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政策研究
9168900000014

第14章 货币政策的现代争论与共识(2)

(二)经济理论背景

1.当时现有理论的主要缺陷。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以适应性预期假说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以及货币主义模型,与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理性”这一最基本的经典假设存在矛盾;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适应性预期假说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通常在经济趋势预测及其政策建议方面存在失效;货币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立足于实证分析方法和经验研究的结果,缺乏规范分析和严谨的理论论证,发展着的现实实证表明,货币主义的实证性经验结论,与一般意义上理论常识的推理逻辑以及发展变化的经济现实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弗里德曼悖论”。

2.计量模型分析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求解大规模的经济计量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3.理性预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论证基础与假说前提。理性预期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196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年轻经济学家约翰·弗雷泽·穆思(John Fraser Muth),在《计量经济学》杂志(1961年7月号)上发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的论文,首次提出“理性预期”概念,其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驳了该大学另一学者赫伯特·A·西蒙(Hebert A·simon)所主张的“有限理性”。

理性预期假说的思想提出之后,开始未能引起广泛重视,因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的反凯恩斯主义思潮中,理性预期学派最初是作为货币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大多是一些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较为年轻的学者。然而,20世纪7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滞胀”背景之下,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开始连续发表论文,运用理性预期概念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批评凯恩斯主义以及货币主义,从而在美国经济学界逐渐形成了以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普雷斯考特、巴罗等人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成为理性预期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在经济周期理论和资本理论的研究中,卢卡斯从经济计量学角度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理性预期概念已经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因此而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理性预期学派在采用并不断发展穆思提出的理性预期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反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主张,从而使西方经济学回复到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的、传统的、被认为是“古典学派”的状态,因而理性预期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否定,以及与现代货币主义的相背离,使理性预期学派在当时的西方经济理论界独树一帜,掀起一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理性预期革命”。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经济学》(第11版)一书中指出:“现代的经济论战过去是在两派之间进行的,即货币主义学派同执中的后凯恩斯学派之间的论战,现在则在三派之间进行了。”这里的第三派即指理性预期学派。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一)个体利益最大化

“合乎理性的人”(即“经济人”)和“完全信息”,这是整个西方经济学中两个最基本的假设条件,就此而言,个体利益最大化本身是西方经济学中微观分析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方法及其理论观点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微观缺失”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毕竟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因而强调指出,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因此,个体利益最大化,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宏观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重在强调宏观现象分析的微观前提,这也构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其它假设赖以存在的一个前提。

(二)理性预期

所谓理性预期,就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意味着经济当事人关于未来结果的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经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或者说当对某个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等于基于同样信息条件的数学期望时,这种预期就是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假设具有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具有理性的,即经济主体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从而努力追求和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

(2)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包括经济系统内外的影响该经济系统的有关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所有信息,以及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决策者在其形成预期的过程中,将充分利用这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并且会尽可能地考虑到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性。

(3)经济主体的预期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与任何其它预测方法相比,理性预期误差的方差最小。由于经济主体总是会依据尽可能充分的信息随时修正预期误差,因此,理性预期误差在时间上是序列不相关的,理性预期误差仅仅是随机的,与在预期形成的时间可得到的信息集是不相关的,即t期的预期误差只能来自于(t一1)期无法预期的在t期所发生的随机干扰,如果没有不可预期的随机因素,则预期值与实际值就会完全一致;导致随机误差的随机变量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常数δ2的正态分布。

(三)市场出清

这个假定来源于古典经济学。这里的市场出清假设,是指市场持续地迅速出清,这就是说,市场供求具有充分的价格弹性,一旦市场出现暂时的供求失衡,价格可以作出迅速调整,保证市场连续出清。因此,经济中的所有市场都与瓦尔拉斯传统相一致而持续地迅速出清,经济被看成是处于持续的(短期和长期)均衡状态。市场持续出清假定,构成新古典学派最为关键性的假定,这一假定与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分析方法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四)自然率假说

关于自然率假说,在前面“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说”中已作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卢卡斯批判”

1.“卢卡斯批判”的基本思想

在被称之为“卢卡斯批判”的一篇文章中,卢卡斯提出以下的政策批评:

(1)批评凯恩斯主义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货币主义所提出的“政策时滞”这一反对理由之上,新古典学派进一步提出更为彻底的批评理由。卢卡斯指出,凯恩斯主义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建立在适应性预期基础之上的,适应性预期仅仅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来估算模型中的参数,根本未考虑到经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总是表现为理性预期下的最优化过程。事实上,每当政策制度发生变化时,经济当事人的预期便会随之改变,在这种理性预期下的最优化过程中,经济当事人是依据充分信息而不断地及时调整模型参数的,这种调整就是在改变函数或模型本身。因此,依据凯恩斯主义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做出的预测必然存在着系统性失误,凯恩斯主义政策是无效的。

(2)批评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若干变量的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因此,只要实施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可以稳定价格总水平、稳定经济。然而,卢卡斯认为,当某一项政策发生变动时(不管是随机的变动、无规则的变动,还是规则的变动),或者当一项既定政策的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时,公众都会改变其经济行为,因此,即使中央银行实施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发生变化,货币主义坚持的货币政策目的未必实现,就性质而言,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

2.“卢卡斯批判”的经济学意义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批评的存在:第一,“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只是代表在某一种具体情况下所执行的具有特殊性的政策,政策制定者并不能准确把握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真实预期,相应地,政策制定者根本难以知道这种具体的特殊情况下经济模型中参数的变动状况;第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目的,在公众的理性预期下难以实现。因此,“卢卡斯批判”的经济学意义,可以做以下三点简要概括:

(1)论证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性。政策制定者如果只是依赖过去的规则,公众的经济行为与政策目标的要求之间就是不一致的。

(2)力求回归传统,即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论思想。作为新古典学派先驱的货币主义,还仅仅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及其在货币政策上的相机抉择主张,然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沿袭货币主义基本思想道路的基础上,却迈出了更大、更为彻底的步伐,反对一切宏观经济政策,割裂货币部门与实际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回归传统的“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即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论思想。

(3)宏观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伴随着这种传统思想的“回归”,在方法论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了论证自由主义传统以及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新思路,这就是依据个体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微观层次作为逻辑起点系统地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进而论证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的传统的货币中性论思想。这种新思路、新方法,推动了西方宏观经济学微观化分析基础的科学发展。

(二)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就是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又称卢卡斯总供给假说,由于该曲线是把理性预期假说融入菲利普斯曲线,故又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之上的:(1)理性预期假说;(2)工人的劳动供给和厂商的产量供给都取决于相对价格。

以传统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总供给曲线,是在货币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假定下得出的。传统总供给曲线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不可能存在长期的大量失业现象。这一结论并不能有效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现实,因而传统理论后来就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新古典学派企图弥补传统理论的缺陷,进一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为此,新古典学派对传统总供给曲线加以修改和补充,这种修改和补充最主要的就在于为该曲线添加了一个预期变量,从而形成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有以下两个主要研究方法:

1.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与总供给假说

关于劳动的供给,假定工人都有正常的或预期的平均实际工资的概念;在任何时候,工人都必须决定在工作与闲暇之间要分配多少时间。如果当前实际工资超过正常实际工资,工人就有当前更多工作的激励(即接受更少的闲暇),而相应地预期将来就会接受更多闲暇(更少的工作),即预期实际工资会是较低的;反之,则情况就正好相反。因此,劳动供给的变动情况,就取决于工人们当前已察觉到的(预期的)实际工资暂时变动,劳动供给的这种变动称之为“时际替代”,即劳动的供给实际上是工人们在一定的预期下,以当前闲暇替代将来闲暇(或者反过来)的一种“自愿”的选择行为反应。

在关于劳动供给主体的行为分析基础上,卢卡斯导出所谓的“意外供给函数”,即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可以简化表示为:

该函数表明:产出量(Y)偏离其自然率水平(YN),这是实际价格水平(P)与预期价格水平(Pe)之间离差的反应,例如这种离差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未预期到(意外的)价格水平的上升。即当实际价格水平大于预期价格水平时,各经济主体感到意外,并且会误认为这是他们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上涨,结果就会导致整个经济中产量和就业的供给增加。如果没有未预期到的价格意外,产出就会处于自然率水平。

2.附加预期的商品供给与总供给假说

关于厂商的商品供给,假定任何厂商都知道和熟悉市场上自己产品的现时价格,但是对于其它市场(产品)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了解和掌握却是需要一定的时延;因此,当某个厂商感到自己产品的当前市场价格上涨时,该厂商就面临着所谓的“信号精选问题”,他必须首先要判定:这种价格上涨是属于相对价格的变动还是绝对价格的变动,相对价格变动因素与绝对价格变动因素在影响自己产品价格上涨中的权重;厂商的供给决策与供给变动,就取决于该厂商响应当前已察觉到的(预期的)其产品的相对价格暂时变动。

在关于厂商供给的行为分析基础上,卢卡斯又导出另外一种“意外供给函数”,即另一种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可以简化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