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呵护200招
9197200000019

第19章 人际交往篇(9)

存在社交障碍的同学,大多比较害羞,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同时比较敏感,有自卑倾向。如果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稍遇挫折,便会伤害自尊心,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其实,对于这些同学,他们不敢正视的恰恰是"自己的恐怖",把许多并不可怕的情景,在想像中蒙上了恐惧的色彩,又加以无限渲染,致使自己处于恐惧状态中难以自拔。这种社交障碍,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只要注意方法,我们完全可以逐渐克服。

首先,应用相同对比法和不同对比法来减轻压力。把自己的情景与别人相比,找出相同之处。比如这样设想,我做的可能不理想,可别人一开始未必也做得就很好,我的情况别人也会有,也许有的人还不如我,我并不比别人差,多锻炼几次就会好的。换个角度,在与别人相比时,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应该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劣之处,这样便于找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

其次,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保持适当的期望水平。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便会感到痛苦。因此,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确定发展目标,应该允许自己和接受自己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适当降低要求,从小的成功开始,循序渐进,积累经验,逐渐树立自信心。

再者,要寻找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你不妨从自己感兴趣、了解得比较深的方面入手,用自己的"优势项目"使自己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也许你不善言辞,但你的体育、音乐或别的方面比较突出,你就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长处,在运动会或其他表演中一展风采。当你的出色表现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时,你就会想:原来我也能做得很好,我也行!这样,必然增强了自信心,使你能够有充分的自信面对你从前恐惧的公众场合。

最后,还要抓住机会适当地表现自己,克服"只想不做"的思想倾向。存在社交障碍的同学,大多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害怕受到别人的哄笑,常常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陷入"我不行——-所以我不做——-因此我更不行"的怪圈中。即使你有独特的长处,如果只愿独自思考,而不实际去做,那么,你的能力和水平就很难得到别人的承认。应该放下包袱,珍惜自己面前的机会,鼓励自己勇敢地面对,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也会使你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开始时,可以不必正视大家的目光,把精力集中于自己的讲话、表演上,然后逐渐训练自己从容面对,用眼神、表情与大家交流。一次次地锻炼,直到消除与人交往的紧张感、恐惧感。

总之,对于社交障碍,最重要的是增强自信,消除自卑、羞怯心理。当你超越自我,克服了这些障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以前所恐怖的东西并不可怕,让你可怕的,只是自己的想像。

30.代际关系

"代"不但是以时代来划分,而且还是以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划分的。从时间上讲,像解放前参加工作的属于第一代;第二代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的;第三代是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参加工作的;第四代就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80~90年代参加工作的。

从家庭角度讲,代际关系是老年人与成年子女之间的关系。

所以,代际矛盾冲突一是表现在价值的观念上的不同。如子女择业问题,老年人的观念是求稳,看重铁饭碗,年轻人一般是重发展。二是表现在家庭角色的转换上,原来父母说了算,现在子女说了算。由子女依赖父母变成父母依赖子女。三是表现在生理、心理上。大家都觉得老年人进入更年期以后固执己见,喜欢怀旧,而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四是表现在道德标准观念的不同和差异上。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呢?我们既应该看到代际之间存在的差异,也要看到它内在的和谐,因为每代人的文化和价值观都是上一代文化的延续、继承和发展。几代人在一个社会里共存,要互相谅解、互相尊重。一方面,老年人对子女应从过去的俯视转变为平视,相互间看作朋友。另一方面,作为子女要尊重老人,对于老人的合理化的善意建议,你可能不能接受,但大可不必生气,两代人之间相通和传承的东西远远大于矛盾和冲突,要理解父母的爱心。

31.青年人与父母的关系

青年期所需要面对的一项心理课题就是如何跟自己的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说,当子女还幼小,处于婴儿或幼儿的阶段,父母的主要职责是"抚养"孩子,喂食、照顾、保护、使幼小的孩子能感到安全、舒适,健康成长。当婴儿到了孩童阶段,除了继续养育以外,父母还要学会"管教",帮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事;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指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能主动自觉地去适应配合周围事物的规律与要求。青少年阶段,做父母的就要能以"教导"的姿态,关心孩子如何到外面的环境去适应、去学习,去养成勤勉的习惯,练习开始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同时父母要能提供性别上的模仿角色,帮助同性子女性别上的认同。到了青少年阶段,父母就要接受少年们开始逐渐跟自己父母疏远而跟同辈朋友亲密的趋向,协助他们进一步地发展,特别要协助他们去建立自我认识的课题。如何去"协助"青少年是父母在这个阶段的责任。

到了青年期以后,青年人与父母的关系会有本质上的调节与变化,父母长辈要学会与子女以比较同等的关系相处,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提供人生的经验,做人的模范。做父母的要学习逐渐放弃上下的"纵"的关系对待已经成长的子女,改而以"横"的关系与子女相处。总的说来,假如做父母的能随着自己子女的年岁增长而以上述的"抚养"、"管教"、"教导"、"协助"与"善诱"的原则做同步的调节与更换,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否则,做父母的就会出现适应子女成长困难的现象。临床上我们常看到有些父母在早期很会抚养或管教子女,但只停滞在那种方式,不懂或不习以教导、协助或善诱的方法去对待已经长大的年轻人,这是亲子关系上主要问题的来源。

(1)父母对青年子女应有的认识:子女与父母不尽相同——-父母要与自己的子女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观念上首先要能认识到:子女跟父母不一样。尤其是子女已成长为年轻人的父母,对这一问题应有所认识。这有几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生物的因素。从生物学的立场说来,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供给基础。可是每个孩子只有一半的遗传因子是从父亲那里得来,另一半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所以,从统计上的机会说来,每个孩子只能有一半的基础与父亲或母亲相同。严格说来,还不一定是一半,因为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来的因子不见得都各个显现出来(可能保持隐性的情况);而且父亲与母亲的因子相互交叉作用,又可能引起许多变异。总之,你的儿子或女儿并不是一五一十的仿制品,只是跟你非常相似的下代亲人。第二个理由,我们也知道一个人的思考、习性、情绪等等精神功能的表现会与过去的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可是每个孩子从小到青年阶段所经历的个人生活经验常会不一样;也不会与父亲或母亲完全一样。譬如:你做父亲的,小时候是吃母奶或吃奶妈的奶而长大;你的小孩儿却可能是吃牛奶长大的。你小时候,是走路去上学的,可能要走一个小时才到学校;可是你的孩子却是坐公共汽车去上学,甚至是你开私家汽车送他去上学,不用走路,也不必花费很长的时间。你小时候,是玩石头、跳绳子;你的孩子是看电视、玩儿电脑;你可能经历过社会经济困苦的时期,养成了不浪费食物、衣服破了就补来穿等节省的观念与习惯;你的孩子是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只知道食物很多、衣服很多,根本没有节省的想法。总之,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建立不同的心理经验。因此,你脑子里所存的知识与情感资料,与你孩子头脑里所储蓄的精神资料,会有明显的差异。你喜欢喝豆浆、吃烧饼;你的孩子却说不定喜欢可口可乐,吃巧克力。不同的成长环境会形成不同的嗜好与习惯。第三个理由是文化上的影响。由于现代的社会里,待人接物的看法与态度常发生变化,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就可以产生相当客观的价值变化、态度上的变迁。由于这样急速的文化变迁,上一代与下一代可能就会遭遇很不同的文化背景。譬如,你父亲那一代,还盛行经媒人找对象、由父母做主的婚姻;你自己这一代,可能开始自由恋爱的风俗;而你孩子这一代,可能有人开始流行没结婚就同居的风气。单是20多年两代之间,就可能造成不同的想法、价值观念,影响我们的思维与生活习惯。

我们这样说明,主要是指出孩子与父母的不尽相同,而且可能有许多差异的道理。虽然父母与子女住在一起、生活一起,但是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心理背景。虽然都冠有同样的姓,但是孩子并不是父母的仿制品、附属品或继承人。你喜欢盖房子、做建筑工作,你的孩子却并不见得就喜爱建筑,不能勉强孩子去继承你的建筑公司。他可能喜欢文学,想做书写的工作。你比较喜爱温柔的女性,却不能要求你的儿子就娶个很温顺的妻子;你的孩子会喜欢他所喜欢的异性对象。

当孩子还小时,孩子像不像父母并不太重要,只要孩子可爱、乖、孝顺就好。但是当孩子到了青年阶段,要建立他们的个性、选择他们的职业方向、要找他们的对象成家,是否要把我们的子女当作跟我们"相同"的家人,就变成是很重要且必须认清的问题。否则,就容易发生亲子间各方面来往与相处的问题。

(2)亲子间的依赖、独立、亲近与疏远——-当孩子到了青年阶段时,还要特别费心去注意的事情是:如何调节亲子间的人际关系,把握"依赖与独立"、"亲近与疏远"的平衡。当孩子小时,需要依赖父母,而做父母的,也很喜欢被孩子依赖。可是从进了小学阶段的少年,心理上就开始想逐渐独立,保持个人的天地,跟相同年龄的同伴们亲近,而相对地与自己的父母保持一定距离,这种情况到了青年期会更为明显。譬如:今天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什么很好玩的事,在工厂跟领导发生了什么小误会的事,年轻人可能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一五一十地给父母亲讲。这些属于个人情感的事,他们往往会埋在自己的心里,只可能向亲近的朋友透露,但不会向自己的父母谈这些私人性的感觉。假如做父母的,拼命地想知道,甚至去翻看年轻人的日记或书信,就侵犯、超越了孩子的个人心理界限,没有尊重已经长大的年轻孩子的个人尊严。因此,与自己已经长大并快成人的孩子保持多少关系上的距离,建立何种心理上的间隔,可探问何种要紧的事,不干涉何种私人性的情感境界,何种事情要提出意见,哪种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决定等等,都是很微妙而需要去调节的心理课题。

(3)有乐共享、有难支持——-虽然做父母的要与自己的青年子女在"依赖与独立"、"亲近与疏远"这些表面上能保持适当的平衡点,但这并不是表示父母与子女要完全断绝关系,变成陌生人。父母与自己的孩子还是要保持终生的亲密关系。有了什么高兴的事,要能共同去享受,有了什么伤心的事,要能一起去难过。保持情感上的距离与维持情感上的亲密并不是冲突的事,是可以并存的。父母跟青年子女之间,特别要保持一种关系。即平常当他们能自己去应付事情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处理他们的事情;假如万一子女遭遇到什么人生上的挫折,面对什么困难时,做父母的要能随时伸出救援的手,去安慰他们,去支持他们,而且去尽父母的职责。这样,希望当父母年纪大时,反过来,成人的子女能随时向年老的父母提供所需的帮助和支持。

(4)父母与青年子女宜建立的关系

①上下与平辈的复合关系——-父母要抛弃过去孩子幼小时所保持的上下辈的、只是"纵"的关系,而要适当地加上同辈平行的"横"的关系,两者随机调和运用。假如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作为父母,有职责去提出意见,就是忠言逆耳,让年轻人能悬崖勒马,改变主意。特别是有关学习、事业、交友或婚事,关系到人生的方向,做父母的要以"长辈"的身份提供意见,但不要强迫或代替他们做主,决定他们的一生大事,而要由他们自己做最后的选择与决定。可是只要不牵涉到重大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考虑,做父母的,可以"平辈"人的立场,提供一般性的建议,帮助他们自己去思考、抉择,安排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属于娱乐或游戏性的娱乐,尽量跟他们以似乎同辈的关系,共同去享乐,犹如同胞一样,这样可增加彼此的乐趣。也就是说,做父母的,能依情况与事情的重要性而随时适当地调节相互的角色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