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办公室
9021500000008

第8章 像刺猬那样相互取暖——与同事相处的原则

抱团取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办公室的同事关系,说起来有点玄妙,日日与你相处的人,既是同心协力的合作伙伴,也是升职提薪的竞争对手。古人、前辈们关于同事关系已经有好多告诫,让人不得不步步设防,小心从事。

可是,随着被网络文化、新经济浪潮深深影响的一代新人冲入职场,同事规则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在IT、媒体、律师、网络公司等聚集了高文化、高素质青年人才的行业里,同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暗地里使绊子,也不屑于使用那些背后损人的花招,他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通过合作达到资源的最佳组合,带来最大的效益。不仅在工作上这样,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他们认为这种新型的同事关系是互动互惠的。

林有幸来到一家企业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并且富有特色的公司。几个月来的工作感受让他爱上了这个公司,爱上了他的同事们。他这样记述到:

上班的第一天,李总给我讲了公司的历史、业务范围、发展前景,让我对公司有了新的了解。还问了我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让我感到体贴入微。然后,部门的周经理简明扼要地安排了工作内容,让我跟着王部长和邵工负责一些事情。王部长则给我拿来了×产品项目的资料,让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说看完了可以和他探讨,谦虚作风令人起敬。接着,负责人事的陈工带我去办公室刘姐那里领了台新电脑,并且帮我分析自己的专业,对将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让我受益良多。后来,周经理带我来到办公的地方,介绍了同部门的林姐还有其他的同事。刚坐下林姐就给我拿来了杯子和纸巾等日常用品,并说有什么事尽管找她,东北女人的细致和豪爽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本打算到外面吃,可正当走到电梯的时候碰到周经理,他叫住了我,说已经通知食堂准备了我的饭。下午,邵工带我去X射线的新厂房,交代了以后的工作内容。虽然言语不多,但感觉邵工是个性格随和、办事干练的人。总之,来公司的第一天,部门的同事就把我完全当做了自己人,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

“在后来的日子里,仍有很多同事我都还不认识,但是他们都主动和我这个新员工打招呼,并且告诉我慢慢就会习惯这里的生活了,让我一下子就消除了陌生的感觉,内心深深感动。因为以前工作的企业大家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同事间谈不上什么关系,有的过了很久都还不认识。而在这里,大家就像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给人一种非常温馨的感觉。”

从全局的角度看,同事关系本就是一种合作关系,整个组织有着共同的目标。如果企业能够营造一种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或者贯彻类似的企业理念,对于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有帮助的。在经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刘关张桃园结义和梁山一百零八将聚义就是如此,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通过结义、聚义的形式团结起来,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业。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也是一个流传久远的关于友情与事业的故事。提起三人,人们总是会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的动人场景。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刘张关三位英雄次第登场。三人饮酒叙事,情投意合,决定次日于张飞园中祭告天地,结为兄弟,协力同心,共图大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在日后的岁月中,三人齐心协力,三顾茅庐请得诸葛孔明,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在三国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

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从此踏上的生死拼杀的战场。在相处的岁月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是为了桃园的誓言,为了蜀国的大计,最终都无怨无悔,终其一生。三人的友情在关羽死后表现得非常激烈:“张飞闻听,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刘备得知关羽被害,“大叫一声,昏绝于地”;闻知张飞死后,刘备再次“放声大哭,昏绝于地”。刘备是政治家,或有作秀成分,但兄弟之义应该是不掺假的。

关于办公室的人际关系,有一个古老的寓言:两只刺猬想互相取暖。在不断的接触中,它们发现,远则不暖,近则互伤,只有不远不近才能恰如人意。“刺猬法则”解释了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效应。它的教条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友谊还是爱情,都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亲密有间”;过分的热情、过度的干预,都会适得其反。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相处方式,实际上,在有着共同目标的一个团体中,大家抱团取暖,被刺伤也是经常的事情。伤者不甘心忍受伤害可以选择退出;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更多的人忍受了那偶然有意或无意加身的伤痛,将共同的事业进行下去。

保持距离:曾国藩话不多言情不密

《论语》“里仁”篇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有事没事总跟在国君身边,看起来亲近,实际上遭致羞辱的日子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在朋友身边,看起来亲密,实际上遭致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就是说,看到朋友做得不对的事,可以真心劝告,善意引导,但如果他实在不听也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以上这些论述,主要是针对“君”和“友”,很多人也拿他作为与同事相处应遵循的原则,实际上可以借鉴,但不完全妥当。职场中的同事非比生活中的朋友关系,更谈不上古代那种等级森严的君臣关系,大家一方面是平等的,一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和目标,在企业组织机构的整体框架下,有内在的团结的要求。职场上的同事有时发生冲突,实际上是错把同事关系当成了朋友关系,保持的距离太近了,自然难免发生矛盾。

刘以前有个同事,比刘年长几岁,刘一直把她当大姐看待,什么心里话都对她说,她也成天对刘“小妹,小妹”叫得很亲热。没想到年终评先进时,一直自以为表现良好的她居然没有评上,于是就咬定是刘这个当人事主管的小妹做手脚,任刘怎么解释她都不信,从此两人形同陌路。

不久,公司内就有了刘很多谣言,有的说刘是因跟公司经理有一腿才当上主管的;有的说刘之所以在外面住,是因为被一个五十多岁的大款包了;甚至还有人说刘某月某日请了一天的病假,是因为去医院做人流。当时刘真是气晕了,每天都以泪洗面,不知道该如何去澄清自己,又担心越澄清越给别人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要知道那时刘还是个未婚的姑娘呢!

后来,刘只好跳槽换了一家单位。现在,刘与公司的同事们只谈工作,不谈生活,上班准时到,下班准时离开,同事们谁都不了解她的私生活,但每个人都很尊重她,因为她的工作能力不差。刘于是明白,其实很多同事是不适合成为朋友的。和同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最美的。

很多人都同意人与人交往要保持距离的原则,并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过于亲密带来的祸害。但是分析这些案例,很多与当事人的个性是有关系的,为什么同一个人与其他人没有发生因亲近引起的问题呢?或许答案还在孔子的一句话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如果交往的对象本质上是这样的人,的确是需要保持距离的,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

曾国藩是理学名儒,道德大师,深通用人、交际之道。他的交际规则是因人而异的。由于对道德的认识,他对那些比较“缺德”的人始终是非常警惕的。但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不可能不与这些人交往,只是在共事的过程中坚守“保持距离”的原则。

例如对待黄冕。此人有大才干,他擅长兴修水利,办理海运;还精于理财和制造火药武器。但他是个贪官。曾国藩一方面对他委以筹粮的重任,并经常保举他,另一方面始终与其保持距离。

再如对待那些投降的太平军将士。曾国藩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认为这些人阴险狡诈,难以驾驭。对待这些人,他的原则是:“应宽者二,应严者二。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应严者:一则礼文疏淡,往还宜稀,片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则剖明是非,凡渠部牟勇有与百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撞,及来诉告者,必当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惩治。”这是曾国藩的驭将之法,而其中的“礼文疏淡,往还宜稀,片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之语显然也包含了交往原则了。他就是通过这样的距离原则确保自己远离无妄之灾。

曾国藩官高位重,交游广泛,幕府之中人才济济。得益于高明的知人、用人和谨遵交往原则,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最高境界。

作为普通人,难得有曾氏那样锐利的目光,识人不深,难免错用交际原则,造成不良后果。其实,职场中若有光明磊落、胸怀宽广的人物,交为挚友,推心置腹也未尝不可。对人人都坚持“刺猬取暖——保持距离”的法则,只恐难得知心朋友。多年之后回顾自己就职的公司企业,竟然没有一个挚友,岂不憾哉!

礼让三先:老廉颇负荆请罪

团队之中需要团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团队之中,因为工作和个人的原因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候。冲突的原因大都与个人性情有关,如自以为大,自以为是,不服别人的见解,看不惯别人的个性。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自尊心作怪。想想大家在同一屋檐下,同一个团队中,若真能以整体的利益为重,有什么不能相互容宽和谅解的呢?

人与人之间本应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个性、自尊、长处、短处。同事之间相处,要获得别人的尊敬与宽容,就要给予别人同样的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施于人,人必施于你。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习他,赞誉他,自己也会收到同样的回报。同事是我们工作中的伙伴,宽容地对待同事,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谢有一个朋友在单位是“一把手”,可他与副职的关系非常紧张。朋友责怪副职太自以为是,锋芒毕露,副职埋怨他太墨守陈规,没有创意。因为缺少沟通,单位的正常工作近于瘫痪。谢知道之后,给朋友讲了一个“让地三尺”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丞相的管家准备修一个后花园,希望花园外留一条三尺之巷,可邻居是一个员外,他说那是他的地盘,坚决反对修巷。管家立即修书京城,看到丞相回信后的管家放弃了原计划,员外颇感意外,执意要看丞相的回信,原来丞相写的是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员外深受感动,主动让地三尺,最后三尺之巷变成了六尺之巷。”

朋友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听完很受启发。想到自己和副职之间本来性格互补,何苦为争一点风头互不相让而损害大局呢?朋友及时调整了心态,灭了心头的火气,平心静气地和副职谈论工作,沟通感情。副职对他的转变非常惊讶,但见他这样平和,心头的火气也消除了。从此二人相处融洽,配合默契,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当年市里评先进单位,他们也榜上有名。

现在的年轻人,80后,90后,都越来越个性化了。但个性不能都带到工作中。因为论个性,大家都有个性;论尊严,大家都有尊严。不服气,争斗,无非是要将自己强加到别人之上,希望自己成为胜者。这是人类的竞争性使然,这种竞争性本意是好的,它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争当胜者。但是从集体角度考虑,一个人的胜利当然比不上集体的胜利。如果因个人逞一时之强而损害了团体的利益,必定为上级领导所不容。毕竟,同事不是生活中的朋友,朋友闹翻了,与公司无干;同事闹翻,会殃及池鱼。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几次出使秦国,又随同赵王会见秦王,每次都凭着智慧和无比的勇气挫败了秦王。赵王器重蔺相如,将他提拔为上卿,官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战功卓著的廉颇见蔺相如官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他到处扬言:“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有攻城夺地的大功。而他蔺相如,出身低微,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位居我上,实在让人不服!我要见到他,一定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蔺相如听了这话,从此对廉颇处处躲避。有一次,蔺相如坐车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见廉颇的马车正迎面驰来,便赶紧命人将车拐进小巷,待廉颇的车马走过,才从小巷出来继续前行。

蔺相如的随从们见主人对廉颇一让再让,好像十分惧怕似的,都觉得很丢面子,议论纷纷,商量着要离开蔺相如而去。蔺相如知道后,把他们找来问道:“你们说,廉颇和秦王是哪一个厉害?”随从们齐声答道:“廉颇哪能跟秦王相比?”蔺相如说:“这就是了。你们都知道秦王厉害,可是我连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将军发生冲突,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你们想,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不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吗?如果我们两个人互相争斗,那就好比两虎相斗,结果必有一伤,赵国的力量被削弱,赵国就危险了。我不计较廉将军,是为了赵国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大受感动。想到自己对蔺相如不恭的言语和行为,深感羞愧。他毅然脱光上身,背负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赶紧出迎,挽起老将军。从此,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团结,一心为国,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一些诸侯国听说以后,都不敢侵犯赵国。

“将相和”的故事被千古传颂,它歌颂廉颇襟怀坦荡、知错必改的高风亮节,赞美将相之间生死不渝的友情。从同事关系来看,蔺相如显然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他不计个人名誉得失,胸怀宽广,以工作大局为重,正是职场中所需的那种美好品德。

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敞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敞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敞的则是人的心灵”。这句话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实用的,即使是在角逐竞技的职场之上。宽容是团队合作中最好的润滑剂,它能化解分歧与纷争,使团队成员能够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协调相处,从而安心工作,共享合作的愉悦。

离心离德:石达开惜败大渡河

谈论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能不包含公司的因素。公司对同事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一些历史悠久、发展稳定、文化良好、人际关系温馨的公司,员工一进来就会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新鲜和暖意,不自觉就会产生一股信心和自豪。这样一来,工作中即便有什么火气,在这种氛围下也发不出来了。

换另外一种公司就截然不同了。尤其是一些运行不久的小公司,不说企业文化,制度都尚未健全,机构尚不完备,完全处于探索阶段。加之规模小,人员少,同事之间很难促成密切的人际关系。再加上人员流动性大,就更有朝不保夕的感觉。人人心中狐疑不定,就难免彼此猜疑。在这种氛围下,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完全没有根基,想团结,想不分裂都是一件难事。

雾决定辞职了。一段时间以来,他感觉自己这个公司环境是那么冷清,人情是那么冷落。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美女同事辞职,这个月回来结算工资,老板以她在公司做私活等理由,把她的2500的提成和21天的工资给扣掉了,合在一起有4000多元;更可笑的是还给她发了个律师函,恐吓人家。美女为此哭得淅淅沥沥,老板就是不给钱。在公司做了差不多一年,就是这种结果。

雾写好辞职报告,开始做辞职的准备。他先交代好身边唯一留下来的助理小姑娘,让她帮自己把一单样品发了,一份提单寄了,还有把一个客户的赔偿搞好就行了。然后把辞职报告,往老板办公室里面一塞,就跑了!

这种辞职方式,的确不大堂皇,自己觉得和逃跑差不多。说起来,也不是雾不想仔细地做好交接工作,主要是这个公司很奇怪,人家根本不需要什么交接!只要交了报告,决定走人,就要马上离开公司。公司一些人心理似乎都不平和,一要辞职就好像变成他们的仇人似的。雾亲眼见过一个小妹妹从交报告到走人,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中间还有很多人催着她离开,让他觉得寒心。与其被别人赶,还不如自己悄悄地走干净。

雾辞职后,现在公司就剩一个空壳子了。业务员全跑了,只剩一个半路出家的助理在做。公司成这样子,同事关系就显得无比脆弱了,难怪人人自危,人情冷落。

在职场中,辞职是常见的事情。究其原因,有个人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由于个人原因而辞职,比如因另谋高就、深造及家庭变迁等而主动辞职。由于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习惯的环境,与一些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骤然离开,难免心怀留恋。而由于外部原因离职的就不一样了。比如公司大环境不好,人际关系复杂,直属领导有私心,使你不能秉公做事或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必然导致个人职场前景无望,被迫辞职。无论哪种情况,辞职的事情都要慎重对待,认真分析,确认放弃之后是否有更好的前途?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惨烈的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回京辅政。但洪秀全担心再次大权旁落,封其胞兄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以牵制石达开,且有谋害之意。石达开不想做杨秀清第二,愤而离京出走,率领一支精锐走上分裂的征途。

从1857年到1862年,石达开辗转从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进入云南。1862年春,石达开率主力10万从云南入川。是年4月,进攻忠州、丰都、涪州、巴县,均告失败,渡江未成。5月至8月,在叙府(今宜宾)、合江、江津渡江又未成。1863年1月,石达开在叙府横江与清军决战,遭到湘军悍将刘岳昭的顽强抵抗,死伤4万余众,元气大伤,退回云南。4月,石达开率4万人从米浪坝过江,占领西昌;然后经冕宁北上,5月14日进入紫打地(今石棉安顺场),在此徘徊了3天,终于铸成大错。

5月14日夜大渡河突然涨水,由安顺场注入大渡河的松林河也涨了水,石达开无法渡河。就在石达开等待水退之时,川督骆秉章已收买了土司王应元和岭承恩,渡松林河退隐已成空想。为了突围,石达开选择强渡大渡河。

恰恰就在大渡河涨水之时,重庆总兵唐友耕部已占据东岸,居高临下,枪炮齐发,实在无法逾越。紫打地又是不毛之地,“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石达开对伤病难行与参军不久的弟兄“给资遣散”,剩下的6千余人决心与石达开共生死。清军的“坚壁清野”使石达开一直得不到任何补给,情况越来越严重,石达开只好命令妻妾抱子沉河,其他伤病员也纷纷投河而死,情景悲壮万分。

由于弹尽粮绝,石达开无计可施,写信给川督骆秉章,请求杀己一人而保三军。清军骗俘石达开,押解成都,凌迟处死;残部6千余人也被清军杀害。

太平天国自天京内讧之后,军事力量一分为三,其结果无论留守天京,还是北伐、西征,其兵力均不占优势,给清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石达开孤军西征,进退无援,就是一个惨烈的教训。

职场中,员工的离职事件有时也是灾难性的,尤其在中小企业里。骨干分子的离职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一个团体之中,作为领导负有团结下属的责任,公司整体的文化建设也应服务于这个需要。由于员工自身原因造成的离职事件无伤大雅;若责任总是在公司的整体环境一面,那就不可不警惕了。

跳出圈外:苏秦初出世不为秦用

古人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良禽择木而栖”。在职场中追求更高的事业平台,追求高薪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也是人的天性使然。因此,跳槽不算是错误、罪过。但另一方面,跳槽也不是想跳就跳,说跳就跳的,要跳得准,跳得好,不要越跳越糟。

跳槽之后,换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自然要接受挑战;与此同时,新的上司、下属,新的同事关系也摆在面前。很多人来到新的公司和岗位上之后,陌生的人和事常常令他们应接不暇,心力交瘁,烦恼重重。在新岗位上,如何才能让新的同事接受你,支持你,不为难你,让你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呢?

华出门之前,特意在镜子里仔细地打量了自己一番,自我感觉不错。今天是她跳槽到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这是一个规模不算大但很有前途的公司,老总似乎很赏识她,一个新的天地正在展现在她面前。

但是,一切并不如预想的顺利。第一天上班,她交代助理将进货清单按照格式列好,助理很诧异地说,她以前的经理不是那样做的。华坚持应由助理完成这项工作,助理很不高兴。午饭时,华走进公司楼下的快餐店,刚才还谈得正欢的几个同事忽然安静了下来,让她感觉不安。怀着这样的心情,她独自一人远远地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星期下来,华和同事之间似乎总有着那么一些别扭。

第二个星期,老总有一件急单要处理,同事们将事情推给了她,她加班到夜里凌晨一点,发誓要做好让同事看看。没想到,第二天老总发现单子出了问题,大发雷霆,同事自然把责任推到她身上,她忍不住和一个说话尖刻的同事吵了起来,直到老总制止了她们。

深夜,华徘徊在回家的路上,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她忽然觉得自己来这个公司真的是个错误的选择,老总怀疑她的能力,新同事都一致排外地给她难堪。尽管她一直努力让自己能在新的公司工作出色,但结果却是如此,原因到底何在呢?

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反省,华似乎找到了出路:无为而治,萧规曹随。她首先全面了解了自己前任的工作方式和处世方法,按前任的方式召集了一个小组会议,对自己以往的工作方法做了检讨,恳请大家原谅;同时希望通过以后的努力获得大家的接受。

此后的一个月,华开始主动接近和了解每一个人,降低姿态和他们商讨问题,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出欣赏的态度,努力让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同时,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征求他们的意见。逐渐地,她和同事的关系开始融洽了,工作顺利了许多,老总脸上也初露喜色。

在一个关系稳定、利益平衡的公司里面,突然空降一位领导或新来一位同事,他所遭遇的情形大抵是相同的。平静的水面因新人的到来而发生震荡,大家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给这位新来乍到的同事一点颜色看看,想检验一下他(她)到底怎么样:专业技能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即便业务素质非常好,倘若急于表现自己,工作过于积极,甚至高高在上,也会立即招来一致的白眼和抵制。因此,初来乍到,首要的问题是释放自己的善意、宽容、坦诚和微笑,让新的集体接受自己;然后才是和大家一起齐心合力做事情。

苏秦初出道时,觉得自己是名师(鬼谷子)的弟子,一上来就选定了野心勃勃的秦国,口若悬河,指手画脚,没想到却碰了钉子。

战国时期,游说是一种普遍的风气,百家的知识分子要出人头地,必须得主动出击,毛遂自荐。譬如孟子,也是一天到晚见这个诸侯,见那个诸侯,“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诸侯们虽然尊重他的学问,可是却不用他。同样,苏秦第一次游说,也是完全失败了,没有人听他的,什么原因呢?

当时的秦国,是秦始皇的祖辈秦惠王当政。惠王虽然也想统一六国,却不想按苏秦的那一套办。当时,秦惠王刚杀了商鞅,心理上对于那些游说之士正感到厌恶,所以没有接纳苏秦的建议;对他献上的书也置之不理。而且,以当时秦国的国力,恐怕还不足以实现苏秦的策略。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苏秦急于求成,苏秦直奔秦惠王游说,忽视了秦国大臣的干预力量,也必然遭到他们的排斥。倘若能够先做好惠王身边大臣们的工作,获得他们的支持,也不至于将全部希望寄托到一国之君身上。苏秦刚出道,锋芒太露,受到挫折可想而知。

从秦国回家,苏秦连路费都没有,穿一双破鞋,拿只破箱子,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回到家里,嫂嫂不给他饭吃,家里的人都看不起他,那种难受的感觉,简直到了极点。可是苏泰并不气馁,重新发愤读书,“引锥刺股,血流遍足”,以图东山再起。

二次出道后,苏秦改变了策略,转而辅助弱国对抗强秦。终于成了携六国相印以令天下的显赫人物。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苏秦、张仪东奔西走,兜售一家之学。他们最终明白,要想为诸国接受,就得投其所好,放弃儒墨仁爱、非攻的大原则,才能和所服务国家的君主和大臣们打成一片。孔子不肯放弃原则,所以终不为所用。

据2009年的一期调查显示,六成职场人士在三、四月份的招聘旺季动了跳槽的心思。虽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职场人都更加谨慎和低调,并且有18.6%的职场人已经在这场金融风波里失去了工作,但是在职的人依然存有动一动的打算。但是在跳槽之后,要注意如何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下获得认同,开创一番新的事业。

相生不克:刘邓13年好搭档

前面谈到人才的量才适用原则,就是说人才的配置要结合其特长,分配工作要能发挥个人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团队中的人员配置问题。有句很俗的话,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体现了这种和谐搭配的原则。把两个浑身是刺的家伙放在一起工作,想和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有一种“守护色”理论很有趣:每个人有一种守护色,不同守护色的人性情不同,彼此搭配效果也不同。例如:深绿色担负着历史的重任和创造历史的使命,如果和同一立场的深绿色的人在一起会很安心。在注重礼仪、孜孜不倦地做事方面,两人也趣味相投。所以,这个组合如果是朋友和同事关系,就会非常志同道合。两人能够互为对方尽义务、坚守约定,关系会稳步前进。由于两人都可以信赖,所以能够放心地同去任何地方,委托重要的事情。

无须评论这种“理论”正确与否,它提出的人员搭配思想是可借鉴的。如果可以选择,在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根据彼此的性情习惯,选择一个默契的搭档,无疑对双方还是对工作都有好处。不过,实际工作中,形成这种默契的关系更多的是靠彼此的接受和磨合,而不是神秘的“守护色”理论。

小顾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刚开始的时候,她非常嫉妒公司的一位后来的“后起之秀”,甚至心里有过非常阴暗的想法。这是一件让她心烦的事情,其中有那么多的愤怒、怨恨,她觉得自己悲惨极了,看到大家跟她都相处得那么好,小顾开始莫名其妙地恨起公司里的所有同事来,她开始用一种尖酸刻薄的态度对待同事,总是无事生非,结果大家都开始讨厌她。她也差点在公司里面待不下去。她觉得自己很压抑,快要疯掉了。

但是,她终于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认真分析前面发生过的几件事情,客观公正地当了一回人际关系的裁判。她最终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嫉妒心在作怪,怨不得同事,需要改变的是她自己。

于是,她开始试着去称赞那位同事,试着用真诚的称赞去对待每一个人,到最后她真的是发自内心地觉得那位同事确实优秀了。反过来,她自己也不断得到同事们的称赞。她们相处得越来越好,彼此接受,并且成了一对职场上的好搭档,在共同的合作中享受着工作的愉悦。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单位里靠同事。遇到难以独立应付的困难,我们需要企业、老板、同事、下属的热心支持和帮助,而他们也必然乐于奉献一份力量。所以,为了获得那“冬天的一把火”,尝试与同事和下属融洽地合作吧,做他们的好搭档,学会适应他们,配合他们,掌握彼此的节拍,站出和谐的队列,迈出一致的步伐,使出同向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也产生了一组组绝佳的战斗组合,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朱毛组合、刘邓组合等。

刘伯承与邓小平,有着13年共同指挥军队的战斗生涯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友情谊。刘伯承生于1892年,长邓小平12岁,两人都属龙——两条令中国人骄傲的威猛巨龙。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月,邓小平调任第一二九师政委,从此,刘邓就开始了长达13年的亲密合作。他俩这种合作,使一二九师像一把利剑,直插在敌人的心脏——太行山区。

在太行山的日子里,刘邓紧密配合,通力合作,使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越战越勇,越战越强。据刘邓老部下们回忆:刘师长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对党忠心耿耿,对工作极端负责,热爱人民,关心同志。他年高德劭(shào),平易近人,使你在他面前,能感到一种慈父般的温暖;邓政委在领导作风上的特点是决心果断、干脆,对干部要求严格,并敢于批评,给人的印象像个严师。慈父与严师,文武双全,双剑合璧。

在刘邓合作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13年中,留下了一段“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在他们共同组织的历次重大战役行动中,许多重大的作战方案是他俩一起商定的;各种命令都是以刘邓联署方式签发的;许多次重要战役是由他俩共同指挥的。刘邓大军的声名远播四方,令抗日军民鼓舞,令敌人闻风丧胆。

虽然有“相生相克”之说,但良好的同事关系从来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合作中彼此适应、彼此配合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矛盾冲突,但彼此的宽容谅解可以使这种冲突成为互相理解的桥梁,使彼此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的配合更加默契。

是友非敌:浪里白条激斗黑旋风

在动物世界,伪装是一门生存的技术。在海底世界,在茂密丛林,动物借助各自巧妙的伪装隐藏自己,使自己不被天敌发现;同时埋伏自己,以便能够对猎物发起突然袭击。

在社会上,也有人形容那种善于伪装的人叫“假面人”。在他们冷酷或微笑的外表下面是不轻易示人的脆弱心灵。因此,当与一个人接触时,不能完全从表象认识这个人,必须“听其言,观其行”,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传奇小说中“不打不相识”的情节,现实中也屡屡发生。

蒋负责一个单位的后勤管理。他认为,处理同事关系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有的人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容易得人缘,在什么场合都是谈话的主角。而芸芸众生,人心各异,对付不同性格的人,光有亲和力远远不够,还得讲究点策略,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蒋自己就经历了这么一件“不打不相识”的故事。在蒋的单位,有一位性情古怪、喜欢指手画脚的同事,常常对蒋工作中的缺陷挖苦刁难。一般情况下,蒋都隐忍不发,或不以为意。然而有一回,当着众多人的面,这位同事又开始说三道四,丝毫不留情面。大概是隐忍已久不得不发的缘故,蒋一改平常文质彬彬的面孔,一下子变得义正言辞、声色俱厉,滔滔不绝、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事情的事实真相,让这位爱挑剔的同事尴尬万分。

蒋原以为,经过此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此完了。然而令蒋意想不到的是,事后这位同事反而过来向蒋赔了许多不是,他们后来还成了好朋友。别的同事自那次见了蒋一番精彩的“表演”,也纷纷对他表现出一种“敬佩”之情。

看来真是:“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很多人在交往中遵循“礼让三分”的原则,因此表面看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是内心如火,毫无畏惧的。这种假象误导了对方,产生许多不应有的矛盾。一旦真相大白,都会有“他原来是这样的人啊”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是俗称的“不打不相识”,通过一场“打斗”彼此显出了真面目,这时才发现原来双方是可以成为朋友的。

宋江、戴宗、李逵在江边的酒馆喝酒。饮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好,叫酒保做几碗新鲜鱼烧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大喝:“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让鱼全跑了。李逵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动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对手,被按在水里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大喊:“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生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有个特点:就是看重兄弟情义。一百零八将中交过手的有很多,但终究都成了聚义厅中的“同事”。美国有一种《水浒》的译著,如果将书名再译回中文,翻译不出《水浒》的意思,而是叫“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其对梁山人物的理解颇令人寻味。

在一个公司里面,大家也是来自五湖四海;在跨国公司里,可以说是“五洲四洋”。大家可能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但只要在一个单位,就算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彼此之间可以算是兄弟了。兄弟之间偶然失和不必太介意,“四海之内”都可以是兄弟,何况一个小小的公司呢?可以来一场争斗,彼此见识见识身手,末了大家还是好同事、好朋友。

爱如盆火:像雷锋那样思考

僵局需要打破,寒冷的冬天需要一盆火。两只刺猬难耐寒冬的冰雪,又不能相互接近。一只刺猬说:让我化作一盆火吧。于是另一只刺猬就有了一个暖意的冬天。

同在一片屋檐下,好不容易修来一段同事的缘分,怎么能让人情冷漠?谁能够化作一团炉火使大家感受那温暖的感觉?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谁来做这个牺牲者呢?终于有个有觉悟的人,收起一身护卫的硬刺,将其燃成了一盆热烈的炭火。热烈的火光下,周围的人温暖了。

世间有就有这一类人。他们(她们)是为爱而存在的。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带一根硬刺,只有一片爱心。

在一个博客日志里,看到一则文章如是说:

如果有人问你,在你没退休以前,一天到晚,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我想你一定会回答:和同事。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有一天上班我恰巧赶上一对同事在吵架,有人劝说道:你们吵啥呀?你们想想,一天到晚,不就是你们俩厮守的时间最长吗?你们的老公不就是晚上陪你那么一会儿吗?同事一场不好好处,岂不是辜负了大好时光!工作时没个伴说说悄悄话,生活还有意思吗?劝架人的一番话居然把两个吵架人逗笑了,于是握手言欢。言者有心,听者也有意。想想自己多年的工作历程,尤其感到同事的可贵。

我是远离家乡独自一人来到这座城市的,生活与事业,很多时候都需要同事的帮助。你看,是我的同事帮我操持婚事,建起一个家庭。是我的同事在我患病的时候,帮我联系医生并顶着烈日送我到医院。你想想,在这个没有一个亲人的城市里,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却给了我连我的亲人都不能给我的善意关怀。

我没有理由不爱我的同事,我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好好相处。我只是惭愧自己身单力薄,不能好好报答一切关心我帮助我的同事们。我无法理解那些为了鸡毛蒜皮般的小事和同事怄气、闹矛盾的人们,更无法理解那些整天琢磨着利用一些事情,整自己的同事,或者不顾大家只为自己捞好处的人。

“俗语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想说,生命的三分之一和同事在一起,这也许是千年万年才修得的一种缘分吧。所以,不管别人怎样,我将珍惜这个缘分,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同事,愿意和他们对酒而歌,愿意和他们开拓一份新的事业,愿意和他们分享人生的甘苦。”

这是一个接受过爱心,而把爱心继续传递的人。一个把同事的感情看做千年修来的缘分,找不到理由不爱同事的人,他的心胸必然是宽广的。可以相信,任何一个身上带刺的人,都会在他温暖的爱心感化下获得人性的温暖,度过一个没有寒冷的冬天。像雷锋那样,用无私的爱心把温暖播撒到足迹到达的地方。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农民家里,1962年8月因公殉职,牺牲时年仅22岁。

雷锋是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做过一些平凡的好事,说过一些朴素的话语。但是,他那平凡朴素的思想和行动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诠释。

雷锋不是诗人,却写出了诗一般的语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他一生助人为乐,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真正做到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照片上的形象如今看来是那么“古典”(那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但是他的精神将与时俱进,永远年轻。如果雷锋来到现在——走进汶川,他就是“救护大使”;走进社区,他就是“爱心大使”;走进新的一年,他就是这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走进公司企业,他就是我们最贴心的同事。这就是雷锋,温暖如春风,热情如炭火的一个时代青年。

雷锋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这就是雷锋,无限的爱,无限的宽容。可以料想到,在他身边,石头都会是温暖的。

按照一些现代人的理解,雷锋属于他那个时代,放到今天太落后了,这是对于雷锋精神的典型非议。仅从个人形象和时代局限来理解他,那是自身思想狭隘的表现,不是对待雷锋精神应持的态度。真正的雷锋思想已经脱离他生活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得了更加丰富、新鲜而持久的生命力。否认雷锋思想就等于否认个人的道德修养,自甘沉沦于时代谬论的污泥中。

现代人提倡“爱”与“宽容”,寻找“生命中的感动”,这与雷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职场中,对待身边的同事,倘若能有这份爱心和宽容,那么,身边的同事也必将体会到那种“生命中的感动”,即便他是一只冬天的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