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诙谐的表演动作
表演者按不同的节奏或频率拉扯绳索,从而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和神态。如出洞,钻穴、登山等动作。刻画逼真。“雌雄狮”则相互追逐、逗引、亲昵,显得诙谐、轻巧;“母子狮”则表演出狮子善于嬉戏的性格,如坐、立、蹲、卧等神情。狮子抢球、啃球、踢球等动作,更是层次分明,千姿百态,别有一番情趣。最为突出的是表演雌雄狮,在大锣大鼓的配合下,反扑、跳跃、滚翻、回旋表现的勇猛刚毅,令人叹为观止。所有的动作都在表演者非常默契的配合下完成的,它要求各个表演者必须用力得当,脚步协调,动作稳健连贯,一气呵成。
3、多样的演出形式
霍童线的演出通常分为:单狮表演,双狮表演,三狮表演以及五狮表演。这些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表演内容也各不相同。表演时可以同台竞技,也可以显示各自风采。霍童线狮世代相传,人才辈出,演出阵容庞大,有导演、设计、烟火、音响还有几十名经过严格训练的演员,个个腰功坚实,臂力过人霍童镇位于德市南北部,民风淳朴,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乡民们就会在大锣大鼓的引导下,前呼后拥,穿接绕巷,观看线狮表演。
第十九节拉线狮
“拉线狮”流传于福州市连江县潘渡仁山,因狮身动作的表演变化是由狮后的线拉着操纵而得名。
1、“拉线狮”制作的改革
“拉线狮”始于清雍正年间,流传于二十一世纪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原有的狮形面积小重量轻,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初,仁山人赵唐德、赵知德经过仿制,狮和狮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放大,狮架为木架方形结构,架长七尺半,宽三尺六寸,狮体以约三尺,宽约一尺二寸,重约十六斤。狮身用细绳悬挂于架内,尾部拉长二长线于架外,线拉狮动,配以鼓乐,时而悬于架内,时而扑向架内,抢夺火球,效果逼真。2、狮队组成狮队由四人狮架,二人拉线,二人执圆球,一人执松香火把,一人嘴喷煤油等引燃物,一人持持出境牌,锣鼓队十人,共计二十一人组成。
3、演出程式
出境时,所有人均着统一服饰,头扎布巾。执牌人先行。执球、火者随之、抬架人肩扛狮架,拉线人尾之,锣鼓队跟之,至人多的地方表演。表演时,执牌人手与扛架者立于原地,随后锣鼓齐奏,执球、火者时刻在架内表演各种动作。待拉线人身子前倾,架内狮身做欲扑架外之时,喷火者即将嘴内燃油喷到、向火把,形成火球,狮即扑向火球。表演时整队人马需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准确把握,约二三十分钟可完成这一段过程,后有移至另一区域重演。
4、表演习俗
其活动有一定的习俗和节令,“拉线狮”处境,须鸣放爆竹,锣鼓开道,处境牌先行,冠以“仁山境东岳庙泰山府”之称。活动时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及老百姓祭神诞节日,通常在晚上表演,当地百姓男女老幼执灯观看。通过处境表演,祈求全村五谷丰登,何家平安。而今,“拉线狮”除了传统节庆,每逢大节日亦都有表演,场面极为热闹。
第二十节温泉纸狮
温泉位于福建市永泰县城关南镇,属城风镇管辖。“纸狮”的表演一般多在元宵节期间进行,且需要有一个表演专用的舞台,即“纸狮亭”,其外观如微缩的亭台楼阁状,可以进行各种节目表演。
1、接狮驱灾
当地舞纸狮的目的,为了消灾驱邪,祈求吉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舞狮队就开始筹备、排练,正月初九起开始受邀请演出,当地群众在元宵节前就做好接狮入户的准备,都要把狮接到家中舞动一番,特别是新盖的楼房或家中发生不顺心,不吉利的事情,都必须接狮到房屋逐间舞动,以此驱邪消灾和避免火灾。
2、纸狮头的制作
纸狮的狮头先用纸一层层地糊在用粘泥土造成的狮子头模型上,待晾干后取下脱胎彩绘成狮脸、口、眼、鼻,狮额头中央写一“王”字,狮嘴贴一小长方形的红布块作为狮舌。狮头的外观造型凶猛,才能呈现失望的威风。3、纸狮舞的演出程式纸狮舞的表演是用小竹条支支撑着做出各种动作。其表演过程有;
1.元帅公开始翻筋头;2.“纸狮舞”(舞时配小铃声)3.小木偶表演如:“童子拜观音”状元游街、唐僧话游、三星赐福、三英战吕布、三打白骨精、老翁钓蝉、收伏蛤蜊精、母鸡啄蜈蚣、藤牌阵对打等,结束后,由一童子出台牵狮绕舞台一周到台前中向观众礼拜三下,叫做“收狮”。元帅公再出台翻筋斗,叫做“收台”,至此全场出演结束。
4、纸狮舞的艺术特色
○1角色分布
舞纸狮二人,接送演具一人,折装及扶架二人。
○2音乐伴奏
伴奏乐器有平鼓(司鼓者为乐队指挥)、大锣、小锣、战鼓、大钹、小钹六人。锣鼓打法有:龙鼓、耐平锣、紧中慢、单边加冠、四不象、急板(急操)等。
○3内行术语
成立舞纸狮队叫“兴狮”,排练及存放的地方叫“狮馆”,成立日期叫“入馆”,参加人家叫“柱”,参加演出人叫“弟子”。
第二十一节西狮
西狮流传于信丰县古坡圩镇,是当地谢氏家族所独有的舞狮形式。由谢氏男子五人表演,三人舞狮,两人引狮和赶狮,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进行表演。1、表演程式表演前,要先到祠堂焚烧祭祖,杀鸡,放鞭炮,才能外出表演。表演时,通过“逗狮”、“洗脸”等动作表现狮子习性的形象,诙谐而饶有情趣。
2、隆重的仪式
动作虽然简单,但有关仪式却极隆重。两天舞狮结束后,十五日晚还要举行一次极为壮观的“赶龙”仪式:是日深夜,谢氏全体男丁必须两手各持一把香火,送“席狮”到附近高山下,还要“香火龙“伴随同行。此时,锣鼓吆喝、追赶、将龙、狮撵进祠堂,意思是把“龙势”赶紧了谢氏家族,来年全族人财两旺,六畜平安。龙、狮进祠堂后,族人还要“送龙”,将狮头挂在大厅上方,骨架留藏在神龛下,龙衣、早卷即送到河边焚化,之后,将余香带回家插在大门口和灶头及牲畜舍廊上以“得罪神明”,“招来灾祸”,因此都非常认真,从不马虎。
3、“香火人狮”
狮头狮尾均用竹、木扎成,外部缠扎稻草,狮身是用两条草席顺直连接而成,席上扎有三条稻草搓成的筋络。狮的全身插满香火,连眼、鼻、唇舌也都靠香火显示。两个回回背上披的草席、头上戴的竹篾帽、帽顶上用作饰物的芋头或番薯上面全都插满香火,舞动起来。人和狮子都成了香火人狮了。舞蹈以打击乐伴奏,节奏明快有力。
第二十二节梨狮
“梨狮”流传在信丰县古城黎明村一带的民间灯彩舞舞蹈。每年新春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夜间进行游村表演,大都在广场演出。舞蹈以模拟农事犁田为主要表演内容。
1、“梨狮”的表演程式
在锣鼓声中,引狮人将模拟农事犁田作为主要表演内容。在锣鼓声中,引狮人将牛牵出,上好牛轭,两手各持一把香火引牛前进,扶梨人随即扬鞭吆喝一声,赶牛上场。唢呐声响,锣鼓铿锵,在欢快、热烈的乐曲声中,“春、牛、耕、田”四字牌在前,走队形后排列两旁。三条香火龙随后起舞,做“舀沟水”动作成滚龙状,此时引狮人配以劳动动作。然后,香火龙又分别排列成三条直线,蹲下摇动,形似泥土的行垄,扶梨人既赶大牛在垄沟里犁田。
2、插香祈福
正月十五晚,按当地风俗,要将龙被、牛衣送到河边焚烧,骨架则留存来年再用。剩余的香火被群众拿去插在自家的门楣上,以祈求平安吉祥,六畜兴旺,事事如意。
3、伴奏音乐
伴奏音乐除用锣鼓镲以外,还添加了优美、欢快的唢呐曲牌;旋律与赣南民间曲牌相似,属徵调式,但又经常徵羽交替,不仅流畅,而富有变化。
第二十三节笑菩萨戏狮子
“笑菩萨戏狮子”流传于万载县三兴乡的古老灯彩。
1、角色分布
狮子队伍由十六人组成,全是男子。笑菩萨由两人扮演,两只狮子每只由四人表演,另有两人打头灯,四人伴奏。
2、精细的道具制作
笑菩萨的面具较一般的面具稍大,用樟木雕刻,形象生动,笑口常开;狮头也系樟木雕刻,又大又重,每只约重十五斤,因此须由青壮年扮演。狮头后脑有数十个小孔,是狮子与狮被的连接处。狮被是用苎麻染成各种颜色后编结成网状,两侧各有一条苎麻拧结的“纲绳”,供跳狮身的三个十岁左右小孩抓手之用。狮头与狮被加在一起约有五十多斤。狮子分红面绿面,称“红脸狮子”和“绿脸狮子”,造型生动,制作精细。
3、快慢结合的音乐伴奏
“笑菩萨戏狮子”一般在大厅和祠堂、庙宇内表演。伴奏的锣鼓点基本上是两头快,中间慢。笑菩萨引狮子出场时,为了更好地表现龙腾虎跃之势,采用了[走马],鼓点一声比一声急,使人精神振奋。中间部分[阴锣]、[滚子头]又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笑菩萨与狮子逗耍取乐时轻松、欢快的感情。结尾部分则与开头相呼应,衔接自然,一气呵成,又有伸缩性,给表演留有充分的余地。
第二十四节大型瑞狮
“大型瑞狮”亦称“彩狮”、“大盘武狮”,流行于定南县乡镇农村,是该县特有的狮舞。据定南乡村民俗,瑞狮登门即“瑞气盈门”,能消除邪恶,迎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满门吉庆,且舞狮有事邻村邻乡之间加强往来,增进友谊的一种媒介,因此成为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1、表现形式
大型瑞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进门狮”。瑞狮来到门前,户主鸣鞭炮迎接,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特定场景,瑞狮即兴起舞,模仿狮子各种形态动作,时而惊慌,闪躲鞭炮,四处逃避;时而镇静,试探、偷听、偷看鞭炮,千姿百态惹人喜爱。
第二是“会狮”。客狮登门,主狮上前迎接,宾主相会,点头作揖施礼;各以矮桩表演,以示谦虚。嬉耍鞭炮时彼此谦让,颇有情趣,双双进入大厅,显得彬彬有礼格外亲热。
第三种属正场边沿。共四套,即单引、双引、三大引、四大引。
2、音乐伴奏
打击乐伴奏,由直径二尺四村的大纱铙,饭碗大的钻山锣,鼓身如斗、鼓面如杯的笃鼓以及锣心突起的庚锣等组成大盘锣鼓,音色调和,节奏变化丰富,气势磅礴,山乡特色浓厚。
第二十五节白狮灯
“白狮灯”是抚州地区黎川县日峰镇下桥村特有的舞狮。两狮一球,由五名男子表演,是村民为表达人寿年丰、驱邪除害的愿望,于每年春节时节举行的一种自娱自乐性活动。
1、“白狮子”的由来
每逢节假日,村民都有游城隍菩萨的习俗,人们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抬到周游四乡八里。这时各村的龙、狮等灯队云集,尾随城隍之后,一路上锣鼓鞭炮好不热闹。文笔村人为了显示本村的尊严,不愿与邻耍同样的灯彩,便别出心裁的做了两只别人在吉庆日子里不敢用的忌讳颜色——白色狮子,以示其与众不同。日久年长,十三岁拜涂大火为师,学玩“白狮灯”,动作稳健,潇洒自如,是当地群众最喜爱的玩狮艺人之一。
2、表演特色
表演时,在欢快的击打乐和鞭炮声中,双狮在彩球的引逗下上场。整个舞蹈充分体现出一个“逗”字。球逗狮、狮戏球,双狮相互耍欢,展现了狮子上下妇女滚,左右跌扑、四方腾跃的威风。舞求者则要灵活多变,能翻能滚能跳,节奏明快。舞蹈动作可随场地大小、观众情绪高低来决定做多少,音乐长度也随之变化。还可以跳完一遍后再反复起舞。
3、精细的道具制作
“白狮”制作精细,雄伟美观,艺人习惯说法是“九斤狮子七斤头,一斤尾巴在后头”。内架用竹片分头。毛、臀、尾四部分扎成型,然后用上等白纸剪贴成狮毛。使狮通身洁白而闪光,更显威风。
第二十六节双狮吐球
“双狮吐球”又名“章家狮”,是新余市渝水区观巢乡下枥村章姓祖传彩灯舞蹈。历史悠久,表演饶有情绪,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灯彩之一。相传,北宋时章家有位大官,从外地把“狮舞”引进章家;后在表演和制作方面多次加工使之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章家狮”。
1、角色组成
《双狮吐球》由黄、绿色狮子组成;绿狮为雄狮,黄狮为雌狮,每狮由两人握狮把进行表演。民间艺人在舞蹈中,摒弃了狮子凶暴、威猛的习性,而致力于刻画狮子的温顺、洒脱。
2、精彩的表演
表演时,锣鼓敲过一遍后,双狮兴高采烈登场,戏耍逗乐,做着“晃狮”动作,并相互舔毛、抓痒,温顺亲昵。随后。雄狮离开雌狮表演“吐球”;张开大口,红球从口中滚出,时而用嘴供球,时而用脚拍球,摇头摆尾前进后退,球亦随之滚动。狮头重二十五斤,本身就有一定的重量,因此,既需保持动作的准确,又要做到稳而不乱。舞狮纬人一定要随狮子头动作和表演的变化而变化,配合要默契,融为一体。
3、精细的道具制作
其道具制作工艺精细、别具一格。狮身用九十九个篾环串连,外用黄、绿彩纸剪贴而成。另外用一个“[”形竹片控制下巴的活动、绿彩纸剪贴而成。另外用一个头、尾绘有各种图案,狮尾垂直约三尺高、四肢用篾织成筲箕形状。
4、音乐伴奏
打击乐伴奏,有鼓,小锣等,以烘托气氛,不要求和舞蹈合拍,但要按舞蹈动作的急缓变化节奏,配合舞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