝线编成一条辫子,辫梢垂线穗被塞到背后的腰带里。两鬓的头发按年岁的增长,一岁编一个小辫,一直到出嫁。到了十三四岁时,前额要带“沙日达升戈”,即在一长条红布上,用各色珊瑚珠,缀成美丽的图案,做成一条三寸宽的长带,带的下沿用红色或红、白两色小珠子串成很多穗子,把带子从前额缠过系到脑后,穗子像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姑娘的前额。身穿类似大人的小袍褂,腰束彩色腰带,胸前戴“舜尕尔”,背后带“曲外代尕”,即用红布做成的两块长方形硬布牌,上缀有鱼骨做的圆块、各色珊瑚珠组成的图案,下边有红色线穗,并用各色珊瑚、玛瑙、玉石珠串成的珠链把两块布牌连起来,戴在脖子上,分别垂挂在胸前和背后。过去姑娘到了十七或十九岁,就到了成婚的年龄,在婚礼戴头仪式上,姑娘便换下少女的服装,开始穿上新婚礼服。

裕固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要属新婚礼服。每当姑娘出嫁时,伴娘要在众宾客面前摘下新娘头上身上原有的姑娘服饰,换上崭新的嫁衣,然后在舅舅领唱的哭嫁歌声中,给新娘戴上头面。过去根据娘家的经济条件,要请能工巧匠来家里精心绣制。一套嫁衣不仅是父母亲的深情厚谊,还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裕固族妇女的头面是一件非常精制且价值昂贵的民间工艺品。头面即头饰,裕固语称其为“凯门拜什”。头面用料考究,做工也相当精细。用红色珊瑚珠、白色海贝壳、玛瑙珠、珍珠、孔雀石、银牌、铜环穿缀,用红布、青布或红色香牛皮做底,中黄、淡黄、中绿、翠绿、黑、赭、紫红、大红诸色丝线合股滚边,用各种珠子穿缀成色彩斑斓的图案。一般以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白色蓝色珠子为图案,把特制的银牌、孔雀石、珍珠镶嵌在图案中。头面分三条,胸前分左右两条,上端在耳际以上编入发辫,下端至脚面,中间勒入腰带,前面两条的图案,色彩完全对称统一,每条又分为四节,每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还有一条在背后,裕固族语称为“阿尔擦勒”,比前面两条要窄,同前面一样戴在脑后帽盖的发辫上。一般用青布做底,各色丝线滚边,上缀二十三块大小不一用白色海螺磨制的圆块,也有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称为“董”的白色海螺圆状块镶在中间,从上到下一长条,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只缀二十三块董,不用珊瑚珠衬底。头面是裕固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华,色彩强烈而鲜明,花纹图案排列整齐又对称,构思精巧,裕固族姑娘佩戴后显得端庄、美丽、大方。裕固族妇女戴头面的同时,也要戴上尖顶的“扎拉帽”。

裕固族姑娘出嫁时戴头面的习俗在民间有各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过去裕固族女子特别能干,家里家外都由女人一个人操持,男人在家里没有地位。后来人们为了使女人结婚后顺从男人,就让女人结婚后前胸后背戴三条沉重的带状物干活,现在的头面也有七八斤重,由此形成了结婚戴头面的习俗。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女英雄萨里玛珂。传说萨里玛珂是裕固族白头目的妻子,在一次民族危亡的关头,她挺身而出,勇敢地穿上战袍,率领全部落的男女青年冲向战场,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敌人,成为拯救民族的英雄。但是白头目手下有一奸臣,他把萨里玛珂视为眼中钉,一直想陷害她。当萨里玛珂回娘家探亲时,奸臣在马背上驮了两褡裢“礼物”,并叮嘱萨里玛珂看见父母的帐篷时把褡裢口子打开。萨里玛珂走到家乡的山冈上,远远看见父母亲的帐篷,她兴奋地顺手打开了褡裢口子,“扑啦啦”一声,一群鸽子从褡裢中飞出,马受到惊吓,把毫无防备的萨里玛珂摔下马,拖着狂奔。当娘家人抓住烈马时,萨里玛珂头顶流血,前胸血肉模糊,脊背露出了白骨。从此,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裕固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戴头面。前胸两条用红色珍珠镶嵌,表示要护住萨里玛珂的两个乳房,背后一条用白色的“董”(即用白石或海贝磨制而成的装饰物)錾满红底马布带,表示保护萨里玛珂的脊背。帽子缀上红缨穗,表示萨里玛珂头顶上流的鲜血。腰里扎红腰带表示萨里玛珂的满腔热血抛洒在故乡的土地上。

裕固族无论男女,多穿高领的宽松长袍,束以腰带,这种源自甘州回鹘的传统装束,使人显得洒脱、大方、庄重、刚毅。

妇女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按季节分为夹棉和皮衣,衣领高齐耳根,衣领外面边沿用各色丝线上劲合股,模仿天上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或九色、十三色,精心攀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把观察到的自然界各种景色融入生活,美化生活。袍子一般用绿色或蓝色布料制作,下摆两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有云字花边。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右下方挂红、绿或天蓝色的正方形绸帕,少则两块,多则四块;腰带上还佩挂三寸小腰刀,刀鞘上饰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和红缨穗,大襟衣扣上挂有刺绣的荷包、针扎。妇女长袍上面一般要罩一件高领偏襟坎肩,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华丽大方,一般都用红色、紫色缎子缝制,形式似偏襟背心(高领和长袍同),下摆左右开衩,镶上彩色丝绸花边,后背从左肩到右肩镶一道半圆形花边,或者衣领用彩色丝线攀绣,偏襟边缘上到领口、下到腋下绣上各种动物花边。下半身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只穿一条单裤。裕固族妇女过去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穿鞋,夏天放牧、挤奶时常打赤脚,冬天穿一种前面尖而翘的名为亢沉的皮靴。逢年过节和有重大喜庆活动时,则穿一种尖鼻子软腰绣花鞋,这是一种布靴,鞋帮上绣花草、小鹿、小羊等图案。

裕固族男子服饰也有独特的地方。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檐后边卷起,形成后面高前面低的扇面状。帽檐镶黑边,帽顶多在蓝缎上用金线织成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过去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等面料缝制,穷人家则把白羊毛捻成毛线并织成白褐子来缝制;冬天富裕人家男人多穿用绸缎或布料做面子的皮袍,穷人家只能穿没上布面的白板皮袄。男子一般都系大红腰带,腰带上带腰刀、火镰、鼻烟壶。不论单棉服衣襟都用彩色布条和织金缎镶边,富裕人家也有用水獭皮镶外边的。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外镶边。上年纪的老人,腰间要挂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子大肚皮的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蛊。旱烟锅多是一尺多长的乌木杆,两头分别安上玉石或玛瑙烟嘴和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露在外面。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要在长袍上面罩一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据传说,清朝顺治年间,清朝廷强迫裕固族男子留长辫,穿黑色马褂。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脚穿用牛皮制成的高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明花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多用青布,上面纳白线转云字图案。

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而不使人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又如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这种以对比色彩强烈来造成图案醒目、生动的手法,在绿色的大草原中,显得很得体,与裕固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相协调。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服饰的结构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裕固族人平时很少穿戴民族服装,只有在节日或喜庆场合才穿一下,而且有些人穿,有些人已经不习惯穿,民族服装已成为裕固族文化的一种点缀。但是近年来在裕固族服饰方面又出现了新现象,即把长年压在箱子底下的裕固族服装翻出来,成立了民族服装模特队。在喜庆节日,中老年妇女穿上裕固族古老的“凯门拜什”(头饰)走上了舞台,姑娘们身着经过改进的裕固族服装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