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9160700000049

第49章 其他动物性意外伤害(2)

第三节蝎蜇伤的救治

一、中毒原因

无论任何品种的蝎,腹后部都有一根弯曲而锐利的尾针,与毒腺相通,内有毒液分泌并储存。当刺入儿童机体后立即注入毒液,其性质为神经毒素,出血毒素、溶血素、凝血素及酶,还有心脏和血管收缩素等。

二、蜇伤中毒表现

被刺伤处发生一大片红肿,剧痛,极少数儿童对蝎毒不敏感者,可无其他症状,数日后局部疼痛和红肿消退。大多数儿童可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舌和肌肉强直,头痛、头晕、昏睡、流涎、多汗、呼吸增快、脉搏细弱,甚至有抽搐和昏迷等。另一部分儿童可出现血液方面的改变,可发生胃、肠、肺出血或肺水肿。这种情况可能与蝎的毒液性质不同有关。

极少数极重患儿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蝎毒中毒临床上常把其分为4级:Ⅰ级仅为局部疼痛和局部感觉异常;Ⅱ级肌肉疼痛或远离伤眼处感觉异常;Ⅲ级有脑神经或骨骼肌功能障碍,如视野模糊、眼球游动,多涎,吞咽困难、躁动或抽动;Ⅳ级既有脑神经症状又有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诊断可按:

①局部红肿灼痛,中心有斑点,内有钩状毒刺;

②有上述临床症状;

③部分患儿尿中有蛋白及红细胞;

④发现现场毒蝎,可明确诊断。

三、救治方法

治疗原则基本同毒蛇咬伤。如伤口在四肢某处,可做近心端缚扎(用止血带或弹力带均可,方法同上节),伤口冷(冰)敷,蛇药(南通、上海、广州产均可)水调后外敷,口服时按说明。

也可用利多卡因伤口周围封闭注射、伤口十字切开排毒、拔火罐吸毒液都可选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抗蝎毒血清注射,还可用雄黄,枯矾研粉,以白酒调匀后外敷。还有中草药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大青叶、半边莲、蛇草莓等,捣烂后外敷伤口,并适时更换。

疼痛严重时,可口服双氯芬酸25mG,按2~3/D或者痛时再服。对严重痉挛者可适当给予地西泮注射液1~2.5mG,肌内注射;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4~8ml,静脉注射。为防止继发感染,可适当给予抗生素类,随输液静脉滴入。

第四节蜈蚣咬伤的救治

一、原因与中毒机制

蜈蚣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属于多足爬行虫类,又名百足虫。其躯体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一环节生一对足,以第一对足内中空,也叫腭牙,呈弯钩状,双足尖锋利如针,上有毒腺分泌毒液,呈管状直通尖顶。咬人时双足尖内收刺入人体,随即将毒液注入人体内(一般深入皮下组织)。我国毒蜈蚣有3科8属、3科即巨蜈蚣科、地蜈蚣科和石蜈蚣科,8属就不讲了。蜈蚣毒液属酸性,含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等。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见蜈蚣不知害怕,反而喜欢捕捉或用木棍等挑逗、玩耍,蜈蚣往往顺着木棍爬入儿童衣袖、裤口内伤人,也可进入婴幼儿被子里伤人。

二、伤害表现与诊断要点

了解儿童被蜈蚣咬伤史;局部可见咬伤、伤处疼痛、红肿、发热或烧灼感,可呈现炎症反应,部分患儿可出现伤口周围皮肤坏死和淋巴管炎。对该毒液过敏的小儿,可很快出现荨麻疹样反应,局部及全身瘙痒、腹痛、恶心、呕吐及哮喘样发作等,严重者有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胸闷、气促和呼吸困难,甚至有谵语、抽搐和昏迷,能危及小儿生命。蜈蚣越大,注入毒液越多,症状越严重,因此,家长不能轻视蜈蚣咬伤,一经咬伤,一定要慎重对待,除积极治疗外,还应严密观察。轻者一般数日后症状消失。

三、救治方法

咬伤后局部用弱碱性溶液(如5%碳酸氢钠、肥皂水)冲洗和冷敷;也可用浓茶或白酒调雄黄、枯矾粉末外敷;利多卡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伤口周围封闭。可注射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异丙嗪、地塞米松适量;南通、上海蛇药片内服与外敷(参照毒蛇咬伤的用法)均可,全身症状明显时应建立静脉通道,输液及静脉给药,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第五节毒蜘蛛、蚂蝗咬(吸)伤的救治

一、毒蜘蛛咬伤

毒蜘蛛种类很多,普通蜘蛛一般无毒性。我国毒性较强的毒蜘蛛有4种:

①扑鸟蜘蛛分布于广西和海南等地。据统计每年约有20多头牛被咬伤致死,多咬在舌及唇部,咬伤四肢者少见。一旦咬伤后,牛的精神委靡、烦渴、多饮、不食、口流白沫、站立不动,3D内即死亡。可见其毒性之大。

②红螯蛛多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及东北,喜生活在向阳森林与草地等处。

③穴居狼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喜生活在水旁、坡地、洞穴之中。夜间外出活动,以上三科有咬伤致人死亡的报道。

④赫氏长尾蛛,其毒力仅次于扑鸟蛛,是我国最毒蜘蛛之一,常见于台湾中南部山区。儿童被咬伤后3min内局部如刀割样疼痛,3D后双手出现失写、失感觉。此外还有一种叫“黑寡妇”的蜘蛛,曾多次咬伤小孩并致死亡的报道。

(一)咬伤原因与中毒机制

毒蜘蛛咬伤人不定人体什么部位。常见者以手足居多,但咬伤头面部病情较重。毒蜘蛛的毒液主要有胶原酶、磷酸酯酶、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等。有很强的神经刺激作用。它可释放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多种神经传导物质,能引起某些肌群呈普遍性痉挛,最终可导致运动神经麻痹。

(二)伤害表现与诊断要点

少数孩子与家长对此类毒虫咬伤不以为然。也有少数人仅局部发红、肿、痛,短时内上述症状消失。但大部分儿童被咬伤后受伤部位苍白,随即转为发红或发生荨麻疹样,但可无疼痛。重者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或出现全身症状,上述5种毒蛛伤害儿童,应特别注意。即或普通蜘蛛也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疲乏无力、发热、谵妄、呼吸增快、出汗、休克。

还有部分患儿腹肌痉挛,颇似急腹症样。在若干时间内症状消失后,仍觉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压下降以致休克。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谵妄、躁动、患儿常有抽搐、甚至昏迷与死亡。

(三)治疗方法

基本同蜈蚣咬伤和蝎子蜇伤。伤后立即在伤口近心端缚扎、封闭治疗、口服和外敷蛇药,抗过敏、抗组胺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注射(用法、用量、按年龄或体重酌情使用,或参照说明使用)。建立静脉通道、输液,也可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局部肿胀严重时也可切口排泄,或拔火罐,去除毒液。中草药,如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半边莲等适量捣烂外敷。当肌痉挛严重时,也可注射适量的新斯的明或箭毒注射液。苯氨砜和泼尼松联用,对咬伤后皮肤坏死有良好效果。从小剂量开始每次服50mG,加泼尼松20mG,1D2次。用2~3周即可。美国产毒蜘蛛抗毒素有一定疗效,用药前需做过敏试验。

二、蚂蝗咬伤

蚂蝗也名水蛭,晒干后可入中药,一般生活或栖息于在浅水中,稻田、水沟内。在亚热带地区的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的部分丛林中有一种旱蚂蝗,常成群结队,栖于树枝、树干、草杆、草叶上,儿童玩耍或上下学路上或在水田捞草等,一旦接触,便可立即吸咐(蚂蝗致伤,系由吸盘吸附在暴露的皮肤上,逐渐深入皮内)吮食人血,吸满后自行脱落,或感到不适时拍打脱落。吸盘口局部发生水肿性丘疹,中心有一瘀点,不痛。由于蚂蝗咽部分泌一种液体有抗凝血作用,故伤口处流血较多,常给人一种精神上威胁,特别是成群蚂蝗咬伤时,更为突出。

教育儿童不要在蚂蝗生长,栖息的地方玩耍,如果被吸上时,不要拔掉,以免吸盘残留伤口处或断入皮内。用手拍打能促使它脱落。无论上下学路上或帮助家长干农活,要穿戴好绑扎裤、袖口、穿袜子系鞋带,不要把皮肤裸露在外。如需要露在外面的皮肤,可以涂抹一些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挥发性和有刺激味的防护品,可驱除或避免吸吮。

对于吸在皮上或残留皮下的吸盘,可用食醋、白酒、碘酊、碘仿涂擦患处即可。有极少儿童在舀水喝时,误把蚂蝗喝进腹内,造成严重后果。如一旦误食后,蚂蝗在胃酸作用下不会存活,它对胆汁最敏感,进入小肠后会经胃酸液体和胆汁消化,对人体无害。当然饮水时也应注意卫生。

第六节红火蚁、毒隐翅虫伤害的救治

一、红火蚁

红火蚁是一种外来入侵昆虫,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拿马河流域的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不仅伤人还危害农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容易在住宅周围(或野地)穴居,破坏电器(能咬断电缆、电线)损害建筑,掏空堤坝、蜇叮人、畜、禽以及各种动物。目前我国农业、卫生部门对红火蚁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已高度重视。有关专家也已经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并制定相应防控措施。

(一)红火蚁对人的伤害

红火蚁腹后有尾针,中空,接触人体皮肤后会蜇叮,并注入毒液(毒性与蚁酸类似)。

毒液注入机体后,使人产生火灼伤性疼痛,随后局部红肿,并出现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常可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少数人如被多处蜇叮则会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目前尚未出现因红火蚁伤害而致死的报道。

(二)治疗

伤后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患处,并可进行冷敷,或涂抹肤轻松软膏、皮炎平、皮康霜等含类固醇类外用药。避免抓挠患处,如出现严重过敏时,宜送医院处置。

(三)预防

①发现有红火蚁侵入,应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如农业和卫生主管部门,清理垃圾并找到蚁穴,做彻底清理后的根治性处理。

②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袖上衣、长裤、袜子及高筒水鞋。在灭蚁巢时,先做好防护准备,并做好随时逃离措施之后再行灭巢活动。

③借鉴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推荐使用的“二阶段”处理方法:即在红火蚁觅食区撒放含低毒的灭蚁饵料,待10~14D后再使用接触性毒剂,对蚁巢穴进行处理,使其直到灭绝。在此时对其进行有限度侵入物种灭绝性处置,比以后蔓延开后处置要有效的多,绝不让它在我国内繁衍,危害我国工农业与人类健康。

二、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为毒隐翅虫属,全球约250种,我国有19种。以褐足毒隐翅虫分布广泛,其他常见者有圆胸毒隐翅虫和黑足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的发育为完全变态。生活史有卵、幼虫(两龄)、蛹和成虫四期。多孳生在隐蔽的潮湿环境中。有些种类在天气闷热的夜晚,受灯光的引诱常飞入户内。每年新生代数一般由一代到数代不等。我国自1959年发现以后,迄今为止已有13个省、市,自治区有散发和暴发流行。主要发生在南方诸省市,后东部和西部少数地区也有发生,而我国北部至今没有此类昆虫发生与出现,好发于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在夏秋季节或秋季为多见。

(一)致病性

毒隐翅虫的血液中和淋巴液内,含有剧烈的接触性毒素,称为毒隐翅虫毒素。该毒素为复杂的非蛋白质性物质。它在发育中各期均含有此种毒素,对虫体本身是一种具有防御性功能的物质。当虫体对压破或击碎时,毒素与皮肤接触即引起毒隐翅虫性皮炎,或称线状皮炎。接触方式有皮肤与虫体直接接触,另一种方式为通过沾染毒素的手或其他部位间接沾染他处,亦称二次接触或二次沾染。

(二)伤害表现

主要表现为被沾染或受损伤部位灼热感、痒感、辣痛、刺激痛。严重者出现头痛、头昏、头晕、四肢无力、低热。沾染部位的周围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初开始呈红色小斑,稍微肿胀,后形成致密的小丘疹,继之可出现水疱,脓疱等。病程一般持续7~8D。皮疹以线状为多见,其余依次为斑片状,点状或混合型等。极少数患儿对该毒素有过敏反应,可出现局部奇痒、丘疹变大,如荨麻疹或有哮喘、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休克等表现。

(三)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

①清除杂草、填堵污水、消灭孳生地等;

②遇上此虫切忌拍打,在高峰期可以喷洒杀虫剂,飞入户内(室内)可用烟雾剂驱赶;

③一旦拍打沾染毒素,应尽快用清水冲洗患处,或用弱碱性水液冲洗,涂抹氨水,或炉甘石擦剂,锌氧软膏,风油精等外用药,如遇严重过敏者,可抗过敏、抗组胺、抗休克、输液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