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9160700000050

第50章 外出、旅游中儿童意外伤害救治

第一节晕动症的救治

晕动症既不属于生理缺陷,也不属于病理变化,而是一种综合反射适应不良。

通过逐渐生长发育和加强锻炼可以逐步改变其适应能力。锻炼的方法如,经常坐短距离公交车,做迅速反复转动头、颈和躯体的动作;荡秋千、做俯卧撑等。

1.出行前不要吃得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引起胃内不适而导致恶心、呕吐。过少易发生饥饿而造成低血糖性头晕、出汗、乏力等症状。应进食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高糖、高蛋白质类,如软米饮、面条、蛋糕、面包、牛奶等。身上配备水果糖、巧克力、果汁饮料和点心以备用。

2.行前睡眠应充足,让孩子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紧张、焦虑,更不能因为晕车(船)而产生精神压力。

3.在乘车(船)时,向窗前部靠近,紧挨窗户,尽可能不吸收汽油气味。不眺望车窗外飞逝的景物和树木,减少对听觉、味觉和视觉的刺激,以免引起恶心、呕吐和头晕等。

4.可于行前在孩子肚脐上贴敷丁桂脐贴、姜附脐贴、生姜片等。部分儿童可起到防晕车(船)的作用。此外,在口袋里带点风油精、生姜片等。如有晕车感觉时,或擦鼻,或口嚼食。

5.预防性服药,为防止晕车(船),于行前准备一些防晕动的药物十分必要,如地芬尼多、美克洛嗪、萘苯海明、克尔晕、甲氧氯普胺、山莨菪碱片、普鲁苯辛和藿香正气水(或软胶囊)等。

对于有镇静作用的止吐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氯丙嗪、双氢麦角碱和氯氮等,儿童不宜使用。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时,家长和同路人应加强监护。

若因晕车(船)而造成严重脱水或出现电解质紊乱时,应停止行程,应到当地医院(或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

第二节高原反应的救治

儿童由平原向高原地区旅游与探险时,对高原缺氧或大气气压和氧分压对机体调节不足所产生的各种反应。

高原反应一般把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因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急性高原心功能不全

当海拔高度达3000m以上时,因缺氧而引起肺毛细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持续性负荷过重,右心室增大,随之而代偿,若不能改善缺氧状态,即发生心功能代偿不全而出现胸闷、心悸、咳嗽、发绀和水肿等心力衰竭的表现。

须转回平原脱离缺氧环境,给以适量的强心苷类药、吸氧和减轻右心负荷。加用利尿药进行治疗和卧床休息数日即愈。

二、急性高原肺水肿

短时间内很快进入高达海拔4000m高度时,同样因缺氧而引起肺内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改变。由于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大量液体渗入肺泡内或肺组织间隙,引起肺水肿。可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干咳、发绀和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此时如做X线检查可见双肺中、下野密度较淡的云絮状边界欠清晰的阴影。

此时应立即停止行程,家长应和当地医生取得联系,应作危急重症对待。迅速吸氧、强心、利尿(以减轻右心负荷)及对症处理,待病情缓解后,脱离缺氧环境转回平原治疗。

三、急性高原脑水肿

短时间内进入高达海拔4000m或以上时,极少数儿童因缺氧引起脑内小血管痉挛,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产生脑水肿。患儿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兴奋、谵妄、胸闷、发绀、呼吸困难、嗜睡和昏迷等。

治疗同急性高原肿水肿,早期应用20%甘露醇,和适当量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尽快吸氧。停止行程,脱离高原缺氧环境,返回当地治疗。

第三节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的救治

一、发病原因与临床表现

本病也称高山病。多见于从内陆平原地区到西部,特别是大西北高海拔诸省区援建干部、工人和农民工子女,尤其在青藏高原。在大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时间长久的儿童中,出现红血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症(是机体为适应缺氧,使造血系统多产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用来把有限的氧带到(因为红血胞和血红蛋白有携氧能力)全身的各组织器官,供机体需要,属机体应激代偿反应。患儿可出现腹部胀满、纳差、全身乏力、四肢酸软、面部潮红(俗称桃红脸)和加适应状态,例如呼吸加快、心率加快、代谢加快等进行代偿性适应。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等。

二、防治方法

一般在去高原之前,尽量不带小儿,必须要带时,行前应早期对儿童进行体检。对患有阻塞性肺部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慢性扁桃体炎、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中耳炎、鼻炎和曾经发生过严重脑外伤的尽可能不去。当前国家对西部建设、西部开发,特别青藏铁路建成之后,到西部投身建设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行前早期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和做一些耐缺氧能力训练,然后再付诸行动,争取做到有备无患。

第四节雪盲症的防治

雪盲症是指儿童到雪原雪地旅行时,过度在雪境玩赏,如堆雪人、打雪仗、欣赏雪天、雪地、雪风光。是与行前又未配备合适的有色眼镜进行有效保护而造成的。因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雪白的雪地上,不吸收紫外线的白色雪地,把紫外线折射到人的眼角膜上(因为角膜为无色透明膜,在瞳孔的外部,瞳孔是黑色,对折射的紫外线吸收很强),引起角膜损伤而出现双眼流泪、摩擦感、刺痛、畏光和球结膜(白眼珠)充血发红等,其机制和症状与电光性眼炎极其相似。

治疗方法:同电光性眼炎,参照第10章第二节,四、儿童电光性眼炎。

预防方法:出发前选用适合于自己的有色眼镜,如墨绿色、淡茶色、微蓝色(其方法是选用以上有色的眼镜时,对着白宣纸,定睛细看,哪种不刺眼,就选用哪种)。

第五节中暑的救治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情况,可把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重症中暑三级。

1.先兆中暑经强烈日光或闷热、潮湿环境中儿童诉说头晕、头痛、口干、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心慌、气促、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稍高。

2.轻症中暑除上述表现外,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或转而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的表现。此时如能得到及时处理,可在数小时内好转或恢复。

3.严重中暑(重症)除以上症状外患儿体温可在41℃以上,无汗和有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或昏迷,呼吸快而浅,可有心律失常。严重患儿可发生四肢及全身肌肉抽搐,反射迟钝或消失,甚至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

4.诊断要点

①根据季节(一般在暑期)和高温、日晒环境中暴露时间过长;

②有一至二项中暑的症状;

③收院后做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尿中出现蛋白及管型、电解质紊乱等。

二、救治措施

迅速将患儿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补充(口服)清凉饮料或凉开水,如有脱水与循环衰竭者,可酌情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加适量氯化钾静脉滴注。体温升高者应及时行物理降温。重症患儿,应迅速送回或拨打120急救中心。说明自己所处准确位置,并送至能通车的地方,未转送医院之前,应行以上方法或口服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大量口服补液,送当地卫生所或卫生室做静脉补液。注意发生抽搐或衰竭时,做好对症处理,包括解痉、镇静、抗抽搐、抗衰竭治疗。

并发症要予以早期治疗:

①如昏迷者可行气管插管。防止胃内容物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颅内压增高者可用常规甘露醇静注,对躁动、抽搐者可予以镇静解痉。

②预防和早期控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③对低血压及循环衰竭者,可快速补液,提高血容量,忌用血管收缩性升压药,以防影响皮肤散热。

第六节沙漠中脱水的救治

一、脱水表现

脱水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症状,按脱水原因可分为:

①水丢失过多(腹泻、呕吐、发热和严重烧烫伤等);

②摄入不足(如上消化道梗阻,沙漠中无水补充和病理性禁水等)或二者兼有;按脱水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脱水;按血清中钠离子浓度又分为低渗性、等渗性和高渗性脱水。沙漠旅行中遭遇的脱水多属摄入不足,若不伴随其他疾病则又属于等渗性,中、重度脱水。

脱水的表现常见于烦渴、精神委靡、口、舌、唇、眼部干燥、唾液和眼泪减少,尿少或无尿。

双眼球凹陷、疲乏无力,四肢发凉、心慌、气促若加之出汗过多,可造成脱水更加严重。在严重脱水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时,会导致休克。儿童对脱水的耐受性明显低于成年人,同原因、同程度的脱水,儿童的症状更提前和更严重。

二、救治方法

平卧,最好口服补充含糖和少量食盐的水。在行前做过培训者,可就地输液(一般于出发前装备有软包装输液药、输液器、针头、碘伏、胶布等器具)。就地躺下输液,待情况好转后,家长带领孩子应原路返回。有经验的家长进入沙漠之前做好路标,过后留下印记,有的找向导,千万不可盲目走错道,在不能原路返回时,赶紧拨打当地救援电话,向当地政府求助。行前带手机,办当地卡,记有关信息,以防意外发生。

第七节沙漠中低血糖性休克的救治

一、临床表现

发生低血糖是指在沙漠中旅行时,因饮食匮乏或其他原因发生饥饿而导致血液中血糖浓度急速下降,当血糖值低于正常值一半时(正常人检验空腹血糖为5.7~6.0mmol/L)会出现明显的饥饿感和头昏、头晕、多汗、心慌、气促、四肢无力等,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抽搐。

通常把低血糖分为两种类型,即器质性和功能性;器质性者多因胰岛本身病变,如胰岛瘤和内分泌病变等。功能性多与进食不足、饮食匮乏、体力消耗过重或因消化性梗阻不能进食者等。沙漠中旅行时发生的低血糖,多为功能性。

二、治疗方法

平卧,迅速饮入糖水可很快好转,否则可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行前受过急救培训和备有此类药物),或进食糖果、巧克力等。

第八节深山溶洞游意外伤害的救治

儿童好奇心很强,最喜欢深入狭谷和洞穴玩耍。这类洞穴多处在深山老林之中,地处偏僻,人迹罕至。由于没有人类的干扰,自然会成为野兽、禽类、蝙蝠、蜂类、毒蛇、蜈蚣、蜘蛛等的栖息和繁衍地。它们的排泄物、混合洞内的湿气即瘴气,加之空气不流通或缺氧,一旦儿童进入洞内,无论是混合的污浊气体或缺氧,都会使儿童造成瘴气伤害或缺氧窒息。当遇到瘴气刺激或感到胸闷、头昏、恶心时,迅速转移到洞外空气流通处,短时间内即可好转。

蝙蝠多栖息在穴洞顶部或在崖壁等处倒挂着。闻洞内有噪音后可同时发生嗡鸣声,声音恐怖,有时呈阵外飞,其爪常带有多种细菌和病毒。它是除狗、猫以外的第三大狂犬病毒的主要宿主和带毒动物,一旦被挠、抓伤,有15%~18%的伤者可能被感染狂犬病。儿童进入洞穴后,应佝偻着腰,不宜向上看,如果眼睑内被其粪便、毛及其他污物等污染,应及时就地清洗。

一旦抓伤应及时用碘酊、碘伏或75%乙醇消毒。不要扑打蝙蝠,它一般不攻击人类,但有种特大体型蝙蝠能在被捉时咬伤人。此时应认定为狂犬病暴露二级,不仅要进行伤口冲洗或消毒,还应回当地注射狂犬病疫苗做被动免疫。

溶洞中黑暗、潮湿是猫头鹰、野鹰、雕、鹞等猛禽栖息之处。当受到外界干扰,这些动物大都有自我保护和攻击对方的能力。它们的视觉(除猫头鹰之外)与飞翔能力都很强,爪、喙等可伤及儿童。此外,因突如其来的惊吓会使儿童精神、心理受到严重创伤,所以,入洞前由成人带领或先行驱赶之后再进洞穴。最好这些险恶环境不让儿童涉足,以免躯体、心理受到双重伤害。

溶洞(或一般洞穴、山洞)是野兽栖息之处,其内多暗藏狼、豺、狸、獾、野猪等野兽。当受到干扰时它们会向外逃窜,或攻击入侵者(人类),会伤及儿童,所以不能让孩子单独或在先行者中,以防野兽伤人。

不应让儿童深入险恶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