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性医学小百科
8822500000003

第3章 性心理

性心理是人类对有关“性”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性心理,性心理随着人的生长的不同阶段而不相同,有一个发生、发育、成熟、衰退以及消失的过程。

性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性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性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性行为,绝不仅仅是生物的“本能”反映,而是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在内的心理因素,以及人际关系、群体作用、责任、道德、理智、品质和信仰等社会意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年龄的性意识差异,是性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人类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性的问题是性成熟后的人才存在的,其实不然。在婴幼儿期,儿童期同样有性意识萌芽的存在,只不过形成和程度不同而已。在青少年期、性意识的觉醒更加明显,由无意识而进入有意识状态;成年期、更年期和老年期的性意识,除了受生理状态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年龄的性意识差异进行研究,既可以为塑造健全人格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又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性障碍和性疾患。

一、儿童性心理

科学领域中,儿童期性心理问题受到严重忽视,而儿童期性心理对整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以至对整个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一般人总有一种误解,认为儿童最为天真纯洁,根本就无****可言,而实际上,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性”始终伴随着人生。儿童从生长期,个性心理状态就要在所处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完成性角色的认同,形成自身的性准则和性观点。儿童早期不同的性准则和性观点,作为成年人高度明确的概念和信念的前身,是成年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许多成年人性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基础。因此,儿童期性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处于感受阶段,这时的性心理表现仅表现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觉性反映。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这个时期的婴儿出现了玩弄性器官的夹腿的行为。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性的社会角色和性的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幼儿到了3岁左右,就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在精神分析学方面称作“性蕾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性心理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性别认同

虽然先天的染色体因素和生殖器官的外观是婴儿性身份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后天的因素对发育中的儿童在性的自我识别上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双亲的性期望,性角色示范作用及社会的性期望,这些无不制约和影响着儿童性心理认同和发展过程。只要父母性期望是社会化的,儿童的性心理认同一般能顺利地确定,并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标准相适应,否则将影响儿童的性别行为和对自己性别的心理选择,引起儿童性心理认同障碍。

当幼儿初步了解到有男女性别的不同,男孩感到自己有一个“小鸡子”,女孩却没有。在这时,父母要明确告诉他长大后是男人,和爸爸一样,处世为人要向父亲学习;对女孩也是一样,告诉他长大后是女人,要向妈妈学习,但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真实性别是什么,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打扮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甚至将女孩当男孩抚养,或男孩当女孩抚养,在取名、购买玩具和衣着,对婴幼儿谈话,对儿童行为要求及做游戏中都不能按照儿童正常的性角色去强化,最终造成孩子性心理的认同障碍,成为成年性倒错患者或异装癖患者及同性恋患者。

异性化心理变态也是异性装扮癖的心理根源,它主要表现为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如有异性装扮癖的男子在变态心理的驱使下,常将自己打扮成艳装女性在夜间出外漫游,从而造成扰乱社会治安的后果被扭送到公安局去。有易性癖的人心理变态更为严重,他们除了异性装扮外,还常要求医生对其性器官进行手术改造,达到转变成异性的目的,所有异性癖者同时也都是同性恋者,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是相同的。

(二)儿童与父母的亲近行为

作父母的应该与自己的小儿有一定的亲近行为,例如抚摸、亲吻、摇晃等,但这样的行为要保持在一定限度内。这样做,对儿童的性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是有益的。而过少与过分的亲近都是不利的,将会有损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吸吮口欲或皮肤爱抚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可以引起婴儿情绪方面的障碍表现经常哭闹、睡眠减少、不愿与人接触等。而这些情绪方面的障碍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如呼吸、心律的改变、胃肠道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如果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则可形成条件反射巩固下来。在以后的生活变化中或其他的心理刺激的激发下,很容易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疾病的形成或恶化,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哮喘、甲亢和消化道溃疡等等。

再如过分的亲昵使得儿童长大以后,一旦缺少一点爱,就会表现出胆小怕事,焦虑,失去安全感,并试图以孩子气的方式缓解这种恐惧。若儿童期摆脱不了对父母的性吸引,成人以后就会产生心理障碍,Freud便认为成年期的神经症往往是由于儿童期与父母关系发展不正常形成的症结而引起的。比如到达青春期前仍然保留着恋父情绪的女子,一旦长大自己成家时,这种幼儿的情绪就可能会带给她灾难性的影响,这样的女孩,一般不能尽到妻子的本分,如对丈夫冷淡,表现为性冷淡等。

(三)性好奇

当幼儿开始意识到有男女性别的不同之后,可能会产生好奇心,要窥探异性生殖器究竟怎么样。父母对孩子们这种顽皮的“******”也不要采取打骂的方式加以禁止。否则,女孩可能会因此产生“性罪恶”观念,种下成年后性冷感的根苗,而男孩童年的这种精神创伤与逆反心理,可能会种下成年后“目淫癖”性变态的根苗。

(四)男性骄傲

当男孩子发现自己有“小鸡子”而女孩没有时,可能会产生一种骄傲心理(精神分析学称为“****骄傲情源”),如果长辈、亲友喜欢就男孩子的“小鸡子”开玩笑,也会刺激与强化这种心理。因此,可能导致男孩子有意或无意地在大人面前进行“炫耀”,如在亲友面前小便并显示自己能将尿液滋得又高又远等等。对这种行为,父母既不能鼓励,亦不要打骂,而要进行礼貌性教育,并加以劝阻,如果打骂过甚也会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压抑下来,就可能种下成年后露阴癖性变态的根苗。

(五)幼儿期****

幼儿长到3岁左右,往往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官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可能从玩弄、刺激自己的生殖器中获得快感而造成****习惯。儿童****的方式很多,有用手直接触弄生殖器,有的骑在大人腿上或某种物体上向前后左右扭动身体、有的将物品塞进****等。Erikson、Brown和其他的学者观察发现,1周岁的男孩和女孩就有****行为,且可达到性高潮,临床上也可见到1岁以内的婴儿患有夹腿综合征。

儿童期偶尔出现****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只有过度的****才是病态表现,会引起心理卫生问题。早年儿童期的过分性体验起着强化****的作用,异常的****亢进,将成为持久和强烈的心理冲突根源,这种性心理冲突的核心是,无意识的性本能并要求得到满足和社会意识自觉要求进行抵制的矛盾,如果矛盾得不到正确疏导,将会造成各种心理障碍、产生多疑、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和自责自罪等。

由上可知,幼儿期的性心理发展是比较复杂的、曲折的。其性心理发展正常与否,将影响到将来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致影响到整个身心的发展,纵观历史和现状,形成儿童期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封建意识长期影响所造成的愚昧和偏见的根深蒂固。

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是性心理发展和性意识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形成的性观念和性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性行为的形成。因此,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青春期性心理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把一名13岁的少女比喻成二月含苞欲放的蔻豆花,说她“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形象地描述了一位少女在青春期时身体和精神状况的微妙变化。

青少年性心理的产生,主要由性生理的变化而引起,根据国内外大量调查情况,目前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出现世界范围的提早现象,我国女孩月经初潮在十二三岁,男孩首次遗精在十三四岁,许多女孩在上初中前就已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生理是心理产生的自然基础,男女青少年在性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性心理前面,引起一系列性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神秘感和好奇心

人的性意识在幼儿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到了青春期,这种性意识迅速增强,随着自身性器官,性功能的变化,青少年对“性”很敏感,觉得神秘莫测;于是公开或隐蔽地对人身上出现的性生理现象进行探询,诸如男女生殖器的构造、生殖系统的变化,月经、遗精、****、****是怎么回事、痛经怎么办、****包皮过长怎么办等,迫切需要性的知识和指导。对于描写性的文艺作品他们很感兴趣,容易接收环境中各种性的信息,有些人甚至迷恋于看****录像、手抄本、书籍、刊物等,还有的发展为性怪癖,如露阴癖、摩擦癖、异装癖和淫语癖等。

(二)对异性倾慕、追求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了解异性,向往与异性结交,更希望引起异性注意。他们喜欢打听男女之间的事,善于在背后议论某某异性怎么样,总想知道异性在想什么,干什么;伴随年龄的增长,愿意与异性结交。例如根据对、1、2名中学生的调查统计,向往与异性交往的女生占85.6%,男生占61.5%。女生向往异性的心理是,认为男性刚强、可信赖、有帮助他人的能力;男生则认为女性美丽、纯洁、亲切、可爱。看来,了解异性,结交异性的动机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程度不同而异。

(三)具有恋爱心理和行为

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增强,逐步产生了对异性爱的需要和行为,当前中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有的中学竟高达80%,这是当前青少年性心理变化的显著特点,是由性心理向性行为转化的一种实践。

(四)具有****求和性行为

在当前一部分中学生中,他们不仅有性的欲求,而且有一定的性行为,社会上出现少女怀孕,婚前性行为的现象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事实表明,当前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已趋于具体化、行为化,这些变化特征,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鉴于上述青春期的性心理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青少年性生理与性心理的成熟程度不相适应,在生理上,女孩已有月经来潮,男孩出现遗精,这标志着性功能的成熟,但是在心理上,他们还稚气未脱,尚未成熟。如月经、遗精本来是男女正常的生理现象,然而,大多数少男少女对此不理解,感到恐惧、不安、倒霉、见不得人,有的少女说:“每次月经来潮就像生一场病,做女人的实在太痛若了”;有的男孩对自身的****现象十分茫然,认为是疾病,心里惴惴不安,他们还对自己的****行为很害怕,觉得无耻、不道德、后悔莫及。由于青少年对性的知识缺乏,不能科学地对待性生理变化,陷人心理困扰之中,很容易导致精神性疾病。

此外,不少青少年性的情绪特征不稳定、性意志脆弱;他们性的情绪特征发生快,强度大,容易充满激情,过分热烈,“奋不顾身”,但不稳定,易波动,加之性认知水平低,性自制力差,难以控制自己的****,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如有的青少年为异性的外貌美而动情,陷入“单相思”,精神恍惚、逃避现实,有的在谈恋爱时易冲动幻想、朝思暮想、见异思迁;有的经受不了社会中不良刺激的引诱,迷恋于****书刊而不能自拔;还有个别青少年的****求发展到难以克制的程度,以致于用一些强烈的无意识性刺激来求得满足,他们把塑料笔筒、金属发夹、体温表、灯泡、塑料管等异物放人自己的****或套在****上,结果引起炎症,给身体造成极大的痛若,甚至导致性功能障碍。可见,青少年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很不适应的。二是青少年性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众所周知,性心理的变化受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既要适应生理发展,还要适应社会要求,二者相对平衡,身心才能健康。但是,在当前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单方面发展的倾向,表现出个人性要求,性行为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而且这种现象愈来愈突出。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为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时期表现的性心理特征对自己人格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对性敏感,****强烈,有频繁****的青少年,常常发生心理冲突,感到内心痛苦,久而久之,会使原来热情的性格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心理积极性降低,对工作、学习失去兴趣,有的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迟缓,易疲劳。对性过分关心的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追求和寻找性刺激、思想消极、情趣庸俗无聊、嫉妒心强、自私、言行不规、人格低下,严重影响个人社会化程度。有****怪癖的人,尽管其行为是偶尔的,但在社会舆论的谴责下,也会使自己的人格发展受到障碍。我们的社会需要青少年思想高尚,富有知识,有健康的气魄和健全的人格,任何有****思想、怪癖行为,病态人格的,都与社会的期望大相径庭。

此外,一些青少年对异性的强烈追求达到发生性关系的程度,置社会道德于不顾,大庭广众之下,男女青年互相搂抱、亲吻、触摸已司空见惯;有的女青年急于结交异性,便以身相许,有的不自重、自爱;在与异性“交往”上采取“合同制”,轮流玩玩;还有的农村少女,动辄与异性青年私奔同居,棒打不散,这些轻率的、不道德的性行为,与我们提倡的社会文明极不相称。

还有,当前青少年性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部分青少年的性心理发生了扭曲,致使性犯罪增多,根据有关资料,1987年轻少年性犯罪已由过去刑事犯罪中的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在青少年犯罪中,性犯罪达到第二位,仅次于盗窃;有关部门进行局部统计表明,在女青年参与的犯罪案件中,流氓罪占90%以上,****、奸宿、破坏他人家庭和图奸害命。更严重的是,少女犯罪剧增,根据上海、沈阳、湖南、北京等地的调查,在女性犯罪分子中,少女占70%左右。在一些工读学校和少管所,其比例达到80%~100%。少女性犯罪不仅是自身的堕落,往往也成为男性犯罪的诱发因素和促使犯罪升级的催化剂,因此,这种现象严重污染社会、危害社会,是青少年性心理严重不适应社会的极端表现。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青少年身上,客观的表现着不同层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不适应状况,说明当前青少年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身心不健康问题,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深思,采取措施。

三、青年性心理

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青年男子,那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期后,性功能和性心理的成熟为迸发性爱作好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这个阶段的性意识,一般是围绕着恋爱、婚姻而表现出来。

(一)恋爱心理

人是需要爱人和被人爱的,无论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产生“性”的觉醒和欲望,尤其是女孩子那一颗隐秘的芳心,早在“情窦初开”时就掀起了爱的涟漪。

爱是一种积极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隔阂,得到联合和理解。求爱是人类的生物本能,爱是一种生活的扩大,引导人走向更充实满足的境界;爱是生命的给予,有助于身心和道德的净化;爱是持续深刻的快乐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爱是尊重,即尊重自我的思想、意志、情感,也尊重他人的思想、意志和情感。

青年人的恋爱,与青春期少年的恋爱有很大的不同,青年偏于理智,少年偏于狂热;青年偏于实际,少年偏于幻想;青年的热爱对象较稳定,少年则变换较大,这一切都说明青年人已完全具备了恋爱的条件。哲人认为;恋爱应该在理想和人生观相对稳定时再进行,一个心理尚未成熟的人,尚未理解人生真谛的人,怎么能谈得上真正理解爱情与性的广博内涵?又何以寻觅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呢?所以,少男或少女如果在理想与人生观尚未相对稳定时就谈恋爱,充其量不过是“搭伴”,甚至是“爱情游戏”。那么,什么年龄开始谈恋爱最合适呢?首先应该等到自身生理较为成熟的时候,男子发育得仪表堂堂,女子发育得亭亭立立,也就是一般要在20岁以后。

“爱是一种气候,一种由心灵所形成的气候”,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句名言;恋爱是前进发展的,但又不是一帆风顺的,恋爱像四季一样,既有轻柔多情的春风,也有烈日炎炎的酷暑,既有萧条瑟瑟的严冬,又有硕果累累的金秋,它不会因一次失败而消失,也不会因一次爱吻而成功。

初恋的情侣,通过对异性的亲近、倾慕、试探和追求;通过异性对自己爱的是羞涩的、朦胧的或者是明了的、率直的认可或默许;通过情感的交流和在灵魂中企图合二为一的冲动,预示了他们已经进入了热恋期。在热恋中的男女青年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冲动性:这是青年对于热恋对象强烈亲近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可为热恋对象“赴汤蹈火”,或在****高潮和性爱激情暴发时发生性行为,还可使热恋中的青年冲破一切枷锁,如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等。

二是排他性:轻者表现为看见自己的对象和异性接近就不舒服,重者表现为暴跳如雷,或者争执撒野,这种过度的排他性,其后果之一可能是以性行为来结束双方的关系,从而酿出苦果。三是波动性:高兴时,喜笑颜开;不顺心时,垂头丧气;若波动性异常强烈,可致精神失常或自杀身亡,这是因为爱情是感情之王,爱情具备其他情感所不具备的特性;异性之间的爱是爱与性的综合物,包含了彼此完全的认同及性的吸引。

在这里,我们要单独谈一下大学生的性心理,但主要是恋爱心理。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祖国未来的希望,众所周知,大学生做为一个可供整体研究的群体,有以下共同类似的情况:文化层次整齐,经历简单相似,生活在集体环境之中,处于人格与生理发育的同步进行时期,在青春焦虑中渴望独立而又惯于依赖,面对风涌而至的中西文化的各种思潮的冲击而无所适从,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过高期望值,这就是当代大学生——一个在心理上负载较重的、急待引导和帮助的群体,一个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其主要性心理特点如下:

(1)青春焦虑现象与心理断乳:大学生离开熟悉环境走向大学是一种与家庭和亲人的分离,这次分离唤醒了沉睡的自我独立意识,强烈的成人意识与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之间产生了一时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些有关分离的体验都获得创伤的经验,并释放出焦虑。

由于大学生的焦虑大都是在其克服幼年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青春期发生的,故称为青春焦虑现象。走向成熟意味着要像成人那样学会爱与被爱。寻找异性伴侣相互依赖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加以采用,一时间大学校园中恋爱之风甚盛,其深层原因即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大学初恋的成功比率甚低的原因之一。

(2)非正常宣泄渠道一“厕所文化”的思考:青春焦虑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生理功能成熟后人的性本能与传统道德及自我约束的冲突。青年人的性成熟时期恰值事业的拼搏紧要关头,自我意识不得不自觉地压抑原欲,使其无法满足,只有在自我精神防御机制放松之时,本能才会自然地流露,性本能的宣泄必然是以一种极隐蔽的方式进行着,厕所文化即是其一。如:用一首自编平仄严谨的律诗来描述****快感,画一副比例准确的生殖器图等等,令人震惊和迷惑不解。此外,图书馆部门也反映在高等学府的阅览室里,撕割与性有关的图书现象十分严重,被抓到的“小偷”往往是性格内向,功课努力的白面书生。那种将做出这种举动的人简单斥之为流氓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利用厕所进行性宣泄的现象。

(3)群体生活中的性心理问题一神经衰弱,****与同性恋时尚:大学生性成熟后无法宣泄便产生了一系列共同性心理问题,大约一半以上男生经常以****方式解决性满足,****过度引起的神经衰弱现象也很普通,****以想象中的异性为宣泄对象甚至减弱了正常性满足方式的吸引力。近年来,同性恋在校园中悄悄出现,他们将同性恋做为一种现代时尚而刻意模仿,某些大图书馆厕所的门上与同性恋有关的语言、图画有增多的趋势。(4)性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一一大学生:除了上面谈到的大学生中存在的较普遍的性心理特点之外,大学生性心理变态疾病亦呈多样性、散在性、持续性规律的在校园中出现、露阴癖、窥阴癖、恋物癖等变态性心理疾病都有报告。此外,亦有不少由性心理障碍引起的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型神经症、对异性恐惧症、转换型癔症等。

此外,还有少数大学生把院外的“性开放”、“放纵****”当做新观念来接受、放纵自己的性冲动,不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这常常会引起恋爱对象的厌恶和蔑视,进而影响了感情的发展,最后导致分道扬镳,“一失足成千古恨”。

(二)婚期心理

当痴男倩女经过一段执著、缠绵的恋爱,双方互相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了志同道合共同生活的意愿后,就可以筹划和准备结婚了。

一般来说,结婚一两年后,性生活节奏会变缓,性兴奋焦点也会随年龄发生变化。20岁上下时焦点在性高潮上。作为一位男性,当你的性兴奋唤起后,应该考虑到妻子的心理需求,应该考虑到在性行为中加强情感交流,应该考虑到如何激发和保持性爱与****。而作为一个女性,在你的性生活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对性的敷衍就是对自己的葬送,应该考虑到爱情生活中不能带有勉强,应该考虑到和丈夫心身和谐。

通常在新婚后,性的要求比较迫切,****的次数也比较频繁,婚后数月,多数夫妇逐渐采取每周1~2次的规律,随着双方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次数逐渐减少,大致维持1~2周1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性兴奋的唤起过程中,男女双方温柔的调情体现了性心理是否和谐,这是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性爱过程,切不可粗暴地为****而****,在性高潮以后的消退阶段,倒头睡觉或忙着去做别的事无疑是有伤感情的;此时,抚摸、接吻和言语交流,对于性心理和谐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婚后一些女性常常担心自己在丈夫面前失去魅力,而不被丈夫爱;因此,丈夫的关怀体贴是最好的安慰,她们可以从丈夫的关怀体贴中品味到爱情的温馨。证明自己的魅力还未消失。所以,如果成功时,丈夫献上一束鲜花;失利时,丈夫送上一席安慰;快乐时,丈夫与之同享;忧愁时,丈夫与之共同,那么,她将会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丈夫作为一种回报,而期待着与丈夫共度性生活中那震撼人心的时刻。

此外,对于女性来说,真诚的交谈同样使她们感到被爱,这甚至比****还重要;粗心大意的丈夫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殊不知,****前的交谈,更能刺激她们的****,她们希望在柔情蜜意的话语中感受到丈夫的爱,而舒心惬意的交换又可加强随之而来的****分享;特别是那些忙于工作、家务和子女的女性,和丈夫的交流更是一种真正的性爱满足。著名的推理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有这样一句话:“女人的最大心愿就是叫人爱”,这里所说的爱的内涵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丈夫平时对待她的态度行为,她在丈夫心目中的位置等,都是整体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都将作为判断丈夫对她是否挚爱或爱的程度标准,所以,丈夫在婚后有意无意的冷淡疏远,更有对她们的非难、伤感情的言行,都会极大地影响妻子在性生活中的积极反应。显然,丈夫对妻子的漫不经心是难以造就一个激情奔放的妻子的,更不可能有和谐美满的性生活。

诚然,在婚后的生活中,有人会觉得平淡无味,有人会发现对方在热恋时掩饰的缺点,有人还会遇见使自己更倾心的异性;从大多数的家庭来看,都可能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经济开支、情感调整方面出现种种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小俩口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问题总会解决的。

四、中年性心理

中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重要角色,对社会和家庭的事业振兴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中年人是指35~6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其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何平衡性功能及协调性生活,如何保持性爱与****,以及如何调适更年期的性行为等。

有人说,青年人的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中年人的爱像一股细水长流的小溪。的确,这话不无道理。由于中年人在生理上体质由盛转衰,在心理上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和稳定,故其在性意识与青年人有着显著的差异。其差异点表现在:其性爱的激情不会像年轻人那样狂热,不可能像青年时代那样整天卿卿我我,抚爱亲昵,而是转化为稳定恒久的心境。其夫妻之间的性爱和****仿佛有些淡化,这就要求感情的再调适。

调查证明,健康的中年人****时间比青年人略长一些,因为他们都有性生活的成熟经验,只要双方配合协调,都能充分体验****中的快乐。不少人认为,男性55岁,女性40~50岁之间的“第二次恋爱”之称,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没有怀孕的顾虑和家庭负担等因素。但问题是,中年女性还尚未从工作、家务和抚育子女的劳累中挣脱出来,只追求有更深的****;而中年男性由于体内荷尔蒙增强,更多的追求性爱,这样就造成中年夫妇之间的性爱与****关系上的不一致性,非常需要双方在感情上的再调适。具体办法是:夫妻之间要相互爱抚、体贴关怀,精神上互相支持,建立一种宁静的、有秩序的生活方式,使双方都习惯并感到愉快,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家庭琐事纠缠不休,不要因配偶的异性接触而动肝火,多看对方的长处,多体验热恋时的情景。以上皆是防止中年人性爱和****淡化的一些积极措施,若能做到,就可保持有规律的性生活。从新的高度来体验性爱和****,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且能延年益寿。相反的话,处理不好夫妻间的****和性爱的关系,两者分离或偏重哪一方面,都不会有高层次的性生活,只有把****和性爱融为一体,不断加深、发展、巩固提高,才能过着高质量的生活,使夫妻“黏合”成一体。

(一)中年夫妇也要从性生活中获得最大乐趣

对于中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退是必然的,但其性关系中的内容却更丰富了。事实证明,适当的性生活可以刺激性激素的分泌,不但有益于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延长寿命,而且有益于精神健康。因此,认为中年人有性要求是“不正常”,甚至认为是“不知羞耻”的观念是不对的。人身任何器官都一样存在着“用进废退”规律,如果一点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就会萎缩。

有位机关干部,49岁时性生活中偶尔****不坚而且时间很短,不****,没有性高潮。对此妻子认为他身体没什么病,怎么会不行呢?一定是有外遇,在外面把精力发泄完了,于是她常常无事找事,大吵大闹,嚷嚷要找“第三者”算帐,老实巴交的丈夫终日为之郁郁寡欢,最后真的成了阳萎患者。

在性活动中,如果说年轻时,丈夫要更多地调动妻子的话,到了“更年”之后,妻子则要更多地鼓励和关照丈夫!妻子要留心观察丈夫性生理变化,努力调节自己去适应丈夫,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一般来说,男性将性能力看得很重,不愿开口承认自己这方面不行,有点性障碍就会产生顾虑和畏惧心理。妻子应该主动找丈夫交谈,鼓励他谈出自己的苦恼,积极地督促他去寻求心理咨询或医院治疗,耐心等待丈夫自信心的恢复。

(二)要重视中年夫妻性差异

中年夫妻的性差异,是造成夫妻性生活冲突和婚外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过去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话:“20岁男人想女人,40岁男人怕女人”,女人性能力最强的时期,在38至45岁之间,甚至有人把50岁出头的女人****增强现象称为“第二个春天”的来临。更年期女性性功能的变化远小于同龄男性,在这种情况下,同龄或相差不大的中年夫妻,往往是妻子的性要求多于丈夫。丈夫不能满足妻子,产生恐惧心理。美国性学家金西·玛斯特斯的调查和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10万名女性的调查证实,女性在这一时期发生外遇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中年女性的性教育。

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妻子应该学习并懂得有关中年人的性知识,了解丈夫性能力衰退是正常的现象,对丈夫偶尔****不坚、早泄等表示理解、同情。即使丈夫出现了性功能障碍,也应该安慰他,照顾他,万万不可抱怨,或是言行中不注意地流露出对他的不满和轻视,更不能怀疑和谴责他有了外遇,否则只能加重他的心理负担。中年妻子应该明白,苛求不仅损伤丈夫的性功能,引起冲突和不满,而且也损害自己,因为当丈夫力不从心的时候,妻子自己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性反应和性满足。

五、老年人的性心理

人们一般认为:由于老年生理功能的衰退,其性活动同样会衰老或断绝。但事实上,八九十岁的老人在生理上仍有性欲望,心理上仍需性爱抚,在性生活中还能保持相当的能力。但老年人的性冲动不像年轻人那样,一触即发,不是像喷泉一样的激情,而是像蜡烛一样燃烧着不灭的星星点点的火焰。

(一)老年人最需要爱情

原因是老年人最怕寂寞和孤独,一旦失去了老伴,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心情很容易抑郁,对外界事物兴趣减弱,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在人生的旅途中,爱情并非青年人、中年人的专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年人可能更需要爱情。人们可能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相依为命的一对老年人,常常一个病逝了,另一_个不久也去世了。因此,健康长寿的老年人经常是成双成对的,不幸丧偶的老年人,惧重的再婚是有益于老年人健康的。

(二)老年人的性爱是广泛的

年到“近黄昏”,老年性感受并不一定表现在性行为上,常见老年夫妇,晚饭后双双在风和日暖、湖滨树丛、并肩携手,慢步于朦胧的夜色之中,从说家常到怀念童年,在情意绵绵的嬉逗交谈中,回忆年轻时温馨的生活,诱使亲昵偎依在一起,促使其精神舒畅,肌体松弛,身心协调,感情深化,使亲密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

老年人由于退行性生理衰退,如表皮粗糙而肤感麻木,关节不灵而动作缓慢,敏感区增厚而触觉迟纯,尤其到了暮年,多数老人阳萎不举,女方又难承受负荷重力,就必须改变常规的行为模式,如改变体位和其他接触方式,或采取一些技术性的措施等,这些都是生理上给老人造成的性矛盾。由于大部分男性老人心理上仍有较强的性需求而女方却相反,这又使两性在生理上不协调。上述情况对老年生理、心理所造成的矛盾,显然是不可逆转的。但通过相互谅解、照顾、体贴、爱抚等不同的做爱形式,同样能获得高层次的性满足。

从上可知,老年人的性生活,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而且更广泛的是感情上的彼此依恋和需要。他们害怕孤独,需要配偶;害怕寂寞,需要倾诉;害怕冷落,需要爱与被爱。这种感情上的强烈依赖感,是青年人和中年人体会不到的。人到老年,经历着两次感情的再分配,一次是儿女婚配之后,儿女们把一部分对父母的骨肉之情,转移到夫妻身上;第二次是当子女生育之后,又把一部分对老人的骨肉之情转移到“小皇帝”身上。年轻一代的两次感情转移,对老人的情感已所剩无几,更使老人处于孤独的境地。

对于老人来说,最害怕的还是丧偶带给他(她)的孤独,这样会使其惟一的精神寄托消失,常使他们对一切失去兴趣。不难看出,老年人的再婚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心理上的需求,老年人的婚姻满足感对其健康有促进作用,和无配偶的相比,有配偶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好得多。新加坡《联合早报》曾载:“今日的中国失偶老人追求‘黄昏之恋’就好像‘五四’时代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一样,但情形刚好反过来,那时是父母反对儿女自由恋爱,但今天却是儿女剥夺丧偶的父亲或母亲再婚的权利,所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法律是支持失偶老人的再婚需求的”。

是的,老年人是否再婚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家庭和社会只能给他们提供参考意见,作为旁人,不能强加给老年人不准再婚,或“非要再婚”的要求。老年人无论是再婚还是不再婚,都应该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