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政策研究
9168900000005

第5章 货币中性思想的货币数量论考察(3)

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表达方法

(一)货币需求分析与货币需求函数的简化表达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量的变动反应于物价水平的变动上,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只影响宏观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因此,就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基调而言,弗里德曼坚持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结论。但是,在货币数量论的方法论体系上,弗里德曼遵循微观经济学的需求函数分析方法,在吸收凯恩斯的资产性货币需求思想以及剑桥方程式关于货币数量关系的需求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货币需求函数,藉以重新表述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指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这个理论不是产出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也还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关于这些变量的任何论述,需要把货币数量论同有关货币供应条件或许还有其它变量的规定结合在一起。”因此,弗里德曼把剑桥方程式首先看作是货币需求函数,然后在主要考虑收入与持币机会成本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创新与发展,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1.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一致性

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除M、P、y三个变量外,如果

1dp

我们把函数中的其余变量(rm、rb、—·—以及w、u等变量)

p dt视作是共同起作用以决定剑桥方程式中k与交易方程式中v的因素,那么,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就具有一致性,因而它们就有着共同的理论政策基调。

2.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区别性

从各自关于货币数量论的不同的函数表达关系来看,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有别的是:

(1)现代货币数量论把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中的k、v不再看作是常量。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流通速度v是几个数目有限的变量决定的稳定函数,即认为稳定的是决定v的函数,而不是v的值本身。现代货币数量论在维持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关于v在长期中是一个不变的数量(不过,在弗里德曼与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他们通过实证分析后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是下降的;随着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人们的实际货币需求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加大,货币流通速度将会减小,美国1869—1957年这段时期,实际国民收入每增长1%,人们的实际货币需求相应地增加1.8%,即货币流通速度降低0.8%)的同时,又认为v在短期中可以作出轻微的波动。

(2)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由于假定货币流通速度(v或k)是已知常数,产量或国民收入(v)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下的固定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会直接使物价水平同比例上涨;现代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货币量M与价格水平P之间没有直接的同比例的变动关系,而是货币量的变动在短期中先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然后再体现在价格水平上,只有在长期中才全部表现在物价水平上。

(3)在新古典货币数量论中,变量y代表现期的真实收入,而现代货币数量论方程式中的y则代表一种“持久性收入”(也有译作“永久收入”或“恒久性收入”的),亦即人们过去的、现在的和预期未来的收入(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平均数,它表示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致收入的平均存量水平。

(4)在货币需求的分析范式上,现代货币数量论借鉴与发展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弗里德曼自己指出:“货币理论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和更为基本的发展曾经是以深受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影响的方式而重新描述的货币数量说。”现代货币数量论一方面坚持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思想与立场,另一方面,在借鉴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资产选择思想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性地运用“持久收入假定”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资产需求理论,即认为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利息率,而且也取决于其它资产的收益率,从而能够在持久性收入这一概念范畴下分析资产需求。因此,现代货币数量论真正是在资产选择角度上强调货币的需求内涵,扩展和充实了资产的选择范围与资产选择的决定因素,完善了货币需求函数关系。

二、名义国民收入理论

在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函数基础上,弗里德曼在1970年发表的《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模式,从而使现代货币数量论发展成为“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所谓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就是用货币数量论来推导出名义收入理论,而不是推导出价格理论或真实收入理论,即确定名义收入与货币存量之间的直接关系。

弗里德曼运用一个“简单的统一模型”,在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的相互比较中来说明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不论是货币数量论者,还是凯恩斯收入支出论者,其理论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抽象形式的“简单的统一模型”来表示和加以说明:

三、货币中性

在研究范式上,有别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下的静态均衡、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弗里德曼更加强调“经济量值的预期”在动态求证与解析实际经济模型中的重要作用。正是通过预期这一概念范畴的媒介,弗里德曼在经济模型分析中(加入价格变量与产量变量)使得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有机联系起来,在方法上具有动态均衡的分析特点。

这里的预期,即适应性预期,系指经济当事人总是主动地完全根据过去的经验系统而预测未来的经济变量值。弗里德曼曾指出:“货币,以及货币能买到什么东西,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向是货币理论的中心问题。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曾认为,价格水平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但是,货币的数量究竟如何影响价格水平,货币量的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人们对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期曾有过不同的设想。”为此,弗里德曼认为,就长期而言,实际量值与预期量值之间总是一种趋于相等的趋势化关系,在长期均衡状态下,由于所有的预期都得以充分实现,所以实际量值与预期量值是相等的。因此,实际量值与预期量值之差就成为短期波动的直接动力,一个变量的波动速度与水平就是该变量或其变动率(可能还会包含其它变量或其变动率)的测定数值与预期数值之差的函数,而短期内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在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分割权重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1)关于价格变动的预期;(2)当前的产量或就业水平与充分就业的(恒常的)产量或就业水平相比较的预期。

因此,“从长期来看,货币主义几乎全盘接受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它对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贡献,就是它对短期后果作了更详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弗里德曼又承认,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以及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一样,在他的理论模式中,也没有具体涉及那些决定“短期内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在价格与产量变动之间的分解比例”的因素。

弗里德曼的名义收入决定模式表明,货币供给量M对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有着直接影响,即M→Mv=GNP。既然v是一个稳定的函数(v(r)具有长期稳定性),那么,国民收入的重大或显著变化就几乎都是M而非v变动的结果,M的变动是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即M(t)的增加将直接影响Y(t),而Y(t)的变动意味着产量与价格的变化。这样,产量与价格的变化就直接决定于货币供给量,故货币最重要,货币供给量成为决定整个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调节国民经济的最适宜的政策工具;要使物价稳定,就须使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实际产量的变动率相适应。

既然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作用,既然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在于影响名义变量,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就宏观政策意义而言,弗里德曼力主“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名义收入决定理论,成为关于货币中性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解释基础。

第五节货币数量论简评

一、一个基本概括

货币数量论的缘起就是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如前所述,17世纪该学说开始出现,18世纪大卫·休谟加以系统论证,李嘉图以其价值论补充和发展了休谟的观点。古典货币数量论仅仅是关于货币数量与商品交易价格的理论,货币的职能、功能仅仅停留在流通手段为主的基础上,货币与价格之外的经济变量之间没有建立起经济联系,货币扰动无非就是货币量的扰动,货币量的扰动无非就是物价的波动,由于价值的约束,物价的波动也是存在价值限制的。因此,货币与实际经济之间事实上是完全分割的,货币的中性实际上成为一种既定的假定。

20世纪初期的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可以视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源头,开创了货币数量论的数学表达方法与均衡分析。除了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货币职能外,由于开始触及货币需求、利率、货币流通速度等这些现代货币分析的基本因素和宏观经济变量,因而货币的资产功能、信用功能等社会经济功能开始逐步进入货币理论分析的视野;通过涉及货币与物价之外的其它经济变量、经济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使货币中性分析开始赋予现代含义。

现代货币数量论则是现代意义上关于货币中性问题的论证与阐释,其理论分析方法与模式赋予货币政策研究基本的现代内涵。除了货币的基本职能外,货币的信用功能、资产功能、分配功能、宏观调节功能等社会经济功能,都开始完全进入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经济分析理论,货币与实际经济之间有机联系和密切结合。

二、政治经济学的民主立场

上面的一个基本概括,性质上是关于货币数量论的一种传统而又正统的评论方式,这些在货币数量论的内容介绍或内容评介中都会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或论及。这里,笔者更需理性地提出和强调另一种关于货币数量论的认识视角——政治经济学的民主立场与视角。一般地、抽象地而言,政治经济学立场实际上是评析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基础性视角,也是我们全面科学理解和评判货币政策主张需要具备的一种客观价值取向。

货币数量论总体上最终的落脚点是货币与价格之间正向的直接相关关系,货币只是影响名义数量关系而已,从货币与社会、货币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系而言,体现的是一种货币中性主义思想。然而,货币客观上毕竟属于一个历史性的而非自然的、永恒的现象范畴,这是需要我们始终明确的一点。因此,剖析货币数量论,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我们应该意识到货币数量论的生产关系属性及其阶级性。货币数量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以交换价值为中心,到新古典、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以价格现象为中心,随着社会货币功能与形式的发展,尤其是在信用货币及其信用经济、虚拟资本形式下,面对货币分配及其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独立性,货币数量论的社会货币观在极力避开商品经济的“劳动价值”这一基本属性规定的前提下,相应地回避了货币的资本功能的社会属性、货币(或价格)分配与再分配功能存在的不平等性等这些根本性、社会性的货币问题,还有忽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等类似的超经济因素,所有这些必然导致货币数量论是远离客观的、真正的货币政治经济学分析立场的,而只能是潜意识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观,在内容与形式上掩盖了货币本有的部分社会功能内涵。因此,在货币数量论的认识上,坚持民主的政治经济学立场,这是科学的理论态度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