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产生了这样的心理:绝对不能落后于他人,小东在酒店过生日,我也要在酒店过,而且还要比他的酒店高级;小林穿乔丹运动鞋,我要穿阿迪达斯的;他的自行车是最新款的,我也要一辆等。攀比行为层出不穷,青少年很少会考虑家里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及是否远远超出了父母的承受能力,这些青少年的行为使众多父母甚为苦恼。现在的社会高速发展,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使青少年着迷的高端商品,像手机、计算机之类的商品,其价格十分昂贵。实际上,大部分青少年在父母的正确指导下都能轻松面对攀比心理这种类型的问题。但不可避免的是,缺乏正确教育的青少年往往会被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给遮蔽,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值得珍贵收藏的东西。
攀比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
他人拥有的某个东西越多,自己想拥有的欲望就越强烈,并且拥有这种商品的人越多,这种商品的价值就越大。如今的读书现象就体现了这种效应。邻居、亲戚家的孩子都是大学生,自己的孩子又怎能落后于人呢?于是父母想尽一切方法让孩子走进大学校园,为此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金色年华的青春期是背着沉重的书包度过的。当走进大学校园后,考研热、出国热又促使他们再次选择放弃轻松的生活,一头扎进书的汪洋大海中。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当中肯定有把读书当成乐趣的人存在,但同时也必定有一些为此痛苦的学生存在。为了自己父母的攀比心理,为了维护自己虚荣的薄面,他们依然选择如此生活。
攀比是一种赶时髦的偏好
攀比是拥有他人所拥有的东西的强烈欲望。我国现在的经济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有很多的高端消费品已经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如智能手机、豪华跑车等;象征身份地位的休闲运动,如高尔夫等,如今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些不能不说是攀比心理在起作用。有些东西不一定非得拥有,对自己来说未必就能用得着,但感觉没有的话,又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心里会出现不平衡感,这就是攀比心理在作祟。
攀比是一种虚荣的心态
攀比心态就是看到别人拥有了自己也想拥有的心态,更进一步来讲,就是想拥有少数人所享有的身份、地位或荣耀。而且这种追求虚荣的心态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如果父母一味与别人攀比,并时常抱怨自己过得有多不好,那么潜移默化地,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当攀比成为一种习惯时,将会导致两极分化。
不可否认,攀比是一种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动力。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班级、单位,每个人都会有比较的心态,可能有时连自己都没有发现。例如,在家里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就会与兄弟姐妹进行比赛;在班上会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较,也会与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比较;在单位会比较谁跑的业务最多及谁拿的薪水最多等。正是因为有了比较,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看清自己的不足,从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自己提高。因此,攀比成为我们为实现目标而前进的动力。
研究者发现,积极的攀比是寻找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或自己身边的人进行比较,这样的话往往进步会很快,当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之后,再去与他人或能力更高的人比较,反反复复,周而复始,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一般来讲,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较小、实力相差不大的时候,攀比的可能性会加大,系数会提高;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过大时,攀比的可能性就会减小,甚至不具有可比性。
如果一个人通过攀比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所寻找的攀比对象与自己的差距太大,那么一般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如果对挫折感处理不当,那么就会演变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产生挫折感的人会寻求一些不合法的途径、方法来达到目标;或者把挫折感转化为忌妒,从而做出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或者把挫折感压抑到自己内心最深处,不停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此变得自暴自弃,放弃自我。这样的人说到底就是把攀比的结果看得太重,从而失去了攀比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攀比一定要合理
攀比对象、攀比性质一定要正确。记得小时候老师总在告诫我们,不要在吃喝穿上进行攀比,而要在学习上优于他人。现在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不为外在物质因素而只为内心精神上的凝练提高而努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追求上升时的衡量标准。××的车比我的好,××的秘书比我的漂亮,××的职位比我的高等,人们关注的重心已经严重偏移。就连现在很多的中、小学生也在炫耀自己的名牌有多贵,自己的父母有多有钱,甚至还会鄙视家庭情况较为一般或较为贫困的同班同学。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是缺乏人格独立性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灵扭曲。对此,父母、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行为举动,尤其是对家境较为富裕的小孩更要细心栽培。
攀比的两极化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攀比有利于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能不断提高自己,它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它,更能清晰、客观地正视自己;消极的攀比则会滋长人们的虚荣心理、嫉恨,甚至会导致心灵上的扭曲,从而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