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8939200000023

第23章 新世纪的北京古建筑保护(5)

朝阜大街,最早形成于元代,总长7450米,由朝阳门内大街、东四西大街、五四大街、景山前街、文津街、西安门大街和阜成门内大街组成,是连接朝阳门、阜成门的东西向大街。两侧沿线有世界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故宫为世界文化遗产,白塔寺、广济寺、历代帝王庙、北海及团城、大高玄殿、景山、北大红楼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街道两侧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各异,代表着各时期的文化,彰显了传统古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极具北京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走廊。

整治朝阜路沿线的景观,重点围绕白塔寺、历代帝王庙、西什库教堂、北大红楼等重要节点,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朝阜大街北侧的胡同四合院风貌,逐步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使之成为品味老北京独特韵味的重要街区,再现朝阜大街美丽景观。整治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集中力量修复和修缮朝阜路沿线的各级重点文物单位,并对社会开放;重点工程项目有修缮和恢复妙应寺白塔、历代帝王庙;腾退并修复大高玄殿、宣仁庙、孚王府以及朝阳门外着名的东岳庙东、西路及中路北部等建筑群,并对社会开放。通过整治、复建、开放等措施,如今朝阜路已经成为闻名于世的文物建筑最多、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历史长街。

2.恢复“五区”风貌

“五区”指什刹海风貌区、国子监古建筑群游览区、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明清皇城景区、古城垣景区。这些景区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在海内外知名度高,保护工作基础条件好,开展特色文化、商业、旅游等潜力巨大。

(1)什刹海风貌区。什刹海位于西城区德胜门内东西两侧,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处水域组成,是元、明、清三代都城城市规划的核心区域,也是当今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什刹海在辽金时称白莲潭。元代名海子,着名的元大都就曾依托这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而作为南北大运河漕运的终点,这一带成为繁华的商业区,为以后北京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什刹海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上自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阶层文化氛围,被誉为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俗休闲、感受历史、享受时尚的胜地。历史上这里是王府、寺观、庵庙等建筑群的集中地,有得道高僧在此修寺建庙,例如什刹海寺、广化寺、净业寺、广福观、火神庙等主要寺庙,故又称“十刹海”。沿湖周围建有许多的清代王府和花园,主要的王府有恭王府、醇王府、庆王府、钟王府、涛贝勒府等。民国时期名人富贾也纷纷迁居湖畔,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郭沫若等诸多知名人士也都曾住在什刹海水畔。另外,银锭桥、德胜桥、万宁桥、汇通祠、会贤堂等知名建筑也汇聚于此。

除此之外,什刹海景区还存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具有北京传统建筑街区和宅院的典型特征,组成了老北京的风俗文化,体现了老北京的历史。

2002年,北京市出台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将什刹海及其周边地区共146.7万平方米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历史街区之一。2003年“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修复了火德真君庙、银锭桥等文物建筑;醇亲王府、恭王府、涛贝勒府等历代达官贵人府邸和贤良祠的腾退、修复工程,都按照原有的计划逐步落实和实施;火德真君庙和恭王府腾退修缮后对社会开放,成为京城旅游的最大亮点之一。另外,什刹海核心地区市政基础设施、环湖景观、重要地区线路、节点的保护与整治,烟袋斜街改造整治都是什刹海的保护计划重点工程。2007年之后,有部门有计划地修复广福观等寺庙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烟袋斜街的文化内涵。通过全面整治,重现了当年“荷花极盛,沿堤植柳,自夏及秋,堤通设茶肆、间陈百戏”的景色。同时,开展对什刹海水域及水工建筑物进行整体保护工作,恢复什刹海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和水陆交通枢纽的历史记忆。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中,什刹海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2009年,什刹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级景区。

(2)国子监古建筑群游览区。北京国子监位于京城北部的安定门内,在这个区域内有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还有着名的至圣先师庙孔庙的祭祀建筑群,是旧城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至今已有700年历史。它是元明清三朝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保持完整的古代官办大学的校址,是北京市唯一以街命名的文保单位。

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场所,袁世凯在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之后也曾前往北京孔庙祭孔。

新中国成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孔庙、国子监被分别为首都图书馆和首都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使用,既制约了现代文化场所的发展,又影响了文物建筑的保护展示和历史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为保护孔庙、国子监的文物建筑,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文物,199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国子监街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04年,市政府投入十多亿元资金将原使用单位迁出、腾退。2006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孔庙、国子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政府投资1.2亿元对原建筑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历史原貌。至此,孔庙、国子监合并在一起,恢复了清末左庙右学的规制,恢复了历史原貌,并成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地。2007-2008年,东城区又投资3900余万元,在专家指导下,对国子监街进行全面修缮。发掘国子监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保护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2008年6月,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挂牌正式对外开放。

国子监街保护区整治工程除修缮文物建筑外,还对国子监街和附近相关建筑进行整顿,拆除违章建筑,特别是与国子监、孔庙相邻的违章建筑,粉刷街巷两侧的房屋建筑,恢复原街巷的风貌格局。整顿后的国子监街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成为中外游人游览观光、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景观。

(3)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琉璃厂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今北京西城区一条着名文化街,西至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辽代称“海王村”,元明时期曾设开设官窑,烧制琉璃瓦,因有“琉璃厂”之称;清代初期古董商开始在此经营,自康熙年间开始形成庙市,经营古玩字画、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很多,逐渐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每逢科举会试,外地来京应试的文人举人多来这里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于是琉璃厂俨然成为京都的文化中心。民国时期,琉璃厂文化街被世人誉为“九市精华萃一衢”。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更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街区。驰名中外的荣宝斋、中国书店、文物商店以及文奎堂、邃雅斋、宝古斋、庆云堂等先后在此设立。

改革开放以来,在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琉璃厂文化街经历多次翻建和修缮,逐渐恢复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街区建筑风格,这条着名的文化老街又焕发出青春。2002年,被列为旧城重点保护的25片历史街区之一。自2003年“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加强了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都风貌的保护,全面整修重建琉璃厂文化街,充分展示老街区、老字号的深刻文化内涵,合理利用历史赋予的文化遗迹,注重保护与合理使用的管理,这些措施为琉璃厂文化街区向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厂甸民俗文化庙会重张,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以开放式的“赶大集”为特色,成为京城南区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火爆的庙会之一,再现了京城历史上宣南文化的图书文玩市场和“博戏聚焉”的传统文化特色。

同时,作为对宣南文化、会馆文化的保护与展现,福建汀州会馆、阳平会馆、中山会馆及湖南会馆也被列入“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自2003年起,陆续进行了修缮。

(4)明清皇城景区。皇城,是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皇城,是位于都城与皇帝、皇族所居的宫城之间的区域,因其四周由城墙环绕,并设置城门。皇城内通常布置宗庙、官衙、内廷服务机构、仓库和防卫等建筑以及园林苑囿。

北京明清皇城是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中唯一完整地保存至今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以满足皇家工作、生活、娱乐之需为主要功能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其建筑特点是以紫禁城为核心,以明晰的中轴线为纽带,城内有序分布着皇家苑囿、御用坛庙、衙署库坊等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居所,和以平房四合院民居为衬托的不同形制、不同规模的建筑群。皇城体现了历史上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因此在规划理念、规划手段、建筑布局、建造技术、色彩运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充分体现出为封建帝王服务的鲜明规划理念和完整的功能布局,是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的精华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浓厚的皇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皇城保护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尤其是皇城范围内的所有文物单位和旧宅院的整治工作,其难度更加如此。据资料统计,皇城内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3个,总占地面积约69公顷,占皇城面积的54%。

多年来,社会上利用文物建筑的现象十分普遍,其利用状况可分为三类:利用基本合理、利用勉强合理、利用不合理。其中,利用基本合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7个,利用勉强合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8个,利用不合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8个。因此,对皇城景观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是北京城文物保护必须进行的重要举措。

自2003年“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皇城规划范围约.8平方公里,核心内容是保护皇城就是延续城市的历史,明确了要将皇城的整体保护与分类保护相结合,以辩证、历史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皇城的发展和变化,对重点文物建筑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保证皇城整体风貌与空间格局。针对皇城保护区内的现状,充分利用城市整治的重要时机,全面展开皇城范围内的整顿工作,加强皇城保护规划的实施,强化皇城及其周边环境,对皇城景观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在重要节点通过绿化、铺地等手段提示历史遗迹,实施对皇城内原有的文物建筑进行合理利用的措施,其中对占用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又不具备保护和合理利用条件的单位和居民,采取各种优惠的措施予以外迁、腾退,逐步拆除影响景观的建筑及城中村,加快对皇城内文物保护单位利用不合理情况的调整和改善文物保护单位的自身和周边的大环境,达到保护文物建筑的最终目的。例如改善大高玄殿、宣仁庙、京师大学堂、智珠寺、万寿兴隆寺等文物的环境。并通过进一步宣传皇城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对皇城整体保护的意识。

(5)古城垣景区。元大都城土城、明北京城城墙是古代北京城墙的重要建筑遗存,是见证城垣变迁的重要实物,对于北京城历史的探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3亿工程”对土城抢险及遗址清理工作的完成,为之后实施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恢复古城垣景区的历史风貌工作做了良好铺垫。2003年4月,元大都城垣遗址修缮工程开工,8月竣工,并作为遗址公园向社会全面开放。这是本市第一个建成的“人文奥运”景观,公园竣工后作为遗址公园向社会全面开放。

公园呈狭长带状,是北京城区内最大的带状公园。公园的建设十分注重保护现状城墙,按照文物保护的修缮原则,采取绿化保护、回填土的先进养护技术措施,对城垣遗址现状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和修缮。改造后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集历史遗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休闲游览于一体,绿色景区、园林小品、历史人文、高科技环保的风格,与附近的奥运公园整体融为一体,奥运工程特色十分突出。特别是深邃悠久的元代文化艺术,再现了当年元大都无限的威严和世界上最大国度的繁荣。

明清北京城城垣是在元大都土城垣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有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四重城垣,现大部分城墙已拆除,只有崇文门以东到东南角楼范围内,仅存约500米明代修筑的城垣,西便门也保存了数十米的城垣残迹。

为切实保护好这段历史遗存,保持明古城墙残迹的历史原貌,从2002年4月开始,市政府投资腾退和修复东便门城墙遗址,所有45个占用城垣遗址的单位全部迁出遗址区域,共清出北侧城墙600余米。修复后的城墙辟为遗址公园向游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