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四卷)
9067700000112

第112章 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

“原文”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译文”

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大地到处都可优游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恋栈之心,即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身心受到困扰。

“解说”

“黄冈四才子”之一的熊十力先生,当年在武昌城上语惊四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牟宗三先生也深为熊先生之精神气质所振奋。他回忆说:“第一次上课时,熊先生拍案愤语:‘当今之世,能讲晚周诸子者,唯我熊某一人,其余全是混扯。’熊先生真可谓以我心主宰世界的代表,所以他才能够历经变乱不改心志,演成新唯识理论,至死不逾。”

“例解”

宋神宗善治 因时而立法

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英宗逝世,其年不满十九岁的长子赵顼即位,是为神宗。当时,北宋建国已有百余年。整个国家的状况,正如王安石在嘉 四年(1059)上宋仁宗的《言事书》中所说的那样: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对于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赵顼是相当清楚的。所以,他即位以后,也十分急切地希望扭转过去的局面,实现国强民富的盛世。

越顼即位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提倡节俭之风,并且从皇帝家开始,率先实行,以表帅天下。在营修英宗陵墓问题上,赵顼所下的诏书说,“国家多难,四年之中,连遭大丧,公私困竭”,“朕惟山陵所费浩大,方今府库空竭,民力凋敝,正当扶危拯溺之际,??凡事须节省。”希望臣下与他戮力同心,共行节俭。

然后就是诏求直言,讲究为政之要。赵顼在治平四年(1067)闰三月所下诏书中说:

朕以菲德承至尊,托于公卿兆民之上,惟治忽在朕躬,夙夜兢兢,上思有以奉天命,下念所以修政事之统,愧不敏明,未独厥理。??其布告内外文武群臣,若朕知见思虑之所未及,至于朝之阙政,国之要务,边防戎事之得失,郡县民情之利害,各令直言抗疏以闻,无有所隐。

紧接着,于治平四年(1067)四月,赵顼又下令天下诸州,自今不得再向皇帝贡献土特产品。同时,释出宫女数十人,减省后苑工匠,乘舆章服也多有减损。时有谏官建议将这些事迹付史馆,以颂皇帝美德,赵顼却没有批准。

同年六月,赵顼又鉴于差役之法害农极甚,降诏令群臣和庶民议论差役利害。其诏书说:

农,天下之本也。??州郡差役之法甚烦,使吾民无敢力田,??至有遗亲背义自谋安全者多矣,不幸逢其暴政,骨肉或不相保,??害农若此,为弊最深。上下偷安,苟务因循,重于改作,故农者益以匮乏。??生生之路至谬戾也,朕甚悼焉。??故访中外群议,宜有嘉谋宏策贡于予闻,朕将亲览,择善而从。??令中外臣庶,限诏下一月(内),并许条陈差役利害,实封以闻。

九月,又命“深于史家之学、知治乱兴坏之迹”的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又免司马光著撰翰林学士院的文字,使其专修《资治通鉴》,然后进读。十月,司马光刚编定一两卷,赵顼即令进读,并把御制序文当面赐给司马光,又将其旧日个人藏书两千多卷赐给司马光,以资其撰述。希望于前代历史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中,探究“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以“前车之失”、“履霜之渐”资其当世求治之道。

经过了这一年,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的准备之后,赵顼在即位的第二年,即熙宁元年(1068),开始筹谋旨在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改革。

首先,于熙宁元年(1068)六月,针对“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这五个弊端,设立裁减国用局,讨论如何裁减浮费。

第二年春天,赵顼又力排众议,起用主张改革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议行新法的专门机构,委王安石主持其事。

时过四个月,就颁布了“均输法”。以求实现从豪富贾手里“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于公上,而制其有无”,“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目的。

同年秋季,制定了“青苗法”。在灾荒期或青黄不接时,由各级政府出钱贷给农民,只有二、三分的低息,以使农民免遭高利贷的盘剥。

十一月,又颁降了“农田水利约束”,在全国范围内,大搞水利建设,以振兴农业。

十二月,又制定了“免役法”草案。于第二年冬季,先在开封地区试行。经过完善、充实后,于熙宁四年(1071)十月,颁行全国。民户按田产数量多寡交纳免役钱,政府用这些钱雇人充役,以使百姓免遭破家之害。

熙宁三年(1070)冬,公布了“畿县保甲条制”,后渐次推向全国。以加强基层政权,同时实现“寓兵于民”。

熙宁五年(1072)三月,公布了“市易法”。凡商旅、民间货物滞销而不售者,官府出钱以平价收购,以促进流通,抑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同年八月,又公布“方田均税法”,查田亩数量,辨土质肥瘠,明产权归属,定税赋多寡,清除“诡名挟佃”“、隐产漏税”和“产去税存”等弊端,以保证国家的赋税征敛。

熙宁六年(1073)夏,又推行“将兵法”,加强禁兵的军事训练。元丰三年(1080)至五年,赵顼又亲自主持了官制改革。对唐末、五代以来形成的一套政治体制,进行了全面调整。政府体制,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在任官制度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官、职、差遣体制。

赵顼在紧张地主持变法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勤廉执政。治平四年(1067)七月,下令清查富民与妃嫔家结亲而夤缘得官职者。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下令详定命官、使臣过犯。四年(1071)十一月,降诏:“凡赏功罚罪,事可惩劝者,月颁之天下。”同时,一再裁抑对宗室、大臣的赏赐、恩荫等恩泽。他自己则一贯讲究务实,不尚虚名。其在位期间,群臣屡次奉上尊号,全被赵顼驳回,认为那尊号是虚文繁礼,决意终身不受尊号。

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赵顼在即将三十七岁的时候,过早地结束了他那忙碌的一生。他在位近二十年间的举措,对于拯救赵宋王朝的统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他用人不专,两次罢免主张改革的王安石,使得他的政绩未能达到应有的光彩。更因为后来保守派对改革的否定,宋神宗竟然背上了“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