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3600000042

第42章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的答辩(3)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情景”所代替。在上述课例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跳绳是弯曲的”,老师煞费苦心地组织了此情景,旨在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充分感受。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沉醉于活动中,而把“绳子是弯曲的”之类的思考抛在脑后。面对生活情景,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泯灭在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思考,该如何处理好“趣味性和数学思考”两者的关系。

在数学课中,有时候,我们真正需要激活的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热热闹闹的场面。如果在老师的精心预设下,足以换回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那么具体的生活情景是不必要的。

《认识线段》片段二:

师:“每个小朋友拿起手中的毛线,你看到了什么?”

生:“毛线弯弯的。”

师:“请把它拉直,你又发现了什么?”

这位老师用如此的简单的话语,便让学生体验到“毛线原先是弯的,拉直后便成了线段”。同时老师还提供了一些毛线-拉不完的材料,让学生产生了质疑,留下的又是什么呢?虽然没有具体的生活情景和活动情景,但学生照样趣味盎然,体验同时也深刻,留足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是在思考中形成意义,师生的互动无非是文化创造的过程。创设的情景要蕴含丰富多彩的信息量,一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学习;二是能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思考之二:情景性和真实性的处理

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地创设生活情景,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目的是为了让数学贴近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数学现实”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创设的情景必须具有科学性,而不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一些情景。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

《归一应用题》片段一:

教师:国庆期间,小明的爸爸自己开车带着全家从宁波出发到上海去游玩。

性急的小明一心想早点到上海。车子才开到绍兴,他就忍不住问:“爸爸,到上海还要多少时间呀?”爸爸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只是对他说:“你留意一下路边的路牌,看看离上海还有多远?”(课件出示路牌)同学们,你们猜猜还要多少时间?

生1:可能要1小时。

生2:可能要2小时。

……

生6:我们不知道汽车的速度,不能猜。

师:对呀?不知道速度,怎么猜呢?好,现在小明的爸爸又说:“宁波到绍兴有100千米,我们的汽车开了50分钟。”从这句话你知道什么?

生:可以知道速度。

师:根据这个速度,你们算算需要多少时间?

生:老师,我有意见。小明爸爸开车不可能都是这个速度呀!

师:这个不需要你考虑,就按照这个速度算吧?

《归一应用题》片段二:

师:如果现在要求大家很快地测算出全班50个同学在1分钟内大约一共能踢多少个毽子,你们准备怎样测算?(学生争相发言)生1:我先测出每个同学1分钟踢毽子的个数,再把它们加起来。

生2:那样太麻烦,我只要先测出一个同学1分钟的个数,再乘以50。

生3:这样也不对,如果选出的一个踢得很快的同学,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的一个踢得很慢的同学,算出的得数又太小了。

经过反复考虑后有的学生说:“可以先测出几个同学1分钟踢的个数,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以50。”经过实际尝试,编出了应用题,教师还向学生指出,用这种推算的方法,能预测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第二位老师与前一位老师的区别在于他结合的是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景。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的同时,还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创设生活情境,我们是否应该把握好“生活情景”的质与量呢?切不可与现实生活相背离,不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否则,岂不是费时费力,还收不到好的效果。

思考之三:直观性和学生的思维的阶段性的处理

有价值的情景体现思维层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锻炼思维的一种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同的情景应避免停留在同一知识水平,应该形成思维递进的层次,否则课堂活动会显得平淡无奇。

如第十册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老师如果这样进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出课前准备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上述案例中,如果是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和想一想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阶段的,无论是在探索知识规律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的直观情景,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高年级空间和图形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手中无物、脑中想物的良好习惯。

创设情景的直观性程度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确定。在教学情景设置中,我们经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才会有广阔的思路,才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有创新思维的产生。

思考之四:生活性和数学性的处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没错。把问题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常常把“生活原型”的引入当作是一种时髦。

如《认识人民币》一开始,老师就和学生拉家常,“谁说说课余时间你喜欢干什么?”“猜猜老师下班后最喜欢干什么?”……接着是动画片“小兔当家”:妈妈不在家,小兔当家,他到超市买食品,付钱;去菜场买菜,付钱;投币坐公交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在储蓄罐。老师接着说:“看完动画片,你想到了什么?”类似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景展开时有整理钱包,巩固时有模拟购物和献爱心等。这些情景的展开的确突出了生活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能起到让学生充分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之目的。但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挑战性呢?有多少数学性呢?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看,他们已经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认识人民币各种面额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况且有关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学生也不陌生,买东西要付钱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分析,围绕上述生活情景进行活动时,学生始终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上进行简单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许多问题不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并没有在数学思维上有所发展。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注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

如要学生猜商品的价格,给三次机会,比比谁猜得最接近。出示多种商品,如果你要买,你要哪一种?说说理由等情景。这样不仅突出了生活性,进而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

[写在后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是十分必要的。数学需要回归生活。但我们不能走入误区,为了生活而生活化,生活情景不是数学时髦的外衣。生活情景的创设并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趣味性和思考性、直观性和学生的思维的阶段性、生活性和数学性、情景性与真实性等关系,只有真正把握好各种关系,达成和谐的统一,才能让孩子在平衡中体会到生活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第四节 论文答辩的策略

一、论文答辩方法的运用

论文答辩如同写文章,论证方法也是答辩的基本方法。主要方法有:理论分析法、分析综合法、以纲带目法、适当重复法。被答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二、运用第一人称

论文答辩过程中涉及人称使用问题时,多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运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答辩者与被答辩者的心理距离,使答辩者与被答辩者之间产生亲切感。

三、注意礼仪,多用眼神和体态语交流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祥和之气”。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被答辩者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者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者,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者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论文答辩虽以口头表达为主,但体态语的适当运用,也能增强答辩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

论文答辩中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是一种简洁、直观的表达观点的途径,而且也是调节会场气氛的有效手段。

五、答辩过程的几点策略

(一)听清问题,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答辩者在提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教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听清楚,可以请提问教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教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否此意,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非所问。

(二)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教师所提问题的确切含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时,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

论文答辩开头要简洁,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是最好的开头。主体部分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如果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三)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教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被答辩者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答辩者通常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者一般是此领域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谦虚、严谨的态度反而能给答辩者留下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