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彼得·詹姆士·罗琳其实还不太清楚作为一个准父亲到底应该着手准备哪些工作,而比他还要年轻的太太安妮更是如此。他们拎着的手提旅行袋里只装了几件换洗的衣服跟一些现金,他们手挽着手往车站大道走去,仿佛这只是一次十分平常的短途旅行。
考特奇医院距离他们所居住的小房子并不远,走路的话不用半个小时就到了。与其他城镇的英国传统式医院不尽相同,考特奇医院曾经是一家私人疗养院,建筑面积并不大,但是环境却十分优雅安宁。独立的英式小楼几乎快要被茂盛的爬山虎覆盖满了,只有一扇扇明亮的玻璃窗还没有被这些精力旺盛的绿色植物“侵犯”。这幢小楼有三层,其中包含为数不多的几间产房,每一间产房里大概会住10位待产的准妈妈。
办理好入院手续的安妮十分兴奋,因为这里有这么多的产妇,她可以跟她们一起讨论自己还不熟悉的育儿经。只是彼得就表现得没有来时那么愉快了。考特奇医院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在入院期间,新生儿的家属不许探视或亲自照顾孩子,产妇及婴儿的一切事宜均由医院的医生与护士负责完成。彼得原本满心期待能够早点儿与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见面,可是由于这一条特殊规定,他不得不心急火燎地在家多等上几天。
在医院待产的几天里,安妮过得很愉快。这是她第一次生产,却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紧张与不安。产房里陆陆续续有新生儿出生,安妮每次都会跑到育婴室去看,她对这些刚出生的小家伙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她隔着透明的大玻璃,张望那些并排躺着的婴儿,他们像是一只只弱不禁风的小动物,有的哭闹得满脸通红,有的则在睡梦中啃咬着自己的手指头。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象,安妮都会忍不住笑起来,她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一天来到这个世界。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当助产士将那个浑身沾满血迹、连眼睛都没有睁开的小家伙儿捧到安妮眼前的时候,她觉得那简直是上帝赐给她跟彼得的一份最棒的礼物。她的心中被沉重的幸福感狠狠地压着,这叫她觉得透不过气来,她恨不得马上把这个小东西抱在怀里亲一亲,就连生产时的疼痛感与虚弱感都已经完全被忽略掉,她几乎无法将目光从那个小生命的身上移开。
彼得艰难地熬过了漫长的两周,他的妻子跟孩子终于能够回家了。他见到了他的第一个孩子,他的女儿,小小的乔安娜。那是一个瘦小的婴儿,浑身的皮肤都红通通的,却嫩滑得好像是一块新鲜的牛奶布丁。小乔安娜的眼睛还没法完全睁开,偶尔睁开一次,一对明亮的蓝色眼珠就闪亮了起来。彼得看着那对纤尘不染的双眼简直高兴得手舞足蹈。他紧紧地拥抱自己的妻子:“上帝!这简直是一个奇迹!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安!看她的眼睛多么像你!她将来会有一头跟我一样的红头发!老天!她就是我们的天使!”
不过,这个小天使却不愿意让这对夫妻省心。她总是在半夜无缘无故地哭闹不止,偶尔还会闹一两场小病。自从孩子出生,罗琳家并不宽敞的小房子就显得更加拥挤,数不清的婴儿用品都堆在起居室的火炉旁,甚至连厨房里都晾满了尿布。即使如此,罗琳夫妇依然对小乔安娜呵护有加,尽管他们经常被小家伙的哭闹声弄得睡眠不足,却还是满心欢喜地准备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当了爸爸的彼得决定负起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打算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来养家糊口。虽然当时还是20世纪60年代,物质生活远不如今天这般丰富,但是一对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年轻夫妻要养活一个孩子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彼得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在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成人,更希望她以后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殷实的经济基础。
1967年6月,小乔安娜的妹妹黛安娜出生了。
这一次,罗琳夫妇想起了考特奇医院的那条特殊规定,为了能够亲眼看到自己孩子的出生,他们选择了在家中生产。安妮已经不是第一次当产妇了,但是彼得却错过了上一次的机会,因此这次显得尤为紧张。虽然已经找来了医生帮助安妮生产,而且医生也已经表明了产妇跟胎儿的状态都十分良好,他还是不安地在窄小的房子里来回踱步。不久,安妮的腹部出现了阵痛,为了能够待在安妮身边为她鼓劲儿,彼得想出了一个安置小乔安娜的办法。他在厨房找到了一个面团,那是原本打算用来做姜饼的材料。彼得把面团拿给小乔安娜,让她坐在婴儿车里自己玩,于是便进了安妮跟医生他们所在的卧室里。折腾了大概3个小时,黛安娜顺利降生。当欣喜若狂的彼得冲到起居室想把小乔安娜也抱过来看看可爱的妹妹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还不到两岁的小家伙已经快把那一块生面团吃光了。
彼得吓坏了,担心小家伙会不会被面团堵住呼吸道,却发现那个小东西此刻正对着自己笑,小手还在不断将剩余的面团往嘴巴里塞。即使是到了今天,乔安娜·罗琳依然对那段幼年的经历记忆犹新,虽然那个时候她还只是个很小很小的婴儿,不过这段记忆还是被保存了下来。
黛安娜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安妮每天都觉得自己像是一只欢快的云雀,哪怕是穿行在晾晒着的无数婴儿尿布中间,脚步依旧轻快得犹如舞蹈。她以前从来没有体会过这种愉悦的心情,这是两个从她和彼得的灵魂中分离出来的小生命,她第一次体会到珍爱一样东西胜过自己生命的感受。
但是有问题出现了。四口之家居住在耶特的小房子里,空间显得十分局促。于是,罗琳夫妇商定,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搬到了距离耶特4英里之外的温特本尼的尼克勒斯巷35号。那里的房子要比耶特的大得多,而且有着像模像样的街区,罗琳夫妇希望他们的孩子可以在那里健康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