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国税
9468400000010

第10章 厨房飘来面包香——《学徒面包师》读后感

王若静,女,1976年3月生。喜欢简简单单、安安静静的生活,闲暇时看看书、种种花、闲来画几笔,当然也喜欢钻研美食。

王若静

忘记从何时开始恋上了厨房这块小天地,每逢周日,在这不大的地方迎着明亮的阳光,听着悠扬的音乐,哼着我那永远找不着调的小曲,快乐地看着那些红的、绿的、黑的、白的……在自己的手中一如魔法般变幻着形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人迷醉其中,忘记了日日累积心头的疲惫和烦恼。然后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小心地观察家中两名食客的表情,或享受,或迷醉,或蹙眉,或苦脸,无论何种结果都能带来无数的快乐。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只有爱恋着食物的人,才会真正爱着生活”,而我的身边就有那么一群热爱烘焙,更加热爱生活的人,把我一步步引入到一个充满魔法和香气的可爱世界。

每一次看着那如雪的面粉,甜蜜的糖,丝滑的牛奶,浓郁的黄油交织着、缠绕着、变幻着成为那充满内涵和层次的,弥漫着香气,闪烁着焦黄色泽,引诱着我们味觉的面包出现在面前,就好像看到魔法师解开幕布那一瞬间的激动,怦然心动原来是如此的感觉。随着香气在厨房慢慢弥漫,孩子的欢笑和爱人的微笑也随之融入到这温暖的时刻。

从此爱上了面包,也更加热爱这一份难得的幸福生活。因为爱,所以更加想要了解,了解这神奇魔法背后的秘密。

《学徒面包师》,一本带我进行烘焙之旅,解开面包之谜,充满对食物和生活热爱的书。

作者彼得·莱茵哈特,曾经是一名职业面包师,在加利福尼亚的索诺玛县快乐地烤着面包,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烹饪学校里教授面包烘焙。通过他的讲述,我看到在遥远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夏季面包节”,无数美国烘焙手在摊位上骄傲地展示自己味道浓郁的“普通面包”,这种由4种简单的原材料——面粉、水、食盐和酵母——做成充满温暖和魔力的食物。面包节上那些斗志昂扬的面包师,竭尽全力地唤醒小麦的全部潜力——通过释放交织在结构复杂而稳定的淀粉分子中的单糖,挖掘出组成面包的绝大部分毫无味道的淀粉分子的味道。当他们利用新老烘焙技术做到这一点时味道便层层而生,就像一个三维画面在静静地等着你去发现最后的奇迹。最后体验着来自于味觉,也来自于由咀嚼产生的清脆美妙的听觉感受,以及由面包那饱满的、撒着粉的、金红色脆壳带来的视觉满足。面包脆脆的外皮绽开形成漂亮的“耳朵”,就像骄傲的撅起的嘴唇。原来在我眼中那温暖而美味的面包居然还有如此的内涵。

在彼得·莱茵哈特的讲述中面包师脱离了我通常了解的“厨师”的行列,他们是被面包精神所捕获的,充满浪漫精神的,把制作面包当成一种承载着传统、生活、理想、甚至是希望的事业。他们狂热地追求着、执着地坚持着、不倦地挖掘着,就像他们说的:我们将“面包”视为一种比喻,我们能够从骨子里感受到它,犹如信仰需要上帝,我们相信生活需要面包。看到他们的执着,不由得比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曾经淡然,执着,坚守传统的我们还拥有些什么?在急速奔跑的生活中我们忘记了思考,忘记了体味,更加忘记了长久以来我们本真的传统。无数的老艺人,勉力地支撑着,用苍茫的双眼寻找可以传承技艺的接班人,但是年轻的我们却已在速食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丢弃了本真的精神。

彼得·莱茵哈特说:“自从埃及人通过加热啤酒开创了‘发酵面包’这一概念至今已经过去6000年了,究竟什么使面包在如今仍然是如此热门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烘焙老手还是新手,我们全部都是学徒,仍然需要学习,就算再过6000年,我们依然在尝试做出更好的面包,永无止境。”是啊,传承和坚持,不仅仅针对技艺,更加是一种针对生活的态度,我们需要坚守,需要安静地接受,需要孜孜不倦地探索,需要用心去安静地体会,更加需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手中的那一份生活。

自此我进入了这个世界,也成了一名面包学徒。

轻轻地合上书页,微闭双眼,似乎眼前还萦绕着那些面包师的微笑,耳边好像还能听到面团发酵中空气的沙沙声,鼻尖也萦绕着温暖的香味。这面包中承载的是那样大的世界,还有永远都不会失去的希望。

走出厨房,电视中传来《舌尖上的中国》那魅惑人心的声音,看着同样承载我们生活味道的美食,突然心生一念:“如果,我们都能以学徒之心对待我们的食物,那么舌尖上的中国将不会成为历史,而会成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们都能以学徒之心对待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不再迷失和彷徨。”

作者单位:兰州市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