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宗教音乐(阅读中华国粹)
8934700000020

第20章 道教音乐的现今风貌(3)

四、山东崂山道乐

崂山是我国沿海的名山,两千年前就被一些方士、道人称为“神窟仙宅”。历代不少有名的方士、道人、文人墨客都到过崂山修炼、游览。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崂山道乐的创编、完善与传播做出了贡献。据太清宫历代道士传说,诗仙李白曾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时,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

崂山方圆百里,道教宫观林立。早在西汉时崂山就有了道士和庙观,经文和经韵音乐也随之产生。崂山道乐流传至今,历经1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唐朝时又引入了宫廷音乐的韵曲,而后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今天这种既高雅又庄严神秘的道教音乐,这也是青岛地区最古老、最具有传统意义的音乐形式。

崂山遍布道教宫观和神仙洞窟,崂山之上,云雾缭绕,仙乐飘飘。2006年底,传承千年的崂山道乐在国家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2011崂山非遗节上,闻名道场的“崂山韵”再次响起。“崂山道乐是吟经时专用的一种经歌,有曲有词,盛行时期曾一度成为北方道教音乐的中心。”现今76岁的陈振涛老人是崂山太清宫道教音乐第三代传人,在韩国出生,28年前还是一名大提琴手的他很“意外”地与崂山道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传承人,他最担心的是青黄不接,毕生的梦想就是把崂山道教音乐发扬光大。

1983年,玩惯了西洋乐器的陈振涛组建了崂山道教音乐乐团,这让众人大跌眼镜。据说,当时团内成员只有28个人,还包括一些太清宫的老道长,现在将近30年过去了,很多老道长以及精通崂山道教音乐的前辈都去世了,大半辈子痴迷于道乐的陈振涛继承了崂山道乐的衣钵,并寻求新鲜血液,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近30年来,陈振涛和同事们一共收集整理了崂山道教音乐十个派别的录音带600多盘,相关书籍几十册,堪称崂山道乐最完整的记载。

崂山的道乐分布在一百二十多处宫观之中,依地理状况而分“内山派”和“山外派”。从道乐属性上看,崂山道乐属于全真派,故其道乐以全真正韵为主体。但它又与山东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联系紧密,所以,崂山道乐除与通行全国的“十方韵”有大体上的共性特征外,又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崂山韵”而闻名于道内。

“崂山韵”分为韵腔与曲牌两大类,从风格上看,“崂山韵”整体上仍具有“十方韵”的音乐特色,但以“崂山”命名的“崂山韵”,如《崂山吊挂》《崂山步虚》等经韵,就显露出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多数经韵虽未以“崂山”标名,但在演唱风格、旋法特征及结构特征上,具有很浓郁的山东地方情调。

崂山道乐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使各种的“指”、“谱”、“曲”传承下来。现在,崂山道乐班的道长们在演奏曲目时已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管子、鼓、木鱼等基本乐器了,他们把扬琴、古筝、琵琶、二胡、编钟、阮、箫、笙等多种不同音色的民族乐器也逐渐融进了道乐,使得经曲更加富于感情和韵味,追求着形简意远、清雅磬淡的自然风格,以便于更多的人们理解和接受,在聆听的同时既能修心养性,又能参禅悟道,品味人生。

一板三眼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一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一板三眼是四拍子。另外,还有二拍子一板一眼。

第三节主要地区的道教音乐

一、川西地区道乐

川西地区是道教在四川的主要活动中心之一。两千多年间四川境内仙乐缭绕,道统不断。

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民间出现了许多以道教科仪为业的伙居道士,他们分属于两个民间坛门:广成坛和法言坛。此外,各地还有许多自设的道坛,如霞真道坛、全德道坛等。川西的著名道观属于全真派,民间性质的道坛属于正一派。

川西道教有静坛和行坛之分。静坛,即道观。行坛,即民间坛门。从音乐上看,静坛掌握的音乐多数为声乐曲,器乐曲较少;行坛掌握的多是器乐曲,少数为声乐曲。

川西道教音乐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其中声乐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韵曲,又称“腔赞”或“赞子”,是一种旋律性强,调式调性明确,音乐形式与曲体完整,采用咏唱形式演唱的道曲。韵曲有北韵和南韵之分。北韵是川西静坛运用的韵,它一直在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和灌县青城山三大著名道观沿用。其曲目有60余首,有56首收录于原成都二仙庵刊刻的《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音乐宗教气氛浓郁,曲调典雅肃穆。南韵则在川西所属乡镇流传,所知曲目大部分存于《广成仪制》有关的科书中,少部分与早晚功课经中的曲目相同,共计约40余首,用的是广成韵唱法,如《十伤符》《十供养》《三宝赞》《开宝笈》《玉炉香》等。此类音乐有很明显的民间色彩,世俗气息浓郁,与地方音乐关系密切。二是吟诵曲。这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歌腔风格较弱,调式调性相对独立或不够独立,但又具有一定声调起伏和完整的五声音阶的声乐体裁。其中又可以分为“朝韵”和“诰”两种形式。朝韵又称“请圣板”,是专门用于斋醮科仪中高功独唱的声乐曲,曲调婉转,调式明确,旋律有较强的抒咏性。诰是专门用于课诵仪式中道士们吟唱的声乐曲,其调式调性不够独立,声调起伏较小,基本按照语调高低的自然形态加以发展,略有歌唱性。三是朗诵曲。是一种完全按照语言声调高低,介于吟诵和念白之间的体裁,词曲结合紧密,声调起伏较小,结构缺乏独立性。如《净心神咒》《净口神咒》等。

器乐分为细乐和大乐两类。细乐又称“小乐”,通常指以笛子、铛子或钹为主奏乐器,配以其他发音柔和、音量较小的乐器所合奏的音乐。细乐包括笛子曲牌、法器牌子、铛钹牌子三种形式。笛子曲牌以笛子为主奏乐器,套以铛子、引磬、小木鱼、堂鼓等打击乐器合奏,所以也称笛子套打。道观中用的曲牌只有七八首,它们是《小开门》《柳青娘》《扮妆台》《满江红》《将军令》《朝参》《汉东山》《南景宫》等。而在民间道坛行坛音乐中使用的笛子曲牌多达160余首,除包括上述道观中使用的曲牌外,大都与川剧舞台上的笛子曲牌通用。如《沽美酒》《秋色芙蓉》《普庵咒》等。法器牌子以钹钟、朝鼓为主奏乐器,配以磬、吊铃、大木鱼、铛子、钹子等法器合击,如《起三落四滚五槌》《老四槌》等。铛钹牌子以铛子和钹子为主奏乐器,配以引磬、木鱼、堂鼓等法器合奏。这一牌子多用在韵曲的引子、过门和尾声部分,常用的有《朝山会》《起板》《过板》《收板》等。大乐仅限于行坛使用,以唢呐或大鼓、大锣为主奏乐器,配以其他发音刚强、音量较大的乐器合奏。如《粉蝶儿》《醉花阴》《鱼骨令》《三五七》《长槌》《飞梆子》《溜子》等。

二、澳门地区道乐

清末光绪年间,澳门正一派伙居道士周升真道长跟广东罗浮山冲虚观全真派至玄真人梁叔雅道长道谊深厚,私交甚笃。周升真得到梁叔雅的传授,道教两大派音乐便藉此机缘在澳门渗透交融了。此外,1923年及1933年,广州三元宫和罗浮山冲虚观两次应澳门镜湖医院的邀请,莅澳设坛启建风灾及迁义庄万缘法会,广东的全真派道观的科仪与音乐,也因此流存濠江。由此,澳门正一伙居道士做道场时,把庄重典雅,具有浓厚宫廷韵味和古典全真派音乐融入其中,形成的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兼蓄两派的特点,别树一帜。经过了200多年从没间断的承传,发展成为具本土特色的音乐。

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澳门渔业兴盛,渔民喜庆嫁娶,新船入伙,酬神及葬礼,陆上庙宇恭贺神诞,举行中元法会,或居民红白二事等,都礼请伙居道士做道场。当时伙居道院多达近三十所,伙居道士约有四、五十人。澳门伙居道士为渔民所做的道场,无论是吉祥的或度亡的,在科仪方面都以正一派为主,道场音乐沿用风格清新明快且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正一派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