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道教圣地(阅读中华国粹)
8933700000009

第9章 五脏俱全——圣地构造(2)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齐云山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齐云山,宋、元两朝,基业初奠,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的圣地。

齐云山属正一派,道教又称“福寿山”,为皖南道教名山。齐云山由于避居皖南山,晋朝以前尚无人烟,及至唐朝,才开始有了佛、道教的活动。

齐云山建筑很多,自开山以来,历代均有修建,明末最盛时达一百余处,原有太素宫、三元宫玉虚宫、静乐宫天乙真庆宫、治世仁威宫、宜男宫、无量寿佛宫、应元宫郎灵院、净乐道院、道德院、中和道院、黄庭道院、拱日院东阳道院、东明太微院、榔梅院、华阳道院、西阳道院、添书院、石桥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参阳殿、兴圣殿、斗姆阁、文昌阁福地祠、土地祠、善圣祠、功德堂、碧霄庵、东岳庙等等,此外还有“九里十八亭”。经历代天灾人祸,这些宫观道院及亭阁祠殿大多均已毁废,现仅存东阳道院、伯阳道院和梅轩道院。1980年起在旧址上新建了凌风,海天一望,望仙三亭。逐渐修复了玉虚宫、罗汉洞、真武殿(太紊宫)等。

齐云山道教以正一派为主,尊老子为始祖,以《道德真经》为依据,供奉的是真武大帝。这是两宋时代玄神地位提高和信仰兴盛的一个表现。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有方士余道元,号天谷子,游至齐云山石门岩,斩草结庵以居,得到当地好道居士的赞助,创建佑圣真武祠,塑真武大帝神像供奉——民间传说该神像为百鸟衔泥共塑而成的,于是香火始盛,道士日增,从此奠定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延至明代,由于诸帝王对道教的尊崇敬奉和扶持利用,齐云山的道教活动也日趋兴盛。嘉靖十一年(1532),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嗣汉天师张彦率众往齐云山为皇帝求子,得顺签,后生一子。嘉靖皇帝大喜,遂降旨在原真武祠旧址上敕建太素宫,并亲撰《御碑记》云:“朕于壬辰年(1532),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醮祈嗣,果然灵应,自时设官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此后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先后授命再谒齐云,建醮祈祀,宣扬秘典。于是齐云山更加声名大振,成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场。

以上即是所谓的道教四大名山,除此之外,有必要介绍的还有武夷山和崂山。

(知识小百科:庐山的来历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鄱阳湖边住着一户姓匡的人家。匡氏兄弟七人,老大叫匡俗。这年,江南连月暴雨,洪水到处泛滥成灾。匡俗率领众人日夜筑堤坝,疏渠道,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搏斗,终于降服了洪水。但是,他的六个兄弟都被洪水夺去了生命。匡俗悲痛欲绝,昏倒在堤上。等他醒来的时候,四周没有一个人,只见到处是被洪水冲毁的村庄、田野。他挣扎着爬起来,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去。走呀,走呀,天断黑了,前面是一片汪洋。可是没有船只,匡俗好不焦急!正在这时,天空中飘来一朵五彩祥云,落到匡俗的身旁,变成了一头灰白色的驴子。匡俗赶忙跨上驴背,灰驴昂首长嘶一声,纵身向水面驰去。不多一会,就来到对岸。这里的灾情很重。匡俗帮助农民抢救牲畜财产。他帮了东村帮西村,日夜不停歇,累了,就在驴背上打一会儿瞌睡。就这样,灰驴跟着他跑了六六三十六个昼夜。来到鄱阳湖口,匡俗抬头一望,叫声不好,前面依然是汪洋一片,中间喷吐着数十丈高的水柱。洪水继续猛涨着,四处村落田园尽遭淹没,牛羊在水中挣扎,人们在水中呼救。匡俗见此情景,心如刀绞,万分焦急!他跳下驴背,发现这里有一个海眼,洪水就是从这个海眼中喷涌出来的。他想,只有堵住海眼,才能镇住洪水。可是,怎么堵呢?他急得束手无策,想不出个好法子来。突然,身边的灰驴嘶叫起来。匡俗猛然心生一念:这海眼不是一般人能治住的,非得借助神力,而这从天而降的灰驴必是神物。匡俗对着灰驴深深一揖,道:“仙驴,为救人间百姓,你降到凡间,陪我走了六六三十六天,不辞劳苦。眼前,灾祸未除,望你显显神通,堵住海眼,彻底拯救黎民百姓吧。”这条仙驴原在天上修炼,盼成正果。

这天突然看见人间在发大水,成千上万的百姓遭受水灾,心中十分难过,便悄悄来到人间,助匡俗治水。匡俗治水心切,他见仙驴站着不动,再次躬身求援:“切望大仙,同情百姓”灰驴听罢,便低下头来,四脚一跪,卧倒在地。匡俗一见,不禁大怒,骂道“贪生怕死的畜生,要尔何用?”举起鞭子,猛抽了一下!谁知仙驴尚差一日之功,就等这一鞭之力!只见它四脚跃起,嘶叫一声,腾空飞奔而去。一时间,天昏地暗,大雨倾盆。瞬息,雨停天晴。洪水退了,海眼被堵住了!前面,一座巍峨的大山镇在刚才喷涌洪水的海眼处,山峰直插云霄。一会,整个大山被云雾笼罩,犹如一头熟睡的驴子。匡俗万般感激,边拜边向大山走去。来到山上,他搭了一座茅庐,住在里面,要与仙驴做伴。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下山来过。人们为了纪念匡氏兄弟和仙驴,就把这座大山取名叫做“匡驴”。在匡俗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庙,正殿塑了匡氏七兄弟和仙驴的塑像,门楼上方安放了一块金字匾,上面写着“匡庐”二子。不知过了多少年,秦始皇来到这里登山游览,看见一座大寺庙,里面供奉着匡氏兄弟像,外面门楼写的是“匡庐”二字。他一时兴起,命取来御笔,重新题了一块“匡庐”御匾,并赦封此山叫做匡庐山。后来,到了宋朝,赵匡胤做了皇帝。一次,游匡庐山时,看见了秦始皇题的那块“匡庐”的匾上,有个“匡”字犯了他的名讳,心中不悦。于是,命人把御匾取下来,要重新写一块挂上去。当他拿起笔写字时,想找个别的字把“匡”字代替,可是想了半天,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字来。他干脆不要“匡”字,只写了“庐山”两个字,制成金匾,把秦始皇的御匾换了下来。所以,庐山至今有三种称呼:本地的老百姓叫它“驴山”,文字记载中又有“匡庐”之称,人们习惯的叫法,还是称作“庐山”。)

武夷山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武夷的美感在于山。由于远古时期地壳运动,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蚀、风化剥落的综合作用,使山体发生奇特变化:峰岩上升,沟谷下陷;山色因地热氧化而显红褐,山形因挤压而倾东。它是全国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为典型者。地壳运动使这里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横亘数里,有的如屏垂挂,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

武夷的灵性在于水。武夷山麓中有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流水潺潺,如诉如歌,给武夷山注入了生机,增添了动感,孕育了灵气。其中,最具诱惑的莫过于九曲溪。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南麓,全长60公里,流经景区9.5公里,山环水转,水绕山行,自有风情。游人可自星村码头凭籍一弓形古朴的竹筏,随波逐流,饱赏山水大观,抬头可览奇峰,俯首能赏水色。“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传神的写照。

武夷山中有著名道教宫观——武夷宫。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据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即为现在的武夷宫。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近年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是800—900年的古树。全面恢复武夷宫的计划将逐步进行。这座千古名观必将重现昔日的雄姿。

崂山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1982年,崂山以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终南山

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中国古老的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

(知识小百科:道藏(zàng)是一部汇集收藏所有道教经典及相关书籍的大丛书。它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现在由北京图书馆收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由于道藏的内容太多,对一个人来说,通读一遍都很难做到,因此至今这部书还没有被充分研究。对道藏的研究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的,首先是从科技史学家开始的。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材料都来自于道藏。更有许多研究者从音乐、艺术、化学、气功、文化等角度去研究道藏中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