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9467700000009

第9章 再小的事也要让孩子谨慎,不能有辱父母

一个孩子对父母孝不孝顺,能不能让父母安心,也表现在他做人做事是否谨慎上。谨慎的孩子往往不容易遇到意外灾祸,而那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孩子因思想中缺乏约束,往往离危险很近,也容易做出有损于道德的事情。所以,让孩子从小事中学会守规矩,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做到了谨言慎行,我们也就放心了。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孩子的成长是由无数件小事拼接而成的,但这些小事却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由多少件大事组成的,而恰恰是那些琐事充当着主要元素。我们的生活如此,孩子的生活更是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和孩子有关的任何一件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可能会给孩子或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我们更不能忽视孩子的任何一个小动作,因为那个小动作也许就为孩子养成坏习惯埋下了伏笔。

孩子的生命安全一旦遭到威胁,或一旦养成了坏毛病,最担忧和痛心的,还是我们做父母的。这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告诉孩子:不要因事情小就任意去做,一旦随便做了,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导致父母伤心、难过,那就太不应该了。

一个男孩从小就喜欢搞恶作剧,对此,父母也没有太在意。一次,他想和一位同学开个玩笑,就趁同学要入座时把同学的凳子移开了。没想到,同学一下子就坐在地上起不来了。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脊椎严重受损,被“宣判”为终身瘫痪。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他的父母多么痛心啊!一个刚刚还活蹦乱跳的孩子却只能永远躺在床上了,而且父母还要照顾他到终老。想想看,这个男孩的小动作给一个家庭带来了怎样的不幸啊!而他自己也会终生受到良心的谴责。如果父母能时常叮嘱他不要搞恶作剧,并把一些恶作剧引发的事故讲给他听,也许就能避免一场灾祸。可惜,事已至此,后悔晚矣。那么,我们是不是能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呢?

这个男孩以同学终身残疾的代价告诉我们每个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着大的安全隐患。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孩子闯红灯、玩火柴、放鞭炮、开启电器、去溪边捞鱼等都是不能被忽略的事情,更是孩子不能私自随意去做的事,这关乎孩子的生命安全,为此,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提起高度警觉。

如何才能让孩子重视“事虽小,勿擅为”这句教诲呢?

既然孩子不能私自随意去做一些小事,说明孩子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征求父母的同意,或在父母的监管下尝试、玩耍。因此,孩子必须有“出必告,反必面”的习惯,否则,父母都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了。就像有的孩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同学去河边玩耍,不小心掉入河中,由于不会游泳而最终丧失生命。如果他去之前能告诉父母一声,父母就会告诉他一些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那么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告诉孩子:“当你进行新的尝试之前,一定要经过我们同意。如果我们不在身边,就不要私自尝试,以免发生危险。”而且,我们可以多把那些因“擅为”发生的不幸事件讲给孩子听,让他懂得落实“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最好平时就把各种安全常识灌输给孩子,比如,家用电器、煤气等设备如何使用,当陌生人敲门时如何应对,发生火灾、水灾、地震等灾害时如何防患,放鞭炮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等。孩子一旦有了这些意识,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有把握做,哪些事情没把握做。有了防范意识,孩子就不会随意做出一些危险举动。

另外,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看警示牌,并重视各个场所的规章制度,不要随便违反。因为警示牌和规章制度中都包含了对人身安全的考虑,比如,湖边立着一块“禁止游泳”的牌子,或建筑工地门口立着“非工作人员免进”的牌子,孩子看到后一定要遵守,不能任性妄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后,自然就会落实“事虽小,勿擅为”的教诲。除此之外,我们也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帮助他成为素质高尚的人。

有些行为虽小,但做多了就会成为习惯,而习惯就会形成性格,性格最终会决定命运。比如,有的孩子随地乱扔纸屑,父母没有及时制止,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制造垃圾的人,难免会给他人带来很多麻烦,因此不受欢迎,进而失去很多机会,事业也很难得到大发展。追及源头,原来是不讲究卫生惹的祸。想想看,我们怎么能小看孩子的行为习惯呢?它的确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

所以,当发现孩子第一次犯错或做出什么不雅举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千万不要以为长大自然就好了。俗话说的“小树不修剪,怎能长参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孩子遇到小事会不会肆意妄为,很多时候要看我们对他管教的及时度和细致度如何,如果我们总是放任不管,孩子自然会随便去做,因为他觉得没有人约束他。相反,如果我们能叮嘱他一番,那么他在行动之前脑子里就会想:“这个事情能不能做?还是别做了,免得做错了,父母不高兴。”而具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后面的“谨”、“信”、“爱众”、“学文”中会有详细说明。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教育孩子是不是太死板了,这也不让,那也不许的?其实,孩子在没有具备是非对错的判断力和对未来事物的预见能力时,我们当然要让他明确知道做人做事的标准和规矩。等到他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备是非对错的判断力后,我们自然就不用管教太多了,因为他可以管好自己。但是,这个“凡事不能随意去做,做之前询问父母”的过程一定不能少。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也要懂得变通。

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树丛里玩耍时,看见地上有一个被大风刮下来的鸟巢,里面还有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

当他捧着鸟巢和小麻雀准备回家喂养时,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先把小麻雀放在家门口,然后进去请求妈妈。在他的不断哀求下,妈妈终于答应了。但当他高兴地跑出门时,却没有看到小麻雀,只看见一只舔着嘴巴、嘴角还粘着麻雀毛的黑猫。为此,他伤心了很久。

通过这件事情,他总结了一个教训: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而这个男孩就是如今的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我们从中可以得知,“事虽小,勿擅为”这句教诲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毫无主见、没有思维能力、凡事只有问过父母才去执行的人,而是说当孩子不具备善恶是非的判断力之前应该多请教父母,当他已经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后,他自然会做该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别让孩子学成书呆子,而是要让他懂得变通,学以致用。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孩子的世界不大,拥有的也不是什么大物件,但孩子每天与这些小物件接触的时候养成了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却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方向。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在我们眼里,“针”实在是太小了,但孩子不这样认为,根据他的年龄和阅历判断,他不会接触多么贵重的物品,那么他小小年龄有偷针的胆量,长大了自然敢去偷金。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小看孩子接触的小物品,我们的忽视往往会使孩子养成极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即占便宜和偷盗。而当孩子被称为“贼”的时候,我们不但伤心,而且脸面何存?

这句“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教诲,就是告诉孩子,物品虽然小,但不能因要满足私欲而偷藏起来,如果这样做了,父母会很伤心,那就是不孝了。

很多孩子小时候不知道私拿别人的铅笔、橡皮是不对的,拿过来玩玩,看着挺好,就放进自己书包里了;有的孩子在地上捡到了漂亮的尺子,因为喜欢就藏了起来,一旦被发现,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捡到的就是我的。”又有的孩子,不是故意藏别人的东西,而是马虎邋遢,借了同学的东西忘了归还,失主不追究就成了自己的了……以上种种情况,在小孩子身上很容易出现,我们既不能把这看做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也不能坐视不管,一定要进行正确引导。

有的大孩子私藏书籍和游戏机,但这些书籍和游戏机里充斥着色情和暴力,他们害怕父母发现,就偷偷藏起来看或玩,时间一长,不但纯洁的心灵受到严重污染,还会荒废学业,说不定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到了那一天,我们做父母的会多么伤心啊!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堕落,所以,我们就要帮助他落实这句教诲,让他做一个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人。

如何防止孩子私藏物品?如果他已经“私藏”了,我们该怎么办?

防止孩子做出私藏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提前把“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道理讲给他,告诉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拿;捡到的东西一定要交给老师或父母,不能据为己有;每天放学前,检查自己的铅笔盒和书包,看有没有借后尚未归还的物品,如果有,及时还给同学,不能带回到家里。”我们不要小看这几句话,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做,是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一旦我们把这些道理告诉他,他一定会接受,并按着我们说的去做。

一个小女孩错拿了同学的水彩笔,同学找了几天都没有找到,终于在她那里找到之后,就说她是小偷。小女孩眼泪汪汪地说:“我不是小偷。”幸亏老师干预得及时,才还了小女孩一个清白。从此,小女孩每天都会很谨慎地检查自己有没有错拿别人的东西,以免背上“小偷”的骂名。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小女孩的遭遇讲给孩子听,让他知道有意无意地占有他人的东西,最后就有可能会背上恶名,导致失去朋友,失去信誉。

另外,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常常查看孩子拿的文具、玩具和书本,看看是不是我们买的,如果不是,就要及时询问出处,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假装没看见,否则,就会失去引导孩子的最佳时机。同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偷偷摸摸看书或玩东西的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检查他的书包和房间,以防他遭受不良刊物的污染。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私藏了别人的物品,一定要让他及时归还给对方,并表示歉意。如果孩子没有勇气这样做,我们就要陪同孩子这样做。

一位母亲发现孩子的书包里多了一个苹果。经询问得知,孩子路过水果摊的时候,随手拿了一个。于是,母亲立刻带着孩子去水果摊归还,母亲把钱付给老板,并要求孩子道歉。孩子不肯,母亲就说:“老板,对不起,孩子我没教育好,给您添麻烦了。”孩子看母亲道歉,也跟着说:“对不起,我以后不随便拿水果了。”

这位母亲做得很对。一旦发现孩子有私藏的举动,一定要及时更正。无论孩子私藏的东西多么不值钱,都要这么做,因为问题的关键是他的行为出现了偏颇,与物品本身的价值没有关系。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教育敏感度,帮助孩子及时改错,让他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样,孩子守住了做人的规范,我们就不会为他道德有问题而伤心了。

通过这句教诲,培养孩子不贪、不悭,慷慨、廉洁的好品质。

当孩子做出“私藏”的举动时,他内心的声音一定是“我很喜欢,我想拥有”,这表现出了孩子的私欲和贪心。贪心和想满足私欲的心是一个人偷盗和占便宜的思想源头,没有这个念头,怎么会有私藏的行为?

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样,不能今天把单位的报纸拿回来看,明天把单位的环保袋拿回来用。这看似小事,往往却表现出我们爱占便宜的心念。职权范围一旦扩大,岂不是要走上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的犯罪道路?而且,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满足自己的私欲,就能为达到这个目的做出不择手段的事情,还怎么成为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人?

孩子也是一样,年龄小,贪心小,但如果他习惯了用私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贪心,长大后,大贪心又用什么样的方式满足呢?等到他因犯罪而锒铛入狱的时候,我们还怎么安心地度过余生?只有教育出好孩子,我们才能好好地生活。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对孩子进行“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教育,在我们自己做好榜样的同时,应该引导孩子做到不贪、不悭,为他具备廉洁自律、慷慨大方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教子箴言

孩子做事做人是否谨慎,关乎他的道德品质和人身安全,《弟子规》中的这两句教诲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懂得“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的道理,并把这个教诲无条件地落实在生活中。孩子养成习惯后,不但他能够坦荡做人,我们也会身心轻安,大家都能获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