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034

第34章 激情峰巅幻觉来(4)

晚上,张书记找到他:“捷舟啊,你讲的是对的,现在的浮夸风我也有看法,多数人都有看法,只是没人敢说,这种风气不是个好现象啊!眼下,谁都觉得有问题,谁都不说,而且叫好的调门一个比一个高,都觉得不对,但都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往高里拔。看来,只有等到矛盾发展到极端时,才会下决心纠正。你被关了几天,厂内议论纷纷,说闲话的人不少,我们的‘反右’指标没完成,弄不好又得把你抓进去。近日,造纸厂要从我们这里调几个人,那边没人认识你,趁这个机会,你调过去躲躲风头吧!”

捷舟深情地望着张书记,点了点头,心里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但又觉得不知从哪说起。

第十九节攀书山潜心求真理

根据张书记的安排,捷舟很快调到造纸厂上班。这一天,他走进原料库,顿时被惊呆了!偌大的库房里,堆积着小山般从社会上收购的废旧书报、刊物、地方志、文学作品和党政机关用过的各类调查报告、文件资料、工作报表、会议记录等等,真可谓应有尽有。捷舟酷爱读书,小时候上私塾,念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七字鉴》、《论语》,是老师从村里各家借来的,后来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等,都是从同学那里借的,归还有时限,对那些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他只有靠死记硬背来记住。

有位同学家里珍藏一套线装本《聊斋志异》,从不示人。捷舟听说后,软缠硬磨,同学答应每天给看一本。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偷偷放在桌子底下看。被老师发现,问他:“这都是文言文,你能看懂吗?”

他说:“能!”

老师翻开首页考问,捷舟把书文背诵了一篇,逐句讲述了内容含义。

老师又问:“我刚才讲的课你听了吗?”

捷舟回答:“听了。”并把老师讲的也复述了一遍。

老师可怜他看到这部书不容易,允许他看完。

解放初期,山村的小学教员,多数是私塾教师转过来的,不懂现代作文,教授写作基本是仿照刘禹锡《陋室铭》、贾谊《过秦论》等古文。

一天放学回家途中,捷舟在麦地里拣到半张旧报纸,上面刊有一篇模范作文摘编,认真阅读后,他悟出了什么叫现代作文。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报纸,也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白话文作文。现在到了纸厂,有这么多书刊、报纸、材料堆在眼前,捷舟比找到一座宝山还兴奋。他哪里知道,当年国民党大军曾和解放军三野在这里来回拉锯作战,大批书刊弃在此地,大大丰富了这座宝山的内容。从此,捷舟不时从中拣出想读的书刊材料,放到一个小铁推车里带回宿舍,读后放回仓库,再重拣一车,有人开玩笑地称他“百车子”,夸张地说他能读一百车子书。

这些书,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他对社会的了解,消除了不少迷茫,也更印证了他的想法。“反右”、“大跃进”以来,他总觉得上级的有些做法不从实际出发。

“是不是因为上级觉得‘实’是小事,不值得那样重视?”他曾这样想过。通过阅读大量的马列文献,使他懂得共产党人对“求实”是很重视的,并且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下来。这些认识,最早来自一本残缺不全的书刊。当时,他翻到其中一篇名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文章,深深为文中的内容所吸引,他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文字。于是,他不断地挑拣,先后找到了《大众哲学》和《共产党宣言》单行本,还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政治书籍。尤其令他入迷的是,在旧书堆中陆续找到毛主席的一些着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改造我们的学习》等经典文献,更使他感受到了真理的光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读到这些内容时,他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良姑师傅曾给自己讲过这段话啊,怎么没早发现这方面的书呢!”他把这段话抄到本子上,决心用这个灵魂去追山魂,兴奋之情难以抑制。

那正是“大跃进”如火如荼的时候,工友们看捷舟天天捧读大部头理论书,好奇地问:“书中有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吗?”

“有!”捷舟回答。他拿起一本本的书向工友们介绍:共产党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右”的特别是“左”的错误,盲目攻打大城市,主张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打AB团、“肃反”扩大化,党的高级干部死在“左”倾路线下的人,比战场上还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的王明“左”倾路线,使革命根据地丢失了90%,红军损失了90%,白区损失更多,正因为这些惨痛教训,共产党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说到这些,捷舟特别振奋,他拿出笔记本说:“‘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你们看,这话讲得多深刻啊!”

工友们听他讲得有道理,和他聊起了党的历史,聊起了红军、八路军的战斗故事。有的工友问他:“红军初创时期,国民党统治者的军队几百万,红军只有几千人,最多时也就万余人,被团团包围在井冈山的狭窄区域,可国民党就是‘剿灭’不掉,这是为什么?”

捷舟回答:“因为毛主席、共产党人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客观形势有着实事求是的正确分析,透彻地弄清了: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反革命势力都是强大的,本性是一致的,但他们在中国的斗争目标却不一致。因为,帝国主义都想从中国割一块肉,他们的在华利益不一致,导致他们支持的军阀不一致。因此,当他们的矛盾扩大时,根据地可以出击发展,当他们的矛盾缓和时,根据地就进行巩固。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局势,并把它灵活运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程度,除了共产党,还没有第二个党能做到。”

“现在这种折腾法,何时能了啊?”几位老工人困惑地问。

“我想,不会持续太久。当然了,这要靠领导了解实际,也要靠下边敢讲真话,反映实际……”捷舟思索着说。

“噢!说的也是,现在炼钢任务重,不少人在打造纸设备的主意,想拿去炼了钢,难道以后不造纸了?这纸可是学习、办公的必需品。”工人们忧虑着。

“纸厂还是我们工人的衣食父母,国家的钱是哪来的?还不是工农业产品中出来的。把造纸设备的铁件拿去炼了钢,将来学习、办公没纸用了,我们还拿什么发工资,各家老小怎么过啊?”捷舟的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工人们站起身来商量:“我们得想办法,把设备保护好。”很快,一件件容易被拿去炼钢的铁件,被悄悄保护了起来。

捷舟想到了机械厂,连夜赶回去,找到易师傅,提醒保护模具的事。

易师傅找来几个老工人商量:“现在好多人在打那些模具的主意,用一堆破纸箱盖着,不是个办法,得藏好了。”大家思谋了好一会儿,最后商定放进了几座古墓里。

消息被张书记知道了,他私下找人给纸厂的章书记捎了个话:“请你把捷舟看好了,让他最近哪里也别去。”

在纸厂章书记的安排下,捷舟被盯得紧紧的。去哪里都得请假,而且从来没被批准过。捷舟索性上班工作,下班看书。有时,干脆蹲在仓库的纸堆里,一本一本地看。

工人们闲暇时,就让捷舟讲书中的内容,他把一个个情节讲得绘声绘色,尤其红军那些以弱胜强的战斗故事,更被他讲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女工冯露、吴慧月说:“打仗靠力量,如果你信书上的话,认为弱的能打败强的,把河对面那群孩子治一治,我们才信服。”

原来,造纸厂南面有条河,两岸村庄的小孩经常在这里打架。河南岸的几个村庄大、孩子多,每打必赢。赢了后,越过河来,穷追猛打,经常把石头扔到厂里来,不少工人的头被砸过。

工人们听了她俩的话后,一起撺掇说:“你经常看红军以少胜多的故事,你教教北岸村里的孩子,让他们打赢两次,对岸的孩子怕了,也就不来捣乱了,我们也少挨几块石头。”

捷舟答应试一试。

他经过观察发现,对岸三个村的孩子有二十多个,而北岸村小,只有八九个孩子。捷舟把这几个孩子找到一起,教给了他们几个方法,孩子听了兴高采烈,摩拳擦掌。

当天中午,对面二十多个孩子又在叫阵,八个孩子迎面冲了上去,快接仗了,他们忽然胆怯地扭头向西跑去。对岸的孩子拼命追赶,三个腿快的追在前头,把其他几个远远甩在后面。八个孩子看着机会一到,马上聚拢过来,几个回合,就把三个孩子按在地上,揍得告饶。然后取出纸笔,让他们写下以后不再挑衅的保证,迅速把他们放了。这时,又有四个孩子追了上来,边追边喊前面的三个孩子,招呼他们一起继续追打。那三个孩子装出一副扭伤了腿脚的样子,不来凑堆。八个孩子马上把这四个孩子围起来,又是几个回合的努力,把这四个孩子制服,也以同样的办法让他们写了保证。

落在后面的孩子,又有三个追了上来,八个孩子依法炮制,又把他们制伏。就这样,他们左拐右跑,使对方聚拢的人群跑散,然后一伙伙地收拾,第一次取得了全胜,对方的孩子表示以后和睦相处,不再打了。

工友们好奇地问捷舟:“你用的是什么办法?”

捷舟和孩子们一边表演,一边告诉他们:“用的是红军时期的辩证法,一是内线中的外线——红军初创时期,从总体上看,被国民党军团团包围,是内线作战,但在每次具体战斗中,红军都是穿插到敌后,将孤立的敌军突然包围聚歼,进行外线作战。孩子们从二十多个人的包围圈中跑出来,也是由内线变为外线,让集中的对手变成分散孤立的对手。二是持久中的速决——几千人的红军,要打败几百万人的国民党军,需要持久作战,但每次作战都必须速决,否则国民党的援军会赶到。孩子们打对岸的孩子,用的也是这种办法,围上去就打,很快打服,否则其他孩子就赶上来了。三是战略上的劣势和战役战术上的优势——几千人的红军面对几百万人的国民党军,战略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每次作战,红军总是集中两倍、三倍甚至五倍于敌的兵力,对敌聚而歼之。对岸的孩子总体上三倍于这边的孩子,但由于把他们的队形拖散了,每次具体打的时候,都是用八个人对付他们三四个人,这也是把战略上的劣势变成了战术上的优势。”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一位老工人凑过来说:“捷舟啊,年轻时,我参加过支前,共产党打仗真有两下子;解放后,领导土地改革和工农业建设,都令人佩服,只是这‘反右’和‘大跃进’啊,怎么觉得越来越离谱,还不让说?前几天你讲过,将来是会改的,但这些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以后还会不会出啊?”

捷舟说:“是啊!我也为此看过书,从理论上讲,这是‘左’倾冒进。”

“这‘左’倾冒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老工人问。

“党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这样的失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析原因时,曾经指出,我国是个农业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我们党是在小生产的汪洋大海中发展起来的,小生产者的主要特征是容易幻想,容易产生‘左’倾幼稚病,这些必然会对党的干部产生影响,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捷舟回答。

“什么是小生产幻想呢?”老工人问。

“小生产,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个体经济,资本少、力量弱,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差,靠运气过日子,碰上风调雨顺、社会太平之年,日子就富裕;遇上天灾人祸,会倾家荡产。这风调雨顺,又不是个人主观努力能够办得到的,只能靠撞大运,所以,小生产者最富于幻想。农村百姓流传的许多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现象。比如,一个人家里很穷,只有半亩山地,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一天下地,看到一只兔子被打伤,赶忙为它包扎好,还找一些嫩草喂它。过了几天,兔子伤好了,在一个月光明亮的晚上,带着一群小兔跑进他家,走进柴垛不见了。这人打开柴草一看,原来是几只金兔子;再如,一个年轻小伙子,家里很穷,娶不起媳妇,但勤劳正直,感动了上苍,一天,他买了一幅画,挂到家里,夜晚,画上的女子就走下来给他当了媳妇……”

“嗯,有道理、有道理……”老工人听得津津有味,“现在合作化了,农民兄弟还有这种思想吗?”

“有啊,不仅农民有,工人、党员干部中都有,因为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这种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捷舟回答。

“怪不得我听人说,现在农村的跃进,比城里搞得还邪乎。能找个例证给大家讲讲吗?”老工人恍然大悟。

“啊!农村!”捷舟不由地想到,厂里看得紧,快一年没回过家了,“不行,我无论如何得请假回村里看一看。”

他忐忑不安地来到章书记办公室,章书记招招手,让他坐下,探过身来悄悄地说:“捷舟,我正找你呢!最近,机械厂和我们厂搞竞赛,明天他们要来人,在我们这里住几天,机械厂的张书记捎信来,让你回家躲躲,怕过来的人嘴杂,再把‘反右’的事折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