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8932600000008

第8章 其他著名佛寺建筑(1)

中国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的佛教寺院亦是繁星点点,不可胜数。可以说,每一座著名的佛寺建筑,都代表了它自己的地方特色与时代文化,都能让我们驻足流连,抚昔追今,心生一片思古感怀的幽幽之情……

第一节寒山寺

走过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古镇,或是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望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著名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因此名扬天下。

寒山寺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院原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寺内古迹亦很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征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历史文化意味浓重。

一、寺内景观

寒山寺的大雄宝殿,高12.5米,庄严威武。殿宇门桅上高悬着“大雄宝殿”四字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的是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是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的。

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的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

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后来又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庆的象征。寒山与拾得皆喜吟诗唱偈,寒山有《寒山子诗集》存世,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民间向有“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之说。至今,关于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依然广为流传,影响甚广:

有一次,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这部《金刚经》是张即之为追悼亡父而书,苍劲古拙,透出英武刚烈之气。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神采纷呈,各有千秋。

在藏经楼的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而名闻遐迩的钟楼。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有的人认为是当时“遇倭变”,大钟销熔改铸成了大炮;有的人认为已流入日本境内,如康有为有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了这两句诗,当年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寒山寺的这口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葵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敲击巨钟,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袅袅不绝。

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108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l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108种烦恼,钟响108次,那么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

二、寒山寺《枫桥夜泊》碑

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自《枫桥夜泊》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次遭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湮没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征明所书的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葵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书写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86岁高龄,但仍以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而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的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人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未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无独有偶的是,张继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知识小百科

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中有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知道为了这句诗,历史上曾经有过文人之间的争论吗?

关于“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说法,文人们曾经聚讼纷纭,各执一词。如北宋欧阳修认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叫做“定夜钟”。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有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有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了下去。

第二节开封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位于著名文化历史名城、七朝古都开封的市中心,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整座寺院布局严谨,院落深广,殿宇恢宏,巍峨壮观,是古城开封标志性的人文景点及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外游人及十方香客参观游览和朝拜的圣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

大相国寺历史悠久,相传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创“建国寺”,但后遭水火两灾而毁。唐初,此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慧云和尚寄宿安业寺,发现原郑景宅池内有楼台殿宇的幻影,认为此地很有灵气,便募银建寺。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慧云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铸造了一尊1.8丈高的弥勒佛像,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请回开封。翌年,慧云靠募捐买下郑景宅院造寺,在挖基时掘出旧建国寺碑,遂沿用“建国寺”名称。第二年,也即延和元年,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

北宋时,大相国寺为开封最大的佛寺,深得厚遇。自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到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用了7年时间才完工。扩建后的大相国寺占地545亩,殿阁庄严绚丽,僧房鳞次栉比,花卉满院,被赞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寺院住持由皇帝册封。大相国寺成为皇帝平日观赏、祈祷、寿庆和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皇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