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道教圣地(阅读中华国粹)
8933700000008

第8章 五脏俱全——圣地构造(1)

道教圣地严格说来是可以分为宫观和名山的,只是名山上一定会有宫观罢了。但仅仅一座宫观不可能称之为“道教圣地”的,而道教名山则一定是道教圣地,因为它能够形成规模,而道观也是一定会有的,所以,接下来介绍道教名山。

名山

这里指的是具有道教性质的名山,即道教名山,首先介绍“道教四大名山”,接下来介绍崂山和武夷山,最后简要介绍一下终南山、王屋山、茅山、阁皂山、崆峒山、巍宝山以及昆嵛山。

五大镇山

中国五大镇山即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天柱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国古代,历代皇帝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活动。因此就把一些表示疆土或行政区划的名山封为“五岳”或“五镇”。如元朝成宗大德二年,敕封今山东省临朐县内的沂山为“东镇”,今陕西省宝鸡县内的吴山为“西镇”,今浙江省绍兴市内的会稽山为“南镇”,今辽宁省北镇市内的医巫闾山为“北镇”。

沂山

为沂蒙山主脉之一,旧名为“东泰山”,又称“东小泰山”。在山东省临朐与沂水县交界处,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之说。

吴山

吴山又称为“吴岳”,在陕西省宝鸡市于陇县交界处。共有17座山峰,其中尤以镇西峰、会仙峰等著称。另有真人洞、餐霞洞、神雷洞、凤凰石、元鹤巢等风光名胜,秀丽多姿。在吴山东侧不远处,有始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596)的东乐庙建筑群,现存者多为明代所重建。

天柱山

天柱山在长江北岸、安徽省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称。隋唐以后,南岳改为衡山,天柱山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镇”。

会稽山

在浙江省绍兴城外。山麓著名的古迹禹陵、禹庙及南镇庙、禹穴寺遗址等向人们诉说着英雄大禹的佳话。相传禹王有死于此、葬于此,后人就立庙、建亭、树碑来纪念他。

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简称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境内,周围约120公里。主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这里最著名的风景区是观音阁一带的望海寺、老爷阁、旷观亭、古佛大石棚、圣水盆、万年松以及北镇庙等。我们知道,道教是崇尚体贴自然、融入自然的,所以,道教圣地之所在都是风景秀丽、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

道教四大名山是指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和齐云山,分别位于湖北、四川、江西和安徽。除此之外还有武夷山、崂山等也比较出名,它们也将在后面提及。首先介绍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

武当山

提起武当山,我们便会想到武当派,武当派就是道教的一个派别,应该是比较爱好武术,讲究锻炼身体。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他西接秦岭山脉,东通江汉平原,长江南绕,汉水北回,层峦叠壑,标奇孕秀。山中宫观宏伟,香火旺盛,为我国现存道教名山之冠。

武当山道教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拥有140华里的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加之武当武术、道教音乐等传统文化瑰宝相映衬,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武当文化,被誉为“自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自然景观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美的特征。

据说,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武当山就有道人结茅修行、习法传道。唐代贞观年间,均州太宗姚简在灵应峰修建了一座道观,名叫五龙祠。这是人们公认的武当山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道观。至唐代灭亡之前,人们在武当山上先后修建了太乙宫、延昌宫、神威武公等。宋、元两朝,由于封建帝王大力提倡道教,武当山的宫观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元代,山上著名的道观有九宫、八观、一百多处庙宇。元末,由于战争的原因,武当山的道教建筑损失严重。至明代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在武当山大修道观,每天动用人力三十万,前后延续十年。遇真宫、净乐宫、五龙宫、太和宫、南岩宫、玉虚宫、紫霞宫、元和观、复真观等著名道观,均在此时得到了修复。嘉靖年间,武当山的道观建筑再次得以扩建,并形成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庙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和三十九桥的庞大建筑群落。随着历史的推移,武当山的道教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直到今天,山上保存较好的道教宫观有六宫、二观、一殿。

除道教建筑外,武当山还拥有难以计数的历代造像,他们有的是用金银铜铁建造,有的是用珠玉木石建造,更有锡、泥、石头造的像,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之丰富,想象力之丰富。据统计,全山拥有注册文物7000多件,具有极高的科研和艺术观赏价值。

武当道教音乐也久负盛名,是武当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唐太宗始建“五龙祠”以后,武当山一直是帝王将相、芸芸众生祈福禳灾的重要道场,别具神韵的道教音乐,容宫廷、民间、宗教音乐于一体,具有庄严肃穆、神秘飘逸的独特风格。

(知识小百科: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山西)。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山西)、九华山(安徽)、峨眉山(四川)、普陀山(浙江))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知识小百科: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最早本名张正权,后改名张爰、张猿,小名季,号季爰,别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著名画家,祖籍广东省番禺县,生于清朝四川省内江,逝世于中华民国台北市。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畬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

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友贞,当时知名的女画家。兄弟十人,张大千排名第八;姊姊张琼枝,亦善画;二兄张泽,号善孖,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1925年,与其兄张泽居于上海法租界西门路169号时,曾收藏了一幅明人张大风的《诸葛武侯像》,两人以“大风堂”为画室之名,收了许多弟子。这些弟子,后来被称为大风堂画派。)

青城山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龙虎山景区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以及重大影响。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

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龙虎山方圆20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知识小百科:张恩溥,字鹤琴,号瑞龄,谱名道生(又名岩生),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天师道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字晓初)之长子。幼读诗书五经,诵习道教经典,并习道教之斋蘸、符箓,1924年嗣掌天师道之玉印、剑法,道教界按传统习俗称之为第六十三代天师,后逃亡于台湾,于台湾病逝。)

齐云山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