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说谎心理学
9358800000011

第11章 如何发掘谎言中的幸福力(2)

相信你身边不乏这么一些人,他们陷在人生低谷之中不可自拔,即使遇到令人惬意的事情,也难以抵消他们内心的伤痛。他们并非不了解积极情感的重要性,但又觉得自己是如此的不幸,表现得对生活充满积极性无异于“粉饰”、“自我欺骗”。而且,他们通常会把“乐天派”解释成“盲目派”。如果他们能够和马克斯一样,勇敢地对自己说“其实没那么糟”,那么,一切问题都将变得更容易解决。

有个女人,长相一般,身材也不好,但她每天出门前都会精心打扮,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她阳光的外表、明朗的气质释放出了强大的魅力,吸引了很多异性的目光,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凡事都往好处想,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抵制悲观主义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优势的方面,从而获取积极向上的能量,也能更好地促成生活和工作。

3.成熟的防卫

有积极的思想不是因为身处何地、何种情境,而是因为精神世界让人或高兴或悲伤。

——[英国]罗杰·莱斯特兰奇

研究者称:幸福者的人生态度是“成熟的防卫”。

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是“自我”发展成熟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成熟的防卫,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地处理或缓解矛盾和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还能使自己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剔除消极、压抑的积极的过程。

成熟的防卫,其核心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消极的方面,或将其理解为积极的意义。说得直白一点儿,即现实而道德地进行些许自我蒙蔽和自我欺骗。

潜意识为成熟的防卫准备了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向自己做解释。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合理化”,或者“文饰作用”。我们总是无意识地用看似“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使其变得可以接受。

当我们需要尝试新事物或者打破常规模式时,往往会感到非常纠结。这就像刚和爱人吵过架的人们一样,犹豫着如何迈出和解的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力表现得很差劲。

面对一个决定,如果有“支持”和“反对”两方,那么我们会发现,理智反而是一种束缚,阻止着我们倒向任何一方,只有勇敢能帮助我们在瞬间做下决定,让自己从混战中抽身而出。

“没什么大不了的,又不一定会遇上危险。”“这就开始做!”这个瞬间就是起跑的枪声,一旦进入跑道,起初用于帮助我们做决定的伎俩——适当的自我欺骗——就不那么重要了。

当我们需要向别人妥协、让步时,常常会以“斟酌”、“协商”作为粉饰,这也是一种成熟的自我防卫。我们或隐忍退让,或保留意见,是为了让其他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如果不按照这个逻辑来解释,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那种感觉相当糟糕。

在动物界的角逐中,输的一方必须臣服于胜的一方,或者对胜利者敬而远之。但人类能够通过巧妙的语言,让自己获得某种平衡。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胜之不武”、“精神上的胜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他不过走了狗屎运”等解释和安慰,将自己从物质上的失败中解放出来。小孩子考试不合格,常常会抱怨:“老师教得太差!”“出的题太偏了!”小小的谎言,拯救了我们易碎的自尊心。我们知道,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灵支撑物。

有一只狐狸,它看着成串成串的紫葡萄,馋得口水直流。可是,葡萄架太高,无论它怎么努力都够不到。最后,它不得不放弃了:“算了,葡萄还没熟透呢,是酸的!”

这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狐狸,为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酸葡萄心理”也是一种成熟的防卫。当我们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挫败,为了解除内心的不安,我们常常会编造一些理由来安慰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欺骗自己——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让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诚然,我们无法像心理学家那样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但我们可以试着从日常生活着手,为自己建立起成熟的防卫,让人生更幸福。

成熟的防卫

在一定程度上排除消极的事物,而日常生活不会

因此受到影响。

充满希望地向前看。

规划未来。

不求回报地去帮助别人。

鼓励自己。

心情愉悦地和更多的人保持联系。

4.坚不可摧的友情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

——[法国]拉布吕耶尔

友谊是世间最美好、最温柔的情感之一,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我们通过与朋友分享快乐、忧伤,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能够减少负面的情绪。遇到困难时,朋友之间的互相鼓励、支持和帮助,使我们充分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支持与被支持的力量,而这能够增强自我满足感。即使偶尔吵架了——只要不是非常严重——我们也依然会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出手相助,在对方难过的时候出言安慰。

科学记者托马斯米勒曾说:“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心灵的健康,某种程度上的谎言是有必要的。”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把一个人当作朋友,就会不自觉地站在他的一边,偏爱地看待有关他的一切,甚至为他性格上的缺点、不太好的习惯加上一个充满爱意的解释。这种自我欺骗让珍贵的友情变得更加稳定。

这是友谊游戏的规则,谁不遵守,就会失去“朋友”的地位。在出现矛盾时,这个游戏规则也适用。我们谴责那些飙车耍酷、喝酒骂人、邋里邋遢、勾三搭四的行为,但如果主人公是朋友,我们就会友好地劝说,甚至会予以理解和原谅——谁没有点儿与众不同的个性呢?谁遇到事不能发泄一下呢?但如果这么做的是陌生人,我们就开始皱眉责骂:“一点儿素质都没有!”“简直就是没头脑的蠢蛋!”“他的妻子居然还在维护他,看来一家人都有病!”

戈尔德不喜欢喝威士忌的男人,但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却爱上了威士忌。戈尔德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在一次宴会上,看到别人举起威士忌,他立马就感到厌恶,甚至想要转身离开。

相信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例如,你很讨厌烟味儿,某天,一个失去联系很久的朋友突然来访,你们激动地拥抱、聊天,然后朋友在客厅吸烟。你假装不在意,继续友好地交谈着,即使发现对方有吹牛的倾向,你也只是一笑而过。

有时,我们会稍稍夸大自己对朋友的关注。当我们偶然遇到昔日好友,常会忍不住夸大重逢的喜悦。艾丽莎逛商场时见到了学生时代的室友茉莉安,她激动万分地抱住室友:“哦,亲爱的,我问了好多人都找不到你,我以为你不会回来了。”而事实上,艾丽莎只是在结婚的时候想起过她。

有时,我们会因朋友受委屈而义愤填膺,哪怕理亏的其实是朋友。碧丽葛和邻居发生了激烈的口角,甚至当着很多人的面扇了邻居一个耳光。好朋友苏珊一面劝架,一面偷偷告诉碧丽葛:“是的,我理解你,谁叫那个人那么讨厌,让你那么火大呢!她活该!”

友谊万岁!

有人甚至为了朋友在法庭上说谎。

一个年轻的司机超车时,轻轻撞到了艾利克斯的车。艾利克斯当时只有一个人,而那个流氓司机还有一个同伴。那两个人无耻地把责任都推给艾利克斯。事情闹到了法庭上,皮特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支持好朋友艾利克斯:“别担心,我会为你做证的。当时我就开在你前面,整件事,我从后车镜中可是看得一清二楚。我会在法庭上实话实说,不会让你无辜蒙冤的。”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坚不可摧的友谊。

友谊中的互信关系,能够满足我们的归属需求,并且能够提供社会支持。一个人一生,会认识很多人,但并不一定都能成为朋友。我们只愿意选择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这可以增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提高自信心,因而,我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真正的友谊,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5.强大的“谎言治愈力”

所有的病态都是基于人们对自己过于广泛的关心,即自我克制的对立面。

——[奥地利]多德勒尔

能治病的谎言

医生常常告诉病人:“这些药保证对你有帮助!”“只要你按时吃药,身体很快就会恢复了。”就算医生开出的是由糖或淀粉制成的安慰剂,他们也仍会这么说。对此,大部分病人的共识是:安慰剂对25%~40%的病人都有效;红色的安慰剂比白色的安慰剂更有帮助,大的药片比小的药片效果更好;如果药是首席医生开的,那么疗效一定比护士开的药更好。

谎言可以治愈疾病?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是,安慰剂不就是个很有帮助的谎言吗?倘若在安慰剂的包装上明确地写上:“此药片不含任何有效成分,只有你相信它能帮到你,它才能帮到你。”那么,估计人们都要跳脚了,包括很多医生和药剂师。可见,在医学上,谎言是必要的,即便不含任何有效成分,一些病人服用后,病情确实得到了缓解,这就是“安慰剂效应”,也是“治病的谎言”。

几年前,德国曾进行过一项关于针灸疗效的大型研究:针灸师对一半病人进行了“专业治疗”,针灸部位非常讲究;同时对另一半病人进行了“非专业治疗”,即选择的针灸部位都无关紧要。当然,病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情况。然而,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两组病人中,治愈或有所缓解的人数百分比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存在着“安慰剂效应”的作用,但没有哪个针灸师愿意这样谈论自己的技术:“其实我扎在哪儿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相信它有效。”

《南德意志报》的科学板块编辑克里斯蒂娜·伯恩特曾指出:“医生们在很久之前就发现,通过一次友好的谈话,或一次毫无意义的核磁共振成像,或一场弄破点儿皮的假手术,可以使治疗取得巨大的成功。”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这种谎言也存在消极的一面,比如“反安慰剂效应”——如果一个病人不相信自己接受的治疗是有效的,那么病情有可能会恶化。

勇敢的人不怕疼

我们都有经验,只要不看着打针,就能减轻注射带来的疼痛感。这一现象很久之前就被发现了,但最早引起医学上的思考,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

当时,一位名叫彼得·布朗的英国医生参观了一家中国的儿童医院。他看到会诊室外站着一群孩子,他们即将进行扁桃腺切除手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各个面带笑容,完全看不出任何担心和恐惧。护士给孩子们喷射喉部麻醉药后,就带着他们进了会诊室。孩子们爬上桌子、张大嘴巴,只需几秒钟,扁桃腺就被切除了。

布朗医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在西方国家,接受扁桃腺切除手术的人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痛的手术,然而这群中国孩子却似乎完全感觉不到疼痛。为什么会这样?究竟是谁说了谎?

达特茅斯大学的约翰·兰泽塔和他的同伴设计了一个“电击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实验室中有两台机器,兰泽塔在实验参与者的腿和左手中安上电极,并在其右手手心安上汗水传感器,调试好设备,然后离开了实验室,在隔壁的房间里通过闭路电视观察参与者的反应,并与其进行对话。

第一组实验中,组织者告诉所有的参与者,他们将收到一系列强度不等的电击,而参与者要做的就是在受到电击时喊出一个1到100之间(包括1和100)的数字,以表示自己的疼痛感。每个参与者都受到了20次电击,组织者详细记录了他们喊出的数字。

第二组实验中,还是这些参与者,规则也一样,电击强度的变化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兰泽塔要求他们尽量掩饰自己的感觉,不是大喊,而是尽可能平和地说出数字。组织者同样认真记录下了每个人说出的20个数字。

兰泽塔和他的同伴们发现,当参与者表现得坚强、放松时,紧张感会得到缓解(根据汗水传感器的数据);并且,他们感受到的疼痛度也会降低(根据喊出的数字)。

现在,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能够笑着接受扁桃腺切除手术了——教育者告诉孩子们,手术一点儿也不可怕,越勇敢的人,就越感觉不到疼痛。

孩子们也许无法分辨,但大人们都很清楚,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谎言。但那又怎样呢?实验和现实都证明,这个谎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帮助我们减轻痛苦,收获健康。

受到以上实验的启发,一些研究者开始提出新的课题:如果人们表现得强壮有力,是不是也能降低感受到的疼痛程度?

日本东京大学的瓦妮莎·伯恩斯及其同伴在一次关于“运动对健康的影响”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参与者抬头挺胸,做出很有力量的动作,而另一些参与者则表现得非常无力。然后,组织者在每位参与者手臂上绑上止血带。当止血带收紧,手臂上的血流会减少,因而疼痛感会越来越明显。如果参与者达到忍耐极限了,就必须告诉组织者。结果显示,比起那些“无力者”,“有力者”显然更具忍耐力。

很多实验都证明,仅仅因为表现得强大(不一定是真的强大),就能更好地克服负面情绪。因此,就算你是一个柔弱的人,也要学会抬起下巴、坚定目光,为自己塑造一个强大有力的形象。

其他医学谎言

医学谎言的存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有意为之的。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判断一个人是否生病的极限值发生了改变,也许有些人今天还是健康的,明天就被判断为“生病”了——不是身体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是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界定疾病的标准变了,从而使一些被我们忽视的症状也成了疾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