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从朋友口中得知,浙江大学的一位实力非常雄厚的海归学者跳楼自杀了。当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当我们还在苦苦追求理想的完美人生时,当我们还在痴痴守候明天的灿烂阳光时,当我们还在期待属于我们的幸福时,别人却把他们已经得到的幸福亲手撕毁了,至少对于奋发中的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渴望的幸福。海归学者、名校光环、学科领袖……多么充足的设备和优厚的条件!也许没有涉入其中的像我们这样的平凡人,未免把事情看得太过简单,但简单有错吗?对许多美好的东西,因为拥有了,就不再珍惜,甚至弃之如履,对生命也是一样……
我抑制不住悲哀的心情在网上搜索该教授有相关信息,了解之后,只觉得现在的人看待生命和事态太过悲观。曾经的他应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能够在海外生活这么多年,能够取得这么高的成就,付出的绝对不比他人少。为什么回国不到半年就付出了自己整个鲜活的生命呢?冷静下来思考,也许社会现实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和残酷得多,但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的并不是寥寥无几的少数人,为什么他人可以,自己就要先放弃呢?我理解并同情该教授目前所处的境况,但对于他对抗现实的手段,我实在不敢苟同。
消极是悲观的根本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青少年抵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大大降低,情感、学业、人际关系、婚姻、就业等种种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使他们叫苦连天。对于那些能叫出来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感到欣慰。让我们担忧的是那些把痛苦压抑在心中的青少年,他们偷偷地折磨着自己的肉体,撕扯着自己的灵魂,最后抗压不住,只能选择放弃自己,采取决然手段。说到底,就是一种悲观的心理在作祟。
从心理学上来讲,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对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总往坏处想。悲观属于精神层面上的负性观念,能直接影响到所想之人的器质层面,表现为压抑、神经衰弱、精神恍惚、失眠、整天唉声叹气,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的正常运转。
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想事情总朝着消极的方向想,某些方面不如意就抱怨老天不眷恋自己,不厚待自己,认为自己运气总是不佳,于是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自己的未来彷徨无助;他们从不主动出击,总想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能够落到自己的头上,却不知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真理!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的人,在个性上具有一些共性,如意志力相对薄弱、生性胆小。长期欲求不满的状态和总是失败的经历使他们变得麻木,变得认命,并逐渐演变为对生命价值的悲观。
如果爱迪生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向现实低头,那么也就不会有今天电灯的出现,或者会出现得更晚一些;如果爱因斯坦在德国法西斯纳粹政策的镇压下屈服,对世事悲观无望,那么也就不会有著名的黑洞理论问世,也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的存在;如果……有太多的如果。然而,“如果”也只能是一种猜想,不是存在的现实。长久地沉浸于“如果”的假象中,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对自身的成长弊大于利。因此,面对失败和痛苦,最重要的是要看清现实,在现实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现实有光明,也有黑暗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去适应。适应现实的人,在其生命中阳光明媚,其未来就在眼前;而抗拒现实的人,悲观失望,其结局注定很糟。面对不如意的现实,我们该如何面对呢?这恐怕是深陷悲观失望情绪中的人们最想了解的。为什么会有悲观情绪的产生呢?那是因为现实没有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想要的却得不到,即使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结局依然不怎么好。
面对想得又得不到的心情,我们可以选择不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是我们废寝忘食都想得到的,于是我们放弃了许多我们该有的青春年华,放弃了未来将会令我们痛心疾首的快乐。如果付出这么多都得不到,那么我们就不要优异的学习成绩,我们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幸福与快乐。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压力没了,想要的在决心放弃之后,却自愿回到我们的手上。
我们的心中要有一种信念。脆弱的人与坚强的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坚强的信念。有了坚强的信念就有了强大的驱动力量,使你向前,即使失败了,信念在,希望就在。恋人没有了,新的还会再来;事业没有了,可以重新再来;机会没有了,是上天在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罢了。只要不放弃,只要坚持的是正确的、合理的,就不会永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