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9465700000047

第47章 仇富心理——让孩子知道有钱人不都是资本家

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幼儿成长为活泼乱跳、思想健全的青少年,父母的担忧并没有随孩子的长大而减轻,父母的责任反而更大。当孩子走进校园经历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时,父母的忧虑开始加重。在自己眼皮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不会因离开父母而失望、忧心呢?进入学校他们的学习能不能跟得上?他们与其他同学相处是不是融洽呢?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父母的忧虑程度。不过,有相当多的父母对入学之后孩子的行为表现、认知成长有些淡化,因为这些父母相信学校是专门培育孩子的天堂,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父母没有必要陪着学校继续为孩子忧心忧虑。所以,这样的父母宁愿漠视继续关注孩子成长的权利,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思想活动没有深入体会的理念。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认为学校的主要责任就在于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只与学习成绩有关。他们没有除了学习之外孩子需要更多的意识,而恰恰是这些被父母忽略的东西决定了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一般观念上的仇富心理、表层意义

孩子入学之后,在新的环境中接触更多新的朋友,有了更深的认识与转变。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人际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年幼的孩子容易受外界表层的东西所诱惑。再加上父母的影响,孩子天生的模仿学习能力使孩子很容易滋长出一种不正确的心态。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不相同,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越舒适的生活,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孩子可能在心理上多少会有些不平衡。如果父母对经济条件的定位是正确的,对孩子心理的成长是密切关注的,那么孩子对经济条件的理解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小时候,我羡慕过有钱人家的孩子用的文具盒是国外进口的,背的书包是米老鼠的,穿的皮鞋是油光铮亮的……非常非常羡慕。我回家之后也哭着向父母要,要米老鼠的新书包,要崭新的衣服。我还深刻地记着,我小时候对别人的那些好玩的东西是多么羡慕,回家之后也哭着向父母要。但父母总是告诉我,那些东西不能当饭吃,不能让学习成绩提高。父母让我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告诉我只要学习好了,将来上大学,一切都会有的。所以,有时我很害怕有钱人家的孩子瞧不起我,就干脆躲在家里不去上学,父母询问的时候,我就哭泣。懂事之后,我明白了家庭经济情况的窘困,虽然还在羡慕,但又明白自己无论如何是得不到的。所以,那时候我可能变得比较自卑,比较压抑,不太愿意与他人讲话。对于我来讲,仇富心理比较弱,更多的是一种羡慕。

从心理学角度重新认识仇富心理

父母必须要认识到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穷有穷的志气,富有富的体面,但不能过度。也就是说,穷不代表尊严穷、志气穷,富也不代表奸诈、伪善。渴望平等、尊重与认可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一样。如果孩子对家庭经济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在朋友圈中,尤其是当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在一起时,孩子的不平衡感就产生了。小时候,父母敷衍的解释可能还会起作用,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主性的发展,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其对贫富的理解更加清晰,从小被压抑了的不公平之感在这个特殊阶段会被激发。而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的青少年,在外界诱惑的驱使下可能会做出一些令他们后悔终生的事情。

仇富是对自卑的一种对抗。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就难以保证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即使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奋发,也只不过是为了弥补曾经的缺失。因为正是存在这份缺失,他们才会不停地向上挣扎,努力奋发。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正常合理的仇富心理,并不会摧毁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勇气。如果在努力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他人的肯定,获得了某些成绩,相当于认可了他们一直努力做的事情,那么也就间接地承认了他们最初的动机是正确的,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他们早已经忘记了曾经为何奋斗,弥补缺失变得正当合理。

不过令大家都忽略的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奋发背后隐藏的他们忘却的原始力量是如此强大却又如此隐蔽。如果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出现了难以逆转的困境,那么这股力量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摧毁他们的意志,他们会变得消极抑郁,仇富心理以明显的攻击性表露无遗,这时人们感到震惊恐怕为时已晚。

仇富是一种心理欲望

欲望有时是可怕的,是摧毁一切的力量。仇富也是一样,因为仇富也是一种欲望,也有摧毁的力量。因为需要,因为达不到,所以就要用尽一切办法把欲望变成真的。区别只在于有的人欲望弱,有的人欲望强。跑车谁不想拥有?为什么同样是学生,他们就能拥有跑车,而我们只能骑自行车,甚至有的人连自行车都没有?这是一种需要,要把这种需要变成现实,就要采取一些措施。

有的人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拿到了奖学金,拿到了奖金,给自己几年的奋斗时间,跑车就属于自己了,这是正当欲望的正当实现;有的人太过渴望,于是采取风险的策略,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可能他们会挥霍一时,会风光一时,但之后,等待他们的是终生牢狱之灾。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结局,这是非常可悲的。青春期青少年对物质的追求正是高涨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攀比、炫富、夸张表现自我,青少年乐此不疲。如果指导者没有给予青少年一个正确的认识,或者青少年不允许自己学着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可望而不可求的物质诱惑,那么最终毁灭的是青少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