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谎言与真相∶人类文明惊天骗局与悬疑全破译
9168200000055

第55章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

骗局追溯

人类在现代文明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纸——读书、看报、写字、作画、书信、货币、广告、包装。各种各样的纸、五颜六色的纸,早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纸,对于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传播起着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享受现代文明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想像人类没有纸是多么的艰难?

在纸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写字记事。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时代,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在石头上,叫做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书写记事材料,叫做“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上、石头上,比铸在青铜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连篇累牍,十分笨重。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出门游学,随身携带的书简足足装了五辆马车,后人由此演化出“学富五车”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史书记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竹简公文有120公斤重,不能不说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西汉时,东方朔上书给皇帝,竟用了3000根竹简,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抬进宫里,呈交给汉武帝。

以上这些场景,有些富于戏剧性,在今天看来,真是难以想象,但它的确是两千多年前的真实场景。

当时,也有用绢帛作书写材料的,故《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圣人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汉代一匹绢帛(长约10多米,宽不及1米)的价格相当于720斤大米。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最终发明了理想的书写材料,那就是纸。我国造纸术的发明,长时期以来一般都归功于东汉时的宦官蔡伦,这是因为《后汉书·蔡伦传》明确记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

自此,人们常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那一年——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作为纸诞生的年份,蔡伦也因此被奉为造纸祖师,差不多所有产纸的地区都为他塑像造庙。在他的故乡湖南耒阳县,元朝曾重修蔡伦庙;在他的墓地陕西洋县龙亭铺(蔡伦死于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侯),也建有祠庙;日本等国的造纸工人,也奉蔡伦为“纸神”。蔡伦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纪念和祟敬,蔡伦发明造纸术似乎也成定论。

真相揭密

但是,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千余年来盛行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

首先是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上发现了一片古纸,这是一片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纸面可清晰见到麻,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因此,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的公元105年早了一个半世纪。

其后是1957年,在西安市东效的灞桥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罗布泊的纸还要早约一个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而且有数十张之多,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在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再后是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二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绘有地图地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了多张麻纸,其中3张还书写有文字。

以上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东汉蔡伦虽然不是纸的最早发明者,但他改进造纸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来做原桨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