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好评如潮的舞龙队伍
如今,舞龙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活跃在龙坞乡间的民间舞龙队伍,逐步从农村走向城市,并且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种庆典活动,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舞龙表演。他们在第六次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调演中荣获银奖;应北京电视台的邀请,参加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恭喜龙年》专题节目的演出:参加杭州市政府的柳浪闻鸳公园举行的迎香港回归庆典活动,2001年西博会“狂欢节”踩街表演活动等。彩龙走到哪里,都深受民众喜爱。得到的好评如潮。
第十七节杭州临安水龙
“神龙入江年庚好,龙降恩泽祥云飘,驾起龙舟煞格摇,摇出一条阳光道。”这就是荣获杭州市第二届“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表演金奖、优秀道具奖,代表中国杭州“风雅颂”民间艺术团在第五届中国国际间艺术节上荣获国际艺术友谊金杯的《中国临安水龙》舞的主题曲。
1、水龙起源说
相传,临安水龙起源于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吴越国初期,水患、蝗虫成灾,为祈求平安,吴越国王钱缪曾带领众臣,投金龙简于太湖、钱塘江、苕溪,并筑海塘,疏浚江湖,拓展杭城,从而奠定了天堂杭州的基础。苕溪两岸百姓,为感谢钱王“兴修水利,重视农桑,保境安民,富裕百姓”的恩德,舞起了赞颂钱王功德的龙舞。世代相传,在农闲、节庆时舞龙欢歌。
2、水龙改革
2001年,为迎接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临安市在重新恢复《临安水龙》这一档龙舞,并且在道具和设计上大胆突破和创新。人们一方面借钱王绰号“海龙王”制作水龙,另一方面,在表演上更突出“水龙”的效果。舞龙开场时,金龙飞速上场,快节奏的完成了“节节跳”“盘龙遨游”“大螺旋快跳行进”等动作,之后又慢节奏的做出“龙头戏龙珠”“龙尾慢旋”“三百六十度小螺旋”“龙头窜螺旋”的动作。金龙入水后,再完成“盘龙漫衍”“金龙卷潮”“龙卷回头潮”“金龙喷水”“赛龙舟”“龙舟号子”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这其中,“节节高”“龙头窜螺旋”“夹尾戏龙珠”都是首创的龙舞表演动作。
第十八节太仓双凤龙狮舞
1、“中国龙狮之乡”—双凤
江苏太仓双凤龙舞是迁徙而来的龙狮舞,据传在双凤栖息有数年的历史了,而今愈加鲜活矫健。龙狮舞迁徙于双凤实属偶然,它的确切源头也不可考了,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丰富的文化特征,已成为双凤的文化特色,也因此为双凤争得了“中国龙狮之乡”的美誉。
2、双凤和谐的本质
双凤龙狮具有完满谐和的文化形象。龙狮舞原本迁徙于新湖地区,后该地区划归双凤管辖,文化观念上的“以凤引龙”“龙跃凤鸣”,使双凤龙狮舞实现了龙凤弥合、对称互补性。凤之于龙或龙之于凤,即所谓龙凤呈祥、凤舞龙蟠、跨凤成龙,甚至龙章凤姿、凤楼龙阙等等。大千世界的谐和本质即主体和谐。双凤龙狮舞与凤舞凤鸣共存,成为双凤文化的象征。
第十九节海安龙舞
中国龙舞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个庞大的家族,南国四疆,五洲四海,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均有龙舞活动,其品种名目多达一千有余,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的影响,中国龙舞大致划分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以北及其东北地区两大派系。在道具制作、阵图变化、动作套路等方面各见其长。南方龙舞多荆楚之韵、精巧纤丽;北方龙舞具燕赵之风,古朴刚劲。“海安龙舞”类属南方龙舞,但又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却又在南方龙舞中有同中见异之处,除了兼有南方龙舞的“钻、缠、跳、翻、绕、滚、腾”的套路格局之外,还凸现出“罗汉龙”的“叠”,“苍龙舞”的“游”,这就是海安龙舞神奇之所在了。
1、海安舞的造型特色
龙灯舞很早就流行于海安地区,以浴室、搬运工人和农民尤为善舞。龙具由竹、木、纸、布等材料扎成.“龙头”制作精细,形态逼真,龙身由若干节组成,均为单数,旧时每节内可放置燃烛的叫“龙灯”,不放燃烛的称“布龙”;按布龙的色彩可分为白龙、青龙、黄龙、花龙等。
2、腊月“送头灯”
龙灯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农历腊月二十后,舞龙人要敬香放爆竹请龙具出来,然后进行排练。除夕之夜,舞龙队至未生育儿女或盼生儿子的夫妇家表演,称送头灯。被送头灯的人家要置办酒席招待舞龙人,并包红包。如果被送头灯的人家果真生了儿子,则应答谢舞龙人,有的给孩子起名还要带“龙”字。
3、正月走街串巷玩表演
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日,舞龙队要走村串户表演,主人开门则表示欢迎舞龙队表演,并包红包或赠送实物;关门则反之,舞龙队一经而过,龙具要有晃动。舞龙人头扎白毛巾,个个生龙活虎,边走边舞,一人敲着粗犷的锣鼓伴奏,一其余舞龙人则各持木棍,支起一节舞动。龙头随彩球转,龙身各节随龙头上下左右翻腾,逗、玩、钻、跪、睡、滚,九曲十回,套路极多。有时几支舞龙队撞到一起,还要互相斗法,表演二龙抢珠、二龙盘球、叠罗汉等节目,一比技艺高低。
一、罗汉龙
1、“叠罗汉”的传说
“罗汉龙”边舞边“叠罗汉”,是丁姓舞龙人的一个“绝活”,上一代舞龙人丁成宏、丁成荣在谈到这个“绝活”形成原因的时候,讲过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初秋,贯穿海安全境的通扬运河上空万里无云,唯独唐家池这方土地,一连七天七夜都是乌云笼罩,暴雨倾盆,稻禾被淹、农家积水,老人们去龙王庙烧了一个七层斗香,祈求龙王爷念及唐家池一方百姓历来勤劳俭朴、行善积德而大发慈悲,消灾降福。未及一个时辰,唐家池上空惊雷声起,降下一个小白龙,盘坐于唐家池的池塘之中,形同一座宝塔。只见它抖龙尾,昂龙头,喷出一股水柱,直泻茫大海,顷刻之间积水消退,天空放晴。秋后,当地农家仍获得了丰收。丁姓的老祖宗为了感激小白龙退水消灾、降福唐家池的恩德,舞龙庆祝丰收时,就仿照小白龙盘坐于唐家池池塘之中的神态,练起了“堆宝塔”、“叠罗汉”的功夫。
2、罗汉龙的表演特色
罗汉龙是海安镇北郊新丰村唐家池丁姓人的祖传龙舞,经过“上八代、下八代”的传承,于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罗汉龙以边舞边“叠罗汉”为奇。引龙人,舞龙人在不使用任何器械的情况下,逐个踩肩而上,造成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宝塔”。表演时,龙头高昂,龙珠劲抖,龙尾律动,龙身翻腾,造成八米有余的“宝塔”。其动作套路如“单元宝”“双元宝”“仙桥宝塔”“叠心宝塔”等二十余种,使原本无生命的龙具,一时间成为摄神动魂的神奇之物。
3、“罗汉龙”的初领风骚
“罗汉龙”是海安镇北郊新丰村唐家池丁姓人的祖传龙舞,经过“上八代、下八代”的传承,于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时间,今日之舞龙人已是第十八代传人,因此,又有“丁家龙”之称。建国前迫于生计到上海拉黄包车、蹬三轮车的丁姓人,在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的时候,自动掏腰包、“凑份子”,扎出了一条小白龙,代表上海蓬菜区(今南市区)工会,参加了庆祝大游行。在众多舞龙队中,他们以边舞边“叠罗汉”的特色表演独领风骚,抢占鳌头。引龙人、舞龙人在不使用任何器械的情况下,逐个踩肩而上,造成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宝塔”。其时,龙头高昂、龙珠劲抖、龙尾律动、龙身翻腾,造成8米有余的“宝塔”,其动作套路如“单元宝”、“双元宝”、“仙桥宝塔”、“叠心宝塔”等多达20余种。使原本无生命的龙具,一时间成为摄神动魄的神奇之物。陈毅市长亲切接见了他们,并且让军管会的干部给他们一人奖励一套军装、一条毛巾。“罗汉龙”和所有民族民间舞蹈一起重获新生之后,经过海安文化馆的精心整理、发展创新,1985年被中央电视台搬上了荧屏;1987年参加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既是开场,也作大轴,在疾徐有致的锣鼓声中出足了风头,把“表演一等奖”的奖杯捧回唐家池;新千年到来之际,“罗汉龙”又舞到了北京,在第十六届龙潭庙会暨中华优秀民间花会大赛中夺得了金奖。
二、苍龙舞
1、苍龙舞形成的传说
“苍龙舞”源起于海安县境内、曲塘镇东郊的黄氏梁。老一辈舞龙人景万田说,“苍龙舞”的形成也有一段民间传说:早年老龙王敖广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嬉水闹海,其时,风雨交加,海水倒灌,田禾受淹,殃及百姓。三太子小苍龙善言苦谏,反遭囚禁,后得众水族相助,逃出龙宫,摇身一变而成一位白面书生,来到黄氏梁地段帮助百姓筑堤排涝,降渍保苗。老龙王敖广一怒之下,派出雷公电母,把小苍龙打得现了原形,小苍龙匐伏的身躯化成了圩堤闸坝,永保一方免遭水患。此后黄氏梁一带的田间和农家常见“小苍龙”的踪影(其实是“晰蜴”,俗称“四脚蛇”)。粮田见了小苍龙,粮食越打越多,米粮越吃越多。这以后,老百姓每逢丰收时节,都要扎制五尺苍龙,在田间、在宅院边舞边游,伴以念唱吉利言词,如“苍龙弯弯腰,银子动担挑”,“苍龙点点头,吃穿都不愁”。也有贫苦农民,将其引作走村串户、乞讨糊口的形式,并且因此得以世代相传。
2、轻巧的表演风格
“苍龙舞”源起于双楼镇南缘,形成于明末清初。“苍龙舞”龙具虽小,但色彩鲜艳,晓畅秀美,装饰性极强,表演者多为女性,人各一龙,手各一柄,以轻捷、灵巧、变幻自如的腕龙动作活跃于群龙会舞的表演区内,伴和着乡土风味浓烈的民间吹打乐,踏着戏曲旦角的碎步,“旁送胯”走园场,“双臂甩圆”,穿花戏逗,弹跳腾越,云游翻飞,如溪水回流,似彩云游弋,凸现出一个“游”字。大有古人咏舞诗中“枝鸟轻风似舞腰”、“纤腰舞尽春扬柳”的美感和意境。
3、所获奖项
上世纪80年代,“苍龙舞”曾三次进京演出,并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表演,在文化部、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广场民族民间舞蹈会演”中获“金孔雀”大奖,参加文化部组团的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时,赢得观众赏叹,后经南通市歌舞团移植作为出访“欧洲四国”的压台节目,1999年又一次应调晋京参加国庆50周年游园活动,演出于天坛公园。
第二十节迎龙
“迎龙”亦称“龙灯舞”。流传于福州市闽清县省璜村一带。以游龙寻村的形式,驱邪镇怪,祈福禳灾。
1、游龙镇怪
每年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夜起,舞龙队先后到受请的人家去游龙,使其来年能“逢凶化吉”,确保平安。元宵节期间,龙队除了参加本境持灯夜游外,还安排到受请的外村去“游龙镇怪,保境安民”,直到二月初二龙升天的日子,才将龙送上天。【备注】龙头年初二焚化,龙身保存在王氏宗祠,待来年使用。
2、白龙的外表特点
省璜村游龙的是白龙,全身十三节,长五丈七尺;龙头长三尺,高二尺七寸;龙身十一节,龙尾一节,各长四尺半,均用竹蔑扎成骨架,中间朝下的位置固定着一根长四尺半的木柄。龙身龙尾用白布包裹做底,银色彩绘龙甲纹饰;龙头永红、黄、绿、白、青无色彩纸糊牢,两角用绿色,嘴用红色。龙珠一枚,直径一尺半,用竹篾扎成球状骨架,外用五色彩纸糊牢,中间横穿一竹为轴心,轴外两端用两片竹连接固定在木柄上,以便龙珠绕轴滚动。龙头、龙尾、龙珠内设有牛油风烛的炲案,以便舞龙时点上牛油风烛。
3、角色装扮
舞龙队由村里的青壮年组织而成,每班十三人,加上龙珠一人,共十四人,备有双班人马,以便替换。龙头摆动起伏的弧度最大,技巧最高,所以必须有队员中矫健者担任。舞龙者头扎红色彩带,上身着白色龙布对襟便衣,腰系红色布带,下身着黑色紧口灯笼裤,脚踏黑色平底布鞋,显得英武精神。
4、音乐伴奏
舞龙伴奏乐队为大鼓、大锣、镲、小锣,配以“龙鼓板”的节奏。
5、多样的动作套路
全场游龙舞有“龙翻身”、“龙缠住”、“龙戏水”;盘龙舞有“元宝抽心”、“跑马阵”、“车水式”等套路。舞动时,在龙珠的引导下,龙头引着龙身顺势起伏,龙尾跟着摆动,龙体内点上牛油风烛,银光四射,场面非常壮观。
第二十一节弄龙
“弄龙”盛行于莆田市城厢镇。每逢春节、元宵均有表演。
1、“弄龙”的外表特点
“弄龙”龙身系用竹扎骨,外张薄纱,绘以彩色。全长除龙首、龙尾之外,分九、十一、十三节等三种,一般为十一节。每节长约四尺,内燃牛油灯两支。
2、“挂红”仪式
龙扎成后,例有“挂红”之仪,即舞龙队于本街内,选择一有财势者,在舞龙队出动表演的第一夜,备礼祭龙,并将红布花球披于龙首,此后每夜,舞龙队必首至“挂红户”作一番义务表演,以为酬谢,“挂红户”则以此为荣耀。舞龙队于元宵过后结束表演,其实,例如“煞红”之荣,即将所舞的龙焚烧,称为“升天”,表示吉祥之意。
3、舞者
装扮“弄龙”多由青壮年担任,着深色汉装衣裤,平口布鞋。
4、乐器伴奏
动作受打击乐指挥,乐曲为传统的莆仙锣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