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9467700000008

第8章 教孩子从小懂得冬温夏、晨昏定省,让父母心安

培养孩子的孝心,的确应该从培养他对父母的恭敬心开始,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孩子在恭敬父母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如何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孩子对父母的关怀往往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体现出来的。那么,为人子女者应该如何学习、落实侍奉父母的具体事项呢?希望我们和孩子能够共同用行动去表达各自的至孝之心。

冬则温,夏则凊

虽然帮孩子打理衣食起居是我们的责任,但这不影响孩子学习照顾父母。

尚未长大的孩子无疑需要我们的关怀与照顾,当冬天天气寒冷时,我们会督促他穿上厚衣服,为他准备好棉被,生怕他冻感冒;当夏天天气炎热时,我们会给他准备好电扇、空调,铺上凉席,煮好绿豆粥,生怕他中暑。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哪里只是在这冬夏两季,可以说是日日时时,每时每刻!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然而又付出得心甘情愿。

我们如此细腻地付出没有错,孩子也会倍感温暖。然而,孩子会不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如此体贴地照顾我们呢?有的孩子虽然看到了父母的需求,但觉得父母是成年人,自己会照顾自己,不需要小孩子照顾,于是就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的冷暖需求,也就不可能表示关怀和照顾;也有的孩子会在口头上表达一下问候和提醒,但却没有接下来的实际行动;也有少部分孩子不但会说关心父母的话,还会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

孩子的哪种表现会让父母感到更欣慰呢?当然是最后一种。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然的、合乎伦常的,那么孩子对父母的孝顺也是自然的、理所应当的。这句“冬则温,夏则”就是提醒为人子女者,当冬天来临时,别让父母挨冷受冻,要带给父母温暖;当夏天到来时,要让父母感到清凉。延伸开来,就是当气候或外界环境变化时,当父母有各种需求时,我们要及时关心父母、照顾父母、满足父母的需要,让父母身心轻安。

所以,我们照顾孩子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学会照顾我们,这是他应该会的。而且,当他真心实意地关心、体贴我们时,我们的内心同样会无比温暖和幸福。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激发孩子孝顺父母的心念,并把他孝顺父母的权利还给他。

通过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孝心,帮助孩子理解“冬则温,夏则凊”的道理。

作为父母,我们很难对孩子说:“你应该对我怎么样,如果你没有那样做,就是不孝顺。”所以讲故事是一种很不错的教育途径。

《三字经》中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就是黄香温席的故事。汉朝时,江夏(今湖北省境内)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父亲。在寒冷的冬天,家里没有御寒工具。每天晚上,黄香都先钻进被窝,把被窝捂暖和了,再请父亲睡觉。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每天睡觉前,黄香都会拿扇子对着父亲的床和蚊帐扇风,尽量让席子和枕头的温度不太高,让蚊子远离床边,以便让父亲睡个安心觉。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邻里乡亲,人们称赞道:“江夏黄香,天下无双”,他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这样的故事一定会对孩子有所启发。孩子的心灵纯洁而敏感,他会知道自己该如何向黄香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搜集其他古今中外孝子照顾父母的故事,并常常讲给孩子听,或者让他看类似的动画片,时间一长,他的孝心就会被开启。

除了讲故事之外,榜样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自己的言语行为。

如果我们只会给孩子讲故事,但却不懂得去体贴、关心、照顾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那么孩子听过故事之后,即使效仿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一时兴起,而无法内化于心。因为,他从我们的行为中知道,故事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行为。孩子能不能通过落实“冬则温,夏则”这句教诲表达对我们的孝敬,完全看我们有没有把这句教诲的思想和精神落实在与父母和亲人的相处中。

有的人可能会说:“现在哪还需要暖被窝、扇席子啊?”

没错,《弟子规》中的很多文字看似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学习《弟子规》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我们不能把对《弟子规》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字上,更不能因为其中的事项不符合时代就说它是糟粕。

就以这句“冬则温,夏则”为例来说吧。今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确不需要再暖被窝、扇席子了,完全可以借助暖气、电热毯、暖水袋等设备取暖,借助电风扇、空调来降温,取暖降温设备的确比古人先进了不少,但我们对父母的一颗孝心有没有比古人更强呢?

所以,这句教诲不是让我们放着暖气、空调不用,而去效仿古人为父母暖被窝、扇席子,如果这样,我们真的是学愚了。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提前为父母打开这些取暖、降温设备,并告诉父母一些注意事项,让父母感受到温暖或清凉。

有一个女孩出生在非常富裕的家庭,别人都以为这个女孩娇生惯养。但是,她不但不娇气,还每天都对父母嘘寒问暖。每次爸爸回家,她都会主动为爸爸拿出拖鞋,还给爸爸端上热茶;每次爸爸出门前,她都会说:“爸爸,路上注意安全!”原来,妈妈平时就是这样对待爸爸的,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不仅如此,每到冬天,她都会在临睡前半小时为父母打开电热毯,好让父母睡得舒服,睡觉时还会嘱咐说:“爸爸妈妈,睡觉的时候就把电热毯关掉,辐射对身体不好。”而夏天的晚上,她会像小大人一样告诉父母说:“爸爸妈妈,别让电扇直接吹着身体,会感冒的,对着天花板吹就行了。”每隔几天,她还会拿抹布擦拭凉席,并说:“要把螨虫和皮屑都擦掉。”她能这样做,是因为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日子里,妈妈就是这样侍奉爷爷奶奶的。

由此看来,只有我们懂得孝顺父母、关爱家人,才能培养出一个懂得孝顺我们的好孩子。也就是说,我们是否能够享受人生的幸福,完全看我们愿不愿意落实《弟子规》的教诲。我们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决定着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选择和行为还将决定孩子是否会拥有幸福的人生,因为他会把从我们这里“继承”的家风、德风“遗传”给他的后世子孙。

如果孩子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怎么会有能力照顾我们呢?

自古至今,没有哪个能照顾父母的孩子照顾不了自己。也就是说,孩子能关心、体贴、照顾父母的前提一定是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因此,孝顺不仅仅需要有一颗孝心,也需要具备很多能力。

比如,父母特别想吃蛋炒饭,孩子却不会做,那怎么办?去外面订餐?可是外面的食物既不卫生,又不合父母的口味。怎么办?真正孝顺的孩子,平时就会学着做饭、洗衣、打理家务,待到父母需要时,便不会因自己无能而为难了。所以,我们只有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才有能力把“冬则温,夏则”所代表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另外,当孩子学着打理日常事务的时候,他才能亲身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才会懂得感恩父母。同时,他的观察能力和行动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样一来,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他自然能够体察到,并迅速地提供帮助和关照。

反之,如果他没有做惯各种家事,突然需要他去做的时候,他不但会力不从心,也会因无能为力而焦躁不安、生气、发脾气,进而带着怨气照顾父母,这样父母怎么能高兴和心安呢?所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孩子不是天生就能自理的,我们要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教给孩子刷牙、洗脸、洗澡、如厕的方法之外,随着他年龄的增大,也要让他学会扫地、擦桌子、洗碗、收拾房间等家务。慢慢地,我们还可以让他学着买菜、切菜、做饭,如果孩子愿意,还可以让他学习如何持家。

一开始,我们要手把手地教,渐渐地,就要放手让孩子去练习,让孩子真正把学到的自理方法变成自理能力。如此一来,无论孩子走到哪里,我们不但不用为他无法照顾自己而担忧,反过来,他还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照顾我们。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出一个有能力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晨则省,昏则定

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子女都要恭敬地向父母请安,这样做有必要吗?

“晨则省,昏则定”的意思是:早上起来,孩子要向父母问安;天黑的时候,孩子也要到父母面前问候,服侍父母就寝。当我们看到这句教诲时,可能不禁要问:“孩子和我们住在一起,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用得着早晚专门来问候我们吗?”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早上起来向我们问安,哪怕只说一句:“爸爸妈妈,早!”我们都能通过他的声音和气色判断他的睡眠质量,我们听他声音洪亮,看他气色不错,说明他晚上睡得很好,我们自然会很安心。同时,听到孩子的问候,我们的心情也会很好,带着这份好心情去工作,一天都会好运连连,这是早上问安的好处。

晚上临睡前,孩子若能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我睡觉了,晚安。”我们知道孩子要睡觉了,就不会总惦记:孩子怎么还不睡觉?是不是作业有难度?还是有什么其他事情?知道孩子入睡了,我们也就能安心睡觉了。

所以,孩子早晚问安,不仅是对我们的礼貌和关照,更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做父母的安心、放心。而且,通过孩子的问候,我们和孩子之间也会呈现出一种自然的互动,这会让每个人都感到温暖。因此,即便孩子和我们共住在一个屋檐下,他也非常有必要在早晚问候我们。

如今的孩子,在睡觉这件事上,似乎没有让我们这样省心。

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家庭中,早晨都是父母叫孩子起床,而且是三催四请,一遍又一遍地叫。孩子好不容易起来之后,我们会关切地问:“昨晚睡得怎么样啊?有没有踢被子啊?有没有做噩梦?”很多孩子听了不但不领情,还会说:“烦死了。”

晚上临睡前,我们一遍遍地催孩子:“早点儿睡觉,不要再看电视了,早睡早起。”终于,孩子睡觉了,我们还不放心,一次又一次地过去看孩子的被子盖好了没有,甚至半夜还要去看两三次。而孩子却呼呼大睡,一无所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告诉孩子:“会睡觉,就是孝顺父母。”尽管孩子年龄小需要我们的呵护与照顾,但我们别忘了,他也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即便不会,我们也要让他学会。

有一位老师在军训期间和孩子们一起吃住。晚上睡觉前,老师对孩子们说:“大家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腹部盖好,以免感冒。而且,大家不能想怎么睡就怎么睡,睡觉也要有规矩,睡觉姿势要显得有气质,特别是女孩更要注意睡姿。老师晚上会看谁睡觉的姿势最优美。”

半夜,老师会起来查看孩子们有没有把被子盖好。第二天,她会特意表扬几个睡姿优美的学生,希望其他孩子也能够再接再厉。一周军训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不会乱踢被子了,也都知道把自己的腹部盖好,以免感冒。

我们做父母的只知道半夜起来两三次给孩子盖被子,为什么不把“睡觉姿势要优美”、“睡觉要盖好身体”等概念传递给孩子?如果我们再能表扬孩子两三次,那么他很快就会养成有规矩睡觉的习惯。那时,我们就不用半夜起来好几遍,早晨也不用问几遍:“你睡得怎么样啊?有没有感冒啊?”所以,我们与其早晚向孩子问安,不如把照顾自己的方法教给他,这样不但他能自立,我们也不用太费心。

根据现今的居住环境,我们该如何通过身教使孩子学会晨昏定省呢?

在古代,人们大都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大家庭更是以家族的方式共同居住。到了早晨和晚上,父母就会带着孩子去向老人请安,每天早晚如此,孩子自然就学会了向祖父母和父母请安。

而当今社会的很多家庭都是由爸爸、妈妈、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那么,是不是不和老人住在一起,就无法通过身教向孩子传授“晨则省,昏则定”的教诲呢?当然不是,晨昏定省在形式上是早晚向父母请安,事实上是让父母别为我们操心,我们的生活起居和言语行为都要使父母放心、安心。

如果一个孩子虽然每天早晚都能向父母问安,但是既不按时完成作业,又不听父母的教诲,还动不动就闯祸,那么这种晨昏定省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无论我们是否与父母同住在一起,只要我们老实做人、谨慎做事,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那我们就算抓住了晨昏定省的精髓所在。

当然,形式也不能被忽略。如果我们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城市,就要常常去探望父母,帮父母打理一下家务,向父母汇报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好让父母安心;如果我们和父母距离比较远,就要定期定时给父母打电话,问候父母的身体状况,同时把我们这边的情况告诉父母。如果没有什么重大事件,我们要报喜不报忧,免得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如果有机会,我们也要和父母共同居住几天,一来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二来也可以弥补我们平时不能给予的关心和照顾。只要我们把父母放在心上,无论身在何处,我们挂念父母的这颗心一定会使孩子感觉到。这样,如果孩子有一天独自生活了,便会学着我们问候父母的样子来问候我们。

如果我们和老人一同居住,那就更好不过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教学机会”,当然,我们不是故意做样子给孩子看,而是要发自内心地落实晨昏定省,给孩子做好榜样。

早晨,我们可以鞠个躬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晚睡得怎么样?”当然,也可以不鞠躬,但一定要真诚地跟父母打招呼,可以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起来了?”如果发现父母气色不佳或者精神不好,就要关切地询问缘由,看看是不是父母晚上没睡好,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晚上,如果父母比我们睡得早,他们临睡前,我们就要主动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以及时提供帮助。如果我们先睡,就要到父母房间说:“爸爸妈妈,我睡觉了,你们也早点休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句话,它代表了我们对父母的体贴和尊重。如果我们能做到“晨则省,昏则定”,不但父母高兴,孩子也会从我们身上学会如何孝顺父母,真是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教孩子广泛而灵活地应用“晨则省,昏则定”这句教诲。

有一个孩子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每天早晚都会主动向父母问安。暑假,孩子准备到外地的爷爷奶奶家居住一段时间。临行前,他问妈妈:“妈妈,您和爸爸不在我身边,我是不是要每天早晚打电话问候你们啊?”

妈妈说:“你能这样牵挂我们,我们很欣慰,但不用每天打电话过来。只要你听爷爷奶奶的话,对爷爷奶奶做到晨昏定省,然后在固定的时间打电话给我们,让我们知道你安然无恙、玩得开心,就可以了。”

这位妈妈教导得对,落实这句教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父母少操心,让父母安心。如果孩子一时不在我们身边,只要定期打电话来,比如隔三五天打一次,让我们知道他很好就行了。另外,如果孩子暂时住在亲戚朋友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对主人做到晨昏定省,让主人放心。

如果孩子能如此广泛而灵活地应用这句教诲,他走到哪里,我们都不用为他太操心,那么他就真正抓住了这句教诲的精华。

出必告,反必面

“出必告,反必面”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举动,但却是孝顺父母的体现。

指望年龄还小的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什么实质性的支持,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他对我们的孝心往往体现在让我们少操心上。

其实,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就是让我们放心、少操心的表现。

这句教诲的意思是,孩子在出门或外出之前,应该主动告诉我们他的去向。反,同“返”,即回来。也就是说,他回来之后,也应该走到我们面前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这样,我们不会因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而担忧,看到孩子平安归来后,我们悬而未定的心也就会安定下来。

另外,当孩子回来跟我们打招呼时,我们能从他的声音和神色中推测出他在外边顺不顺利。如果他兴高采烈地对我们打招呼,说明他今天在学校或外边很愉快,应该没有和同学发生矛盾,没有被老师批评,也没有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如果他虽然跟我们打了招呼,但情绪不高涨,我们自然要追问:“今天遇到什么事了吗?”以便了解孩子心情不好的原因。

然而,当今社会的很多孩子,似乎不知道父母总是为他操心,更不知道落实“出必告,反必面”的重要性。

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后,没有和父母家人打招呼就跑进自己的房间玩电子游戏。一个多小时之后,母亲以为他没有回家,就打电话给老师,看看是不是老师把他留下了。当得知老师没有留下孩子后,母亲很紧张,问老师要不要报警。老师让母亲在家里仔细找一找,再作决定。最后,母亲才发现孩子早已回家,正躲在自己房间里玩电子游戏,真是虚惊一场。

其实,这个例子还不算特殊。

当今社会,很多孩子出门不跟父母打招呼,父母不知道孩子的去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一个4岁的小女孩一边看妈妈炒菜,一边和妈妈说话。妈妈给她讲上学的好处,她越听越心动,转身跑开了。妈妈以为她去找奶奶了,也没在意,没想到小女孩自己背着小书包出了家门,准备去上学。十几分钟之后,妈妈和奶奶才发现小女孩不在家,两人疯了一样在小区里寻找,也没找到。幸好,小女孩走到半路正好遇到了下班回家的爸爸,才幸免走失。

可见,让孩子懂得“出必告,反必面”是多么重要啊!小孩子如此,大孩子亦如此。有的青少年在网上认识了一些朋友之后,就计划去见网友,如果他在出门之前能告诉我们去向,我们就能针对性地作出正确的引导,以防孩子发生意外。

因此,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但可以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更能让我们放心。如果孩子能体谅到我们对他的牵挂而落实这句教诲,那么他就是孝顺父母。

另外,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心,学会“未反,必告”。

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回家,我们做父母的肯定会着急,等的时间越久,心就越急,而且还会胡思乱想。一旦孩子回来,我们的反应要么是关切地说:“哎呀,我的心肝,你去哪里了?妈妈快急死了。”要么是大发雷霆,并吼道:“干什么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看几点了?以后再这样,就别出去玩!”

这两种方式都无法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牵挂他的心。我们首先应该心平气和地问他晚归的原因,然后如实地描述我们担忧的心情,让他知道:他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牵挂着他,所以让他务必按时回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未能按时返回,就要想办法通知我们,好让我们放心。我们这样理智地告诉孩子,孩子就完全领悟我们的教诲,下次一定会注意。而且,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有手机,我们要提醒他充好电,以便互相联系,避免因长时间关机而令我们担忧。如果孩子这一条落实得很好的话,那么如果有一天他没有回来,也没有及时通知我们,则可能就是真的遇到了麻烦。这样,我们就会心中有数,知道如何去做。

我们希望孩子养成“出告、反面”的习惯,但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一位父亲出门前从来不对妻子说:“我上班去了。”回来也不说:“我回来了。”当然,妻子知道他去上班,也知道他下班回来,但是没有问候,总显得冷冰冰的。

周末,他有时会下楼买报纸,有时会出去买香烟,有时会出门约见朋友,不管去哪儿,去多长时间,都不跟妻子打招呼。妻子看到他穿外衣,才知道他要外出,赶忙询问。但是,时间一长,妻子也懒得问了,所以家庭气氛总是不够温暖。

另外,他如果不回来吃饭,也不知道打电话通知妻子,总是妻子做好了饭菜,等他不来,再打电话问他。所以,家里总会出现没给他做饭他却回来吃、给他做了饭他却不回来吃的情况。说到底,就是他没有通过落实“出必告,反必面”做好和妻子的沟通工作。

他自己不懂得“出必告,反必面”,自然不会引导儿子去做。儿子看他这样,也不告诉他自己的去处,回来也不说:“爸爸,我回来了。”他也对儿子的做法没什么意见。

但是,儿子对妈妈却截然不同。因为儿子每次出门前妈妈都要关心地问他去哪里,和谁去,去多长时间,他都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慢慢就养成了主动汇报的习惯。而妈妈出门前也要告诉儿子,回来也会高兴地喊:“我回来了。”所以,儿子回到家,总是第一时间找到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

如此一来,儿子和妈妈的关系很好,而和爸爸就很疏远。

可见,一句“出必告,反必面”不但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更是维系亲子之间感情的纽带,有了这声汇报和问候,家庭氛围就温暖多了。

不要小看这句教诲,它完全可以体现一个孩子的素养。

这句教诲应用范围很广,绝不限于孩子外出之前和回来之后。在学校里,准备离开老师办公室时,不能悄无声息地走,而是要说:“老师,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我先回教室了。”如果要提前离开学校,更要向老师请假,好让老师知道自己的去向。

等上了大学,离开宿舍要跟室友说一声,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去向,以保持联络。等到了工作岗位上,如果需要离开办公室一会儿,就要告诉其他人,以免领导或同事找不到自己而着急,耽误工作的进程。

另外,当出席朋友聚会、亲人婚礼等场合时,如果需要提前离开,一定要礼貌地向主人打招呼,不能不声不响地就走。在与人聊天期间,如果需要喝水或上洗手间,也不能突然转身走开,而要跟对方说:“对不起,我去拿杯水。”“对不起,我去一下洗手间。”

当然,还有更多细节有待于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只要我们和孩子都掌握了“出必告,反必面”这句教诲的精髓,就不会做出让父母、亲人、老师、朋友、领导、同事为我们担心的事情,我们和孩子也会因此成为受欢迎的人。

居有常,业无变

孩子从小若能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他这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生长、运行的规律。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每天的生活也应该是有规律的。俗语说:“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升起来,预示着人们该起床劳作了;太阳落山,则预示着人们也该回家休息了。这句“居有常,业无变”正阐述了类似的道理。

“居”就是生活起居,“常”就是固定的、长久的、规律的,意思就是说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而“业”是指学业、事业和家业。对于孩子而言,在上学的阶段,不要随便中止学业,也不要什么都学,而什么都没学好;等到孩子走向社会、选定职业后,也要一直做下去,不要经常改变;而择偶也要慎重,成家后,千万不能轻易离婚。这样,父母才不会因孩子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稳定的学业、事业、家业而担忧。

然而,良好的作息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如果孩子每天都能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按时写作业,按时洗漱,按时睡觉,一日三餐都有规律、很少出现饥一顿饱一顿或不按时吃饭的情况,平时还能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话,这样十几年下来,他就会习惯这种有规律的生活,即便以后独自居住也不会随意打破这种规律,他的身体健康就有了保障,无论他身在何处,我们都能放心、安心。

另外,如果孩子在学业上或兴趣爱好方面能够专注地坚持学下去,时间一长,肯定会有所成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以后做任何事都不会轻言放弃,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我们看到孩子这样,怎么能不放心和开心呢?因此,孩子若能做到“居有常,业无变”,不但对自己有好处,也是孝顺父母的体现。

当然,有些孩子在学习的初期,因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频频接触不同的学习项目,此时,我们就不能用“业无变”来限制他,而应该给他时间和机会,等到他找到了、确定了,再让他专注于一门科目,好好深入学习。

现今的孩子有没有做到“居有常,业无变”呢?如果没有,问题出在哪儿呢?

一个上初中的男孩,每天睡觉都很晚,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早晨自然无法按时起床,所以总是迟到,上课也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更严重的是,他常常把父母给他用来买早餐的钱“节省”下来,有机会就去网吧上网。父母看他身体越来越差,学习也越来越差,却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原来,他的父母就不能做到“居有常,业无变”。因为他们一起做生意,每天晚上都不会在固定的时间回家,有时会在晚饭前回家,有时过了午夜才回家。所以,男孩的一日三餐大都是在外面买着吃,偶尔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即便父母晚上早回家了,也很少早早休息,妈妈要看电视,爸爸要浏览网页或者玩电脑游戏。男孩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也无法做到早睡早起。而早晨,男孩准备去上学了,父母还在呼呼大睡,哪里知道男孩有没有吃早饭、吃得怎么样。

由此可见,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根本原因,要么是我们的作息习惯不好,要么是我们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与关爱,导致他无法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当然,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比较大,父母若不努力为生计奔波,恐怕连孩子的教育费用都支付不了。我们如此辛苦,不就是为了孩子吗?但是,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成长中最根本的需求——父母的爱、陪伴与关怀?

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就一定能从百忙之中抽空照顾孩子,并尽量做到“居有常”。我们能不能改变,愿不愿意改变,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这颗心,是不是真的重视孩子的成长问题。想想看,孩子在长身体、培养习惯的时候,若没有打好基础,以后的身体状况和行为习惯也会不容乐观,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孩子的身体不好,事业不顺,人生不幸福,谁最担忧?还是我们啊!所以,知道孰轻孰重,我们还会忽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吗?

想要让孩子有稳定的人生,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稳定。

身为父母,我们肯定希望孩子的一生是稳定而顺利的,如果他长大后三天两头换工作,今天结婚,明天离婚,我们怎么能安心?想到这儿,我们更理解了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他们也希望子孙事业顺利、家庭和美。

而对于他们的期望,我们做得如何?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跳槽,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辞职,再找新的岗位。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心力有多憔悴,只有他自己知道;而父母也跟着担心,父母会想:“唉,怎么又失业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顺啊!”这样担心几次,父母的白发会多长几根,寿命也会缩短几年。这是一个孝顺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吗?

而动不动换工作,也会导致家庭不稳定。如果经济再不景气,夫妻难免会生气吵架,搞不好还会分居或离婚,我们的父母知道了,岂不是更加担心?所以,作为成年人,无论是选职业,还是选对象,都要认真、谨慎,不能随随便便地选择,更不能随随便便地放弃。既然通过认真思考选择了,那么遇到困难,就要想着如何解决困难,而不是用放弃的态度选择逃避。只要自己摆正心态,坚持下去,用心经营,工作自然会顺顺利利,家庭也会美满幸福。如此一来,父母也会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过好晚年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孩子看到我们的好样子,今后遇到同样的人生选择时,也定会努力做到“业无变”,我们也就不会因孩子的人生过于动荡而担忧了。

教子箴言

无论是冬温夏凊,还是晨昏定省,或是出告反面,其核心都是别让父母为孩子担心。孩子能不能做到,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到。如果我们每天总是让老人为我们操心、担心,那么我们拿什么教育孩子?因此,以身作则永远是教育孩子的根本法则,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弟子规》的好处,我们自己首先要通过落实亲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