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龙舞和狮舞(阅读中华国粹)
8933500000013

第13章 龙舞的种类(1)

第一节奉化布龙

“布龙”也成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十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转,时缓时急,蜿蜒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

1、奉化布龙—“中国民间艺术”

奉化素有“龙舞之乡”之称,明正德年间刊行的《奉化县志》中就有“新年龙灯游万家”记载。奉化龙就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1996年奉化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奉化布龙”的演变

“奉化布龙”早期带着宗教色

彩,后来逐渐发展为民众的娱乐活动。最早是草龙,小孩用稻草一束,就开始跳,慢慢演变成各种龙舞。奉化龙舞以布龙为主,纺绸龙,纱布龙等为辅,色彩分青,黄,青黄三种。民间盛传“青龙盘水缸,黄龙盘谷仓“谚语。其舞姿优美,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

3、舞龙盛世

奉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村村舞龙,村村赛龙的盛况,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节,为庆祝抗战胜利,奉化举行了一百零八条布龙大赛。整个场面气势磅礴,蔚出壮观。20世纪80年代,舞蹈普查发现县有一百多条龙。当地村民在农闲时节,过年的时候,舞上一条龙,讨个吉祥,就是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

4、荣获奖项

奉化布龙曾多次赴京演出,载誉而归。1955年应国务院之邀,专程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许。1988年9月参加北京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获银奖。1997年参加全国龙舞艺术节荣获最佳奖和“玉玺杯”双奖。同年九月参加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现场会比赛荣获金奖。10月又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丰收之歌”文艺晚会,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1999年参加了国际友好城市博览会,与17个国际文艺团队同台竞技,荣获浙江省委和省文化厅颁发的特别奖。同年12月,奉化布龙又应邀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荣获银奖。

第二节草龙

1、“草龙”—“香花龙”、“水龙”

草龙,主要就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籐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

2、“草龙”的造型

舞草龙是仫佬族游艺习俗。草龙用禾秆草编成。编织者先编一条长长的草帘,编到最后分三个叉略往上翘起,象征“龙尾”;把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形似“龙头”;中间每隔约Zm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龙身”。在龙头前面单独做一个圆形草团作为“龙宝”(龙珠),再进行一些装饰,在龙头、龙身、龙尾挂上一些彩纸,便在村头村尾舞起来。过罢春节,人们将草龙拿到河边烧掉,送龙回龙宫;平时如果村子里遇到什么灾害,或者久旱不雨,也扎草龙去河边焚烧,祈求“龙王”消灾、降福或降雨。

一、草把龙

1、“草把龙”的制作

草把龙因用稻草扎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长的七节龙身,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共九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

2、舞龙驱瘟

舞草把龙,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是舞草把龙的时间,舞龙的意义是娱乐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作用。

驱瘟。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其中毁灭性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3、“迁火焰”免灾

迁火焰。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在村寨举行。舞龙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候舞龙队伍来。舞龙队伍中除了舞九节草把龙外,有一条将近一丈长的竹子从中破成船形,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着。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随后自由观众若干。舞龙队在土老司领头下,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状与第三章“打水枪”一样)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焰抬到溪沟边烧掉,浇水回海。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焰神迁出村寨,以免火灾保平安。

二、浙江开化草龙

1、舞草龙的流传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的舞草龙又称草龙、稻草龙或香龙。草龙捆扎以稻草搓成粗大绳索,再扎成龙首龙尾,形同长龙,绳索上插上点燃的香枝。相传唐代便有迎草龙送龙神活动,一直延传至今。每年中秋之夜,苏庄镇各村农民高擎香火草龙,或穿梭于村中大道,或起舞于晒场田野。中秋舞草龙已成为这一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传统习俗。

2、开化草龙的历史溯源

有资料表明,开化草龙起源于唐,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文娱活动,元末明初时期到达鼎盛状态,据《开化县志》记载,朱元璋于1362年率红巾军在苏庄乡毛塘坞口村休整,当地百姓为他献了宝马,并在中秋佳节迎舞草龙,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这是登龙位,做天子的预兆。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御封当年舞龙的毛塘坞口村为“富楼村”,并赐联“百世安居金侯富楼胜地,千年远流越国传裔名家”。

3、中秋之夜舞草龙

中秋节晚上舞草龙,是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各村村民的一件“要紧事”。

白天,全村老小抱来刚从田里收割的新鲜稻草,扎成一条长达80多米的草龙摆放在祠堂里,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纹香。当夜色降临时,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着火把,当族长一声令下,全村人一拥而上,去点燃草龙身上的香火,据说谁点燃的香火越多,他家来年就会获得更好的收成。然后,村里青年男女高举香火草龙,狂奔飞舞,穿梭在村庄小道上,起舞于稻田旷野中,皓月当空,火龙腾云驾雾,其景十分壮观。

4、稻草龙—丰收的希望

开化草龙,又称稻草龙,香龙,是中国典型的稻草文化的产物。它的产地与稻作生产密切相关的。在古代,人们把丰收的希望寄托能掌握风雨命运又威风八面的“龙”身上,于是就用水稻生产的遗留稻草,制作成龙形来感化上天的苍龙,赐福于万民。

5、“苏庄草龙”的演出程式

开化草龙遍及全县二十二个乡镇,尤以“苏庄草龙”最为代表。该镇有草龙二十五条,其中十七个村的草龙在制作形态,草龙习俗上各具特色。八月十五这一天,由村长老带领,在已经收割的稻草或广场,祠堂里,用竹篾和稻草扎成草龙。草龙由龙头,龙颈,龙普灯,龙身,龙尾等组成。长短不一,一般为五十米左右,也有长至八十多米的。龙身扎上芋头杆放上龙普灯,上面扎满香火。舞龙队出发时,先要点好香火,领班以放铳为号,三声过后开始舞龙。此时,村中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供奉香烛。欢迎龙的到来。曹龙在夜间表演时还伴有一个庞大的“銮驾”队,用香火构画出鱼,虾,鳖,蚌,蝴蝶等动物及观世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等西游记人物,图像逼真,栩栩如生。两颗星光点点的桂花树在夜空飞舞,如幻如梦,美丽嫣然。

舞龙结束后,人们把草龙放进溪里,任其漂流而下。据说,那是让龙回到东海去,也带去人们深深的寄托。三、龙岗舞草龙舞草龙,是南澳疍民正月初二火龙祭海的仪式,始于多年前南澳人的一个美梦。用竹篾扎成龙灯、雨灯表演舞蹈。

1、草龙制作—“扎龙”

据村里的老人说,在南澳山上,有一种名叫剑草的野草,叶子如剑直而坚硬,草龙便用它扎制而成。整个舞龙过程,“扎龙”“舞龙”“送龙”三个环节要在同一天完成,不能拖沓。大年初二上午,南澳的汉子便上山割草,经过几小时的晾晒,下午四五时扎龙就可以开始了。龙身用草扎好后,就要在龙头的龙身上插上香火,一条草龙才算完成。

2、点草龙—“舞龙”

太阳下山,晚上七时左右,南澳的渔民会把整条草龙搬到天后庙门前,从头到尾理顺摆好。一早已经挑选好的百余个渔民汉子个个身着黄衣衫,腰系红绸带,一一就位。随着锣鼓响起,草龙身上的香火被尽数点燃,居民关闭了家中的灯火,等待草龙在漆黑的夜间瞬时变成寄托愿望的火龙。

3、“送龙”

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给草龙点睛,龙就活了,然后敲锣打鼓,舞龙开始。草龙舞到月亮湾码头,舞草龙进入最后一个环节----送龙。村民在祈祷中向海点燃火龙,这时堤岸上男女老少纷纷引颈眺望,夜空中彩花绽放,大家也随着高呼欢叫,群情激昂,草龙渐渐在人们对新年的祝福中化为灰烬。

第三节板凳龙

板凳龙,将长板凳用彩绸或稻草扎扮成龙的形象。舞时,两个人分执板凳前腿,一人执板凳后腿,上下起伏舞动。一般是几条板凳龙一起作舞,有的还边唱边舞。

1、板凳龙起源说

传说很久以前的元宵节,众人观龙灯会,有三个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劲,手舞足蹈,跃跃欲试,情急生智,举起他们坐着的长板凳,模仿龙灯舞耍起来,十分快活。以后逐步形成传统体育,平时以娱乐健身,节日期间表演比赛,深受土家人的喜欢。

2、板凳龙的样式

板凳龙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普遍长条高凳,由三人抬举,两人在前一人居后的简易式板凳龙;另一种用细篾扎成,有龙头、龙尾、龙角、龙眼、龙嘴,再糊上各种颜色的鳞片,把扎成的龙放在板凳上,四只木脚以示龙爪,非常形象美观。

3、板凳龙的种类

板登龙有独凳龙和多凳龙两种。

独凳龙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头两只脚,第三人双手抓住后头的两只脚。舞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者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担任。舞龙头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

多凳龙,由九条长凳组成,第一节为龙头,第九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板凳龙的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现今,板凳龙表演已搬上文艺舞台。

一、浦江板凳龙

1、舞龙闹元宵

浙江浦江县,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流传着一种古朴民间风俗,那就是“闹元宵”。舞龙,是当地规模最大,气魄最雄伟的“闹元宵”活动之一。按照浦江的风俗,正月十一日是起灯,十四日才是高潮,其中又以“长灯”最为大型。

2、起源说

长灯,又称为板凳龙。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干旱,大地一片干枯,渴死的人不计其数。人们祈求天上能下场大雨。可是不管怎样,雨总是下不来,这事被东海的一条水龙看在眼里,看到万物枯死,生灵干死,它不顾一切跃出水面,在当地下了一场大雨。万物复苏,人们得到了解救,可水龙由于违反了天规,被用刀剁成一段一段,洒向人间。人们忍着悲痛,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不分昼夜的奔走相告,希望他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由此产生。

3、“板凳龙”的制作

“板凳龙”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合成,象征一条龙。龙身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高二米,长四米,外面裱上棉纸,再绘上彩色的龙鳞。

二、童坊板凳龙

流传在龙岩市的长汀童坊,南宋时期由泉州一带传入。“童坊板凳龙”由男性青年集体表演,参加人数以板凳龙的多少决定。一般是一户出一块木板。

1、木板变龙身

每户所出的木板长约五尺,宽六寸。两端各开一个洞,起着互动连接的作用。另外准备一根长三尺六寸的木棍,粗细与洞口相似,既起到板与板之间的连接固定,又可在休息时起支撑板凳龙的作用。

2、木龙添彩

每条板凳龙上面装有二至四个用竹篾扎成的高一尺二寸,大七寸半的八角形灯笼。每个灯笼上有二十四个小孔,分别用有颜色的纸剪成各种图案予以装饰。灯笼的中间各有一根蜡烛,以备夜晚表演时的点燃。

龙头、龙尾亦用竹篾做驾,然后用纸(一半是黄色)或布蒙住,再画上图案。

第四节板龙

一、梅仙板龙

“梅仙板龙”又称“救都板龙”,是三名市尤溪县梅仙镇各大小乡村于元宵夜广泛活动的民间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