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写印稿,只把石面涂黑直接刻,误以为这样才显得水平高。这对于初学者是很不适宜的,写印稿是一个构思的过程,只有精心构想,成竹在胸,下刀才更有把握。
5、进行镌刻。刻前,在思想上先考虑一下,用冲刀还是用切刀刻,或二者兼用,从哪一个字先入手,然后就放胆下刀,细心运刀。
6、修改。印刻好后,先用墨在印面涂一涂,放在镜子前照一照,如有不满意之处,加以修改。最后可用印泥拓出,如果还有些地方欠好,仍可修改。
(二)创作技巧
篆刻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到现代发展得非常快,篆刻家的创作意识和个性发挥都达到一个新的层面。艺术创作是作者个性、学识、修养、技巧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严格意义上说是无法传授的。但是作为某些具体的技巧方法或者经验,还是可以略加阐述,供初学者参考。
1、借用古字
字典或印谱中有古印(包括流派印)文字的原型,经常可以借用,但要注意须与自己印文中另外的字相协调,不协调的则不用,或改造后再用。
2、仿古印章法
“日康都萃车马”据考证为古代烙马印,章法四周实而中间空,很有奇趣;“息交以继游”是来楚生的作品,章法也取“实四周而空中间”的方式。来楚生印是否直接取法烙马印,无法下结论,但章法特点相同是肯定的,借此来说明仿古印章法的问题应当是符合的。
古印的章法有特色,可以仿其程式设计自己的印章,由仿而摸索到古印一般的规律,古为今用,就变成自己的本领了。
3、专学一家,旁及其他
初学可集中研究某家某派,学深学透,好比临碑帖,找准一本不随便调换,待真正学到家,再渐渐寻根溯源,旁及其他,广收博采,转益多师。在学古人的同时慢慢地融会贯通,触发自己独到的感悟,水到渠成,有了新的发现和创造,形成不同于前人的风格,才算真正地找到自我,成为合格的篆刻家。
4、印外求印
这是古人早已提出的一种治学方法,说的是印的学问不仅仅是在印学范围之内,与印学之外的其他学问和姐妹艺术,关系也非常密切。事实证明,凡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和多方面的修养,一专而多能。想要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成就,除本专业范围内的奋发努力之外,还往往需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此山之玉的目的。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许多学科原本与它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如“文字学”、“书法”。另外如“文学”是印章依存的一种载体,印章没有好的内容文字,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谈不上具备内在的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表现的学问,篆刻与一切文学艺术一样,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真、善、美,它以印章的具体形式来达到美的崇高境界。“美术和绘画”是篆刻的姐妹艺术,不但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法则,例如对线的研究和追求,对构图章法的讲究等等,两者互相参悟,使印中有画意,画中有金石气,以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即是成功的例子。另外如“历史学”、“考古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状况和发展的轨迹,加深对现存文物的认识,对于研究历代印制、印风的形成,特别是研究各篆刻源流的脉络和代表人物的成就,提供了基本的史实和资料。
知识小百科
吴昌硕和赵石的故事
吴昌硕非常珍视青年人习艺的积性,由于自己也出身清寒,所以对贫苦好学的青年总是乐于帮助,尽可能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所当他认识了一个在药铺里当学徒的青年人,他爱好刻印却苦无人指点,所见也不广。吴昌硕见到他的篆刻作品,觉得这青年很有才华,除耐心传授刻印要领外,还介绍他到老友沈石友家中去学艺。沈家收藏极富,这青年在沈家住了几年,艺事大进,经过长时期的刻苦钻研,终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就是著名的篆刻家赵石。
第七节篆刻家的修养
一、文字学的修养
篆刻家虽然不要求像文字学家那样精通古今文字,但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学知识,了解古代篆字的形成与发展,对各种篆字的书体有辨别能力,对篆书的结体变化要有所认识,只有认识它,才能运用它,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当然,我们学篆刻也不是先具备了文字学的修养后再去学篆刻的,可以边学边刻,边刻边学,逐步深入。这方面的修养要求是不可忽视的。
二、书法艺术的修养
简单地说,篆刻艺术是篆书书法运用于小小印章中的一种书刻艺术。有些印章章法虽好,但篆书没有基础就经不起细看。陈巨来在《安持精舍印话》中说:“治印虽与书法不同,然当得其神气,则巨细总无二致。”他说的“不同”,是指书法在纸上写字,篆刻用刀刻字;书法用笔锋来表现情趣,一笔写下去不能修改,篆刻用刀锋来表现情趣,有一定限度的修改余地。但它们所要求的笔势却“无二致”。正如吴昌硕所说的,好的篆刻像“断简残碑,古意盎然。”
三、绘画艺术
篆刻艺术虽然不同于画画,但在章法布局上与画理的关系很密切。因为画家在创作时总是富于想象,这种想象对篆刻的布局作用很大。布局得好,几个字看上去就有远近之分、向背之情、高低之势、动静之美,特别是在虚实的比较上显出立体感,使人产生联想。一方印的文字,当它布置在一个方块里以后,在章法的构思上,就把它当做图案来看待,线条的疏密分布,动向与力度,流转与包围等等的运动组成一体。所以,古人叫篆刻的印章曰“图书”,有图有书,这是很有见地的篆刻艺术观。
四、其他文学艺术的修养
文学艺术的原理往往是相通的。在创作思想上,各种艺术的修养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也越丰富,它的境界就越高。譬如诗,看来与篆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的艺术原理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大家很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一句是实写他看到的景象;第二句却是虚写;第三句是实写;第四句又转到了虚写,不过这里虚中有实,他可以想到许多的人和事。这种虚实的变换,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正是篆刻艺术中所需要的吗?这首诗富于想象,由“看”到“疑”,由“望”到“思”,由“床前”转向广远的空间,意境开阔,这不正是篆刻艺术所需要的以小见大的艺术意境吗?如吴昌硕刻的“海日楼”一印,他把“楼”字的最后一笔拖到“日”字之下,使人感到“海日”二字的高起,由此展开想象:一轮红日在海上冉冉升起,这不是“楼观沧海日”的诗意吗?不仅是诗,其他如戏剧、音乐等,都有许多东西可以吸取,用他们来滋养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