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共识与规范: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则基础
第一节货币主义与“单一规则”货币政策
目前,尽管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与分歧,总体而言,具有代表性地主要体现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这两大主流派之间,但是,鉴于货币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先驱和代表性流派,以及货币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经济政策与实践的重要影响,因此,关于货币政策的现代争论问题,这里首先需要探讨的是货币主义。
一、货币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之后,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发展起来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主要包括弗莱堡学派、货币主义、哈耶克学说、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这些统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其中影响大、(曾经或目前)占据主流地位且成为正统经济学的要数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西方各国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日益频繁,整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遭受理论与政策的双重困境。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就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矛盾日益突出和不断尖锐化的背景下,为寻求新的发展出路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自称高举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旗帜,反对凯恩斯主义;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论证开始深入到当代宏观经济学领域,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新的微观基础来论证、解释和指导宏观经济。
货币主义是第一个公开打出“反凯恩斯革命”旗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货币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旨,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因而称为“货币主义”。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曾经把货币主义区分为“货币主义I”和“货币主义Ⅱ”。前者主要是指由弗里德曼等人提出来的货币主义观点;后者则是指建立在理性预期假说基础上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过,一般意义上我们所称的货币主义,是狭义的,仅仅指前者,因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货币主义在理论假定及其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二、货币主义求证的基本命题
货币主义(Monetarism)的理论主要求证以下四个基本命题:
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存在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三、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说
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说主要有自然率假说和适应性预期假说,这些假说是货币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赖以建立的前提条件。
(一)自然率假说
在自由主义传统和充分就业假定下,这里的自然率主要系指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客观上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条件下,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总供求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一定社会的这种自然失业率及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既定阶段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这些相对稳态的客观实际,就长期而言,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表明,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或在短期中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失业率,然而,在长期中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即仅仅有可能存在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种失业,即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大致而言,二者之和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有的比例就是自然失业率。可见,自然率假说是在抽象和归纳一个等价性命题,即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象。
(二)适应性预期假说
所谓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期的预期。简而言之,适应性预期就是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
四、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作用。就货币供给而言,货币供给完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决策及银行制度;就货币需求而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函数表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完全独立于货币供给的,货币供给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完全无关;就货币流通速度(v)而言,v在短期仅仅可以作出轻微的变动,然而在长期中v又是不变的数量。正是由于上述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客观存在,因此,货币供给量(M)就是影响名义收入(Y)的决定因素,即货币数量是货币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
(二)在长期中,货币是中性的,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自然率假说表明,在长期中,社会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率水平;社会就业量(自然失业率的大小)及其相应的实际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不是货币数量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资源状况、技术状况、市场效率水平、文化制度等实际因素根本决定的,相对而言,这些实际因素具有一种比较静态的、常态制度层面的范畴属性。因此,在长期中,在v是一个不变的常量的条件下,货币数量就只能影响价格(P)以及其它用货币所表示的变量,故货币是中性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即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是、而且只能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快于产出的增长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三)在短期,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存在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且可能会影响实际产出的变动,即在短期内存在常态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主要是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在短期内引起的市场价格变动信号,通常会使厂商和消费者产生需求幻觉和货币幻觉,进而通过需求扰动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具体而言,在适应性预期假说条件下,现代货币数量论中关于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可以作出轻微变动的基本观点,以及自然率假说中关于财政金融政策短期效应的基本观点,都支持和体现了货币主义关于货币短期可能非中性的这一思想观点。
(四)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会干扰和破坏私人经济的内在稳定性。货币主义者认为,价格和货币工资都是具有相对弹性的,根据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经济(市场机制)具有趋向于自然率的自行调节作用;现代货币数量论、名义收入货币理论等表明,虽然各种随机扰动将使经济出现短期波动,但经济本身仍具有长期均衡的趋势。因此,如果经济生活是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是趋于均衡和稳定的;如果国家干预干扰市场机制的自行调节作用,反而会导致宏观经济的政策性波动和市场失衡。
五、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是违背自然率假说的;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导致生产性投资的相对下降,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改善;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下,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加剧通货膨胀的累积。因此,财政政策非但无效,反而有害于市场经济。
(二)反对“逆经济风向行事”的“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立足于短期方面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只能在很有限的时期内调节利率和失业率,但是,这种政策实际的经济效应却是弊多利少,因为根据弗里德曼对经验资料所作的分析,货币政策的作用存在着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滞,如果时间滞后的平均值为12个月,“这就意味着有效的货币行动必须有一年前预测的能力,在我们目前所有的知识情况下,这并非易事。”因而这种时滞使得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容易出现判断失误以及政策作用效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结果常常偏离货币政策的初衷,从而货币政策本身往往成为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而且公众基于货币政策的预期性因素还会加剧和放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或有害的,不能以其作为短期内稳定经济的手段。
(三)力主“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弗里德曼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主张。
1.弗里德曼认为,正确的货币政策应当而且只能胜任两项任务:一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一个主要根源,因为即使在金融当局不加任何干预,不制定任何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货币本身也会存在导致经济失调的可能性,因而正确的货币政策应当能够防止和消解这种可能性;二是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就是要使物价保持高度稳定,使厂商、消费者、雇主和雇工等微观经济主体都能够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预期,从而保障和促进经济体系的更好运转。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弗里德曼进而指出,只有遵循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才能够胜任这两项任务;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排除利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货币供给量(货币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
2.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主张,是货币主义“货币最重要”这一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弗里德曼认为,相对于利率、汇率、物价水平等指标,货币供给量既是最重要的政策变量,又是最优的货币政策指标,要稳定物价、稳定经济,就必须按规则稳定货币供给量;只要控制好货币供给量,市场机制就会自动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发展。按照这一政策主张,货币主义提出,货币增长率的确定必须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人口与劳动力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二是国民经济年产量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不同的国家,货币的增长率应是不同的;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
当然,对于这一最佳选择,弗里德曼同时又还非常中肯地强调指出:“我并不把货币存量的稳定增长看作是一切时代货币政策的全部内容和最终归宿。它只是在我们目前的知识状况下很值得推崇的一条规则。它可以避免和我国过去的记录一直密切结合在一起的那些主要错误。它可以保证美元购买力的长期稳定。但我希望,由于我们在简单规则之下进行活动,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并学会更充分地去理解货币机制的运行。只要我们这样做了,那么,我们大概就能够想出可以博得经济学家广泛支持和公众充分理解的控制货币存量的更好规划来。”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政策无效性”命题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求证的基本命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1979年萨金特在其《宏观经济理论》一书中把他们这个学派的理论称作“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该书第16章的标题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代:
第一代(20世纪70年代):研究货币周期理论,当时称作“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尼尔·华莱士(Neil wallace)以及英国经济学家明福德(Patrick Minford)等。
第二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实际周期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芬恩·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爱德华·普雷斯考特(Edward c.Prescott)、约翰·泰勒(John Tayjor)等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一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的理论主要求证以下四个基本命题:
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背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能够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背景,就此概括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经济实践发展的实证背景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面对这种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实,当时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无法做出合理而可信的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