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3600000041

第41章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的答辩(2)

不管以上采用哪种方式,整个现场答辩的总时间基本控制在30分钟以内。

被答辩者在答辩席上作回答,是论文答辩最关键环节,也是被答辩者学识、才干得以充分展示的最好机会。因此,在答辩时,要努力做到:态度恭谦,落落大方;回答问题时,简明扼要,抓住要害,呈现精髓之处,力求客观、全面、辩证,克服主观、片面、牵强;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气肯定,语言流畅,声音洪亮。

(三)答辩总结

被答辩者在完成答辩后,暂时退场。答辩小组成员对答辩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取得一致意见,拟出评语。然后召回被答辩者,由主答辩者向被答辩者就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至于答辩成绩,一般不作当场宣布。被答辩者应认真虚心地听取主答辩者的小结,做好记录。最后,向所有答辩者致谢后退场。

为了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取得好成绩,我们还需要对主答辩者常见的几个提问点,提问的一般原则,答辩中会出现的问题,答辩过程的注意点等加以了解。

一、主答辩者的提问

(一)主答辩者几个常见的提问点

(1)针对教研论文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问。主答辩者根据被答辩者的论文陈述所涉及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这些知识和理论是被答辩者应该具备的,通过答辩以考验被答辩者掌握的扎实程度,深度和广度,专业水平与研究能力。

(2)针对教研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观点提问,以检查观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科学性。

(3)针对教研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提问,从写作背景中检查被答辩者的写作动机。

(4)针对教研论文的真实性提问。从选题到内容的真实可靠性进行提问,以此来审查论文是否独立完成,是否有抄袭、剽窃等现象。

(5)针对教研论文的薄弱环节提问。主答辩者针对教研论文中的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不够准确,论据不充分或不透彻,论述不周全,表述不确切,论文存在前后矛盾等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教研论文的关键所在,也往往是论文作者回避的薄弱环节,或是论文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对这些问题被答辩者无论能否当场作出满意的回答,对完善论文都是一次有效的帮助。

(二)主答辩者提问的一般原则

(1)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者给被答辩者提出的3~5个问题,一般都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呈现。既有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又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一般来说,所提的第一个问题考虑的是被答辩者容易回答且能够答得好的问题,后面的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也会考虑难度适中。

(2)点面结合原则。答辩者既会从把握论文的总体角度出题,又会就论文所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论文的某个局部出题。

(3)逐步深入原则。答辩者为正确地检查被答辩者的教育教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策略。

三、答辩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论文陈述不精要。陈述论文环节中,很多教师喜欢照本宣读,把陈述变成了“读书”,而且内容繁杂、冗长。论文陈述要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意思就是,在论文陈述中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2)答非所问。回答问题准确度低,词不达意。其主要原因有:没有领会答辩者的问题意图;对论文答辩准备不充分;缺乏自信;语言表达能力弱等。

(3)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对答辩者的问题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参考别人意见多,自己独立思考含量少。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对论文答辩前的准备不充分。

四、答辩应注意点的事项

(1)进入答辩会场后,被答辩教师要向各位答辩者致意,表示礼貌。待主答辩者宣布答辩开始后,被答辩者首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做论文陈述。陈述中,注意简明扼要地阐述论文题目、选题意义、论文结构、个人观点等,特别是自己的创新观点要阐述清楚,不要念或背论文陈述准备材料。

(2)主答辩者在提问时,应努力做到“沉着冷静,边听边记;精神集中,认真思考;既要自信,又要虚心;实事求是,绝不勉强;听准听清,听懂听明”。被答辩者应该集中注意力把问题听清楚并迅速记录下来,如果听不明白或对主答辩者所提问题有疑问,可以主动请求主答辩者复述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求教师做些解释、说明,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询问主答辩者是否此意。总之,被答辩者务必清楚答辩者的提问内容,领会问题核心和要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避免答非所问。在整理和回答问题时,可以依照一定顺序(如提问的顺序)准备,回答各位答辩者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将各位答辩者所提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类,一并准备和回答。

(3)在极其有限的准备时间内,要构思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键”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等等,实质上是一段即兴“口头作文”。在回答问题时,力求做到:用词确切,语言流.;口齿清楚、语速适度。要快速推敲主答辩者所提问题的要点,抓住问题的本质,结合答辩提纲和参考资料,迅速找到相关内容,快速地将各个问题及其答案要点审查一遍,调整情绪,尽量让自己到做到镇定、沉稳、不慌不忙。回答问题,既要完整,又要防止拖泥带水,把问题扯得很远,更切忌答非所问。回答问题既要注重整体性又要突出重点,并且要特别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对于自己准备不好或根本就不会回答的问题,切忌乱答,应主动向答辩者道歉并请教。

(4)在辩论过程中,当自己的观点与答辩者的观点不一致时,既要尊重答辩委员,又要尽量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理由,让答辩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切忌固执己见。

(5)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被答辩者态度要谦恭,要尊重各位答辩者,尊重答辩者的评议。

以下是杭州市长寿桥教育集团学校长江实验小学汪艳霞教师的数学教研论文及论文答辩实录,供大家参阅。

论文答辩过程实录

一、论文陈述(略)

二、现场答辩

专家:文章开头讲述了一个故事,你对故事中那位老师创设大森林的生活情景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

回答:我持否定态度。这位老师花费一番心思准备一棵大树,仅仅是为了创设大森林的情景,根本没有必要。这个情景的创设在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不过是一种摆设而已,里面没有任何的思维含量。

专家:在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创设生活情景到底是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文章中似乎没有回答,你是怎么认为的?

回答:在文章中其实我已做了回答,我认为创设生活情景必须为老师的教学和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这种服务不是说仅仅是像刚才故事中一样是一种摆设或者说气氛的渲染,我认为创设的情景首先必须是我们某种生活的折射,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在这样一个情景中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密切相关。

再次创设的情景能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通过情景唤醒学生头脑中对这部分知识或者说解决问题已有的生活经验,达到为学习新知服务。一句话,创设情景是要为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的。

专家:你后面谈到几对关系的处理,他们是对立的吗?

回答;不是的,很明显它们是兼而有之,互相包容的。比如,趣味性和思考性的关系,创设的情景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思考性,有趣味性的同时又要有思考性,有思考性的同时还要有趣味性。

专家:你对于这几种关系的处理能否举个例子,用1、2、3等几点说说具体应该怎样操作。

回答:我就以趣味性和思考性这组关系为例。我觉得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1)罗列。根据教学内容,罗列与此相关的生活情景。(2)筛选。从中筛选出能提炼出数学问题,具有思考价值的生活情景。(3)完善。对以上的生活情景进一步完善,使得情景的创设更具有生活情趣、更受学生喜欢。

如:我在教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和整理》这一内容时,一开始采用了学校的前操场、后操场的面积作为信息创设情景。虽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是,提出的问题中,前操场是后操场的百分之几?以及前操场比后操场少百分之几等问题的解决似乎没有多少生活的价值。因此我又进行了修改。结果创设了生活中的跳蚤市场这一学生熟悉又十分感兴趣的情景。利用六(四)班进行的一个摸奖促销活动,给出了三等奖以及谢谢光临奖的人数,让学生根据信息提问,从而复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以及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然后给出另外的信息计算出其他奖的人数。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答辩总结(略)

附答辩论文

由擦肩而过的尴尬想到的

——基于对创设生活情景的几点冷思考

高君

[真实的故事]“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老师带大家到大森林里去玩玩。”当孩子们闭上眼睛后,只见那老师猛然冲出教室,回来时讲台上多了一棵大树。“同学们请睁开眼睛,大森林到了。”……原来这位老师冲出教室是为了拿她那棵遗忘在办公室的道具——大树,而那棵大树却仅仅是为了创设一个大森林的情景,也正是那棵树差点让这位老师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位特级老师讲述的一件发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的事。

[引发的思考]创设生活情景到底是为了什么?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目前生活情景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达成共识,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比赛课,为了创设良好的生活情景,老师都花费不少的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生活情景。但是创设生活情景到底为了什么呢?在生活情景五花八门的今天,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细细地琢磨:生活情景的创设,是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学会了数学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吗?这些生活情景真的注意到了思考性、真实性、数学性、学生思维的阶段性了吗?

思考之一:趣味性和思考性的处理

情景的创设并不只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关键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服务。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片面追求情景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而放弃了情景应有的数学思考的想象。

《认识线段》片段一:师(亲切):“天气逐渐变冷了,课外活动也丰富了,请看他们在干什么?”(课件显示很多画面。)师:“那你最喜欢哪一样呢?”

师;“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学生纷纷举手。)师:“好,请谁来露一手?”(指名上台表演。)(在学生兴趣最浓时)师:“跳绳时手中拿着的绳子始终是怎样的?”

生:“弯的。”

师:“你能把绳子拉直吗?”(两生拉。)师:“像这样拉直后的一段叫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