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怪味沧桑
8791400000044

第44章 中卷乡俗(18)

曾狗留由于没有经营的资本和头脑,才不得不回家要地种。刘庆河给三组组长打了招呼以后,组长召开了群众会,说是讨论一下,给曾狗留匀出一点地种。一开始,三组的群众纷纷表态说:“本来咱山里人多地少,哪有地匀出给工人老大哥种?”大家都不同意。见这个要求难以通过,曾狗留他爹急得要给乡亲们下跪,大家才同意匀给他二亩地来。有了地后,曾狗留他姐又给他找了一个小寡妇,组织了一个小家庭。他姐为了扶植他,还送给了他一个牛犊。这个牛犊没有喂多久,曾狗留一时疏忽大意,让贼人在夜里把墙剜了个窟窿,给牵跑了。

盗抢

狼叔的大儿子刘继华当上乡派出所所长以后,工作勤奋卖力,手下的几个干警,还有招聘的几个合同警,被他整天训得头不是头,脸不是脸的,对他很有意见。

在刘继华的潜意识里,永远忘不了我们寨子里的红卫兵那次揪斗他父亲,大喊“打倒人民公贼”口号的那一幕。打那以后,他竟然和大多数人一样,非常痛恨偷盗行为。“公贼”的儿子,后来居然当上了派出所所长,这个变迁本身就具有滑稽意味儿,说浅了,是世事无常,说深了,也算是沧桑巨变。寨子里的人都知道,自从刘继华考入省警校以后,狼叔一举改掉了偷偷摸摸的坏习惯,只保留了爱“咬槽”的毛病。

尽管刘继华工作抓得紧,他所在的乡治安案事件仍然有增无减,每天都有一些破不了的新案件,新案件多了,积成了老案件,让他焦头烂额,疲于应付。乡里的事情治理不好,个人的脾气也不好,跟同志们相处不很融洽,跟乡领导的关系处理得也不够融洽。乡领导不仅埋怨他,还到县公安局告他的状。公安局领导在一次人事调整的时候,趁机把他调到了另一个乡镇。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他学得乖了一些,分外注重处理好与地方领导的关系,尽管治安案件仍然多,仍然破不了多少案,公安局的领导反而表扬他有了很大进步。

高楼乡的社会治安状况也不断恶化。就以我们寨子为例,丢东西的事件几乎天天都有发生。孙二孬开金矿挣到很多钱,雇用了两个保镖,是很聪明的举动。刘臭蛋兴兴衰衰,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贼人倒是并不多光顾他。元叔在寨子里有声望,可能小偷也敬他三分,他的小杂货铺从来没有听说丢过东西。其他那么多庄户人家,就没有他们太平,经常丢东西,丢得最多的是大牲口。

杜思宝在外边当干部,两口子都在工作岗位上,一年内回老家只有寥寥几次。但每一次回去,他都会听到不少糟心的事情。

有一次他回去,见了父母以后,顺便到他弟弟杜思暖家里看看。

小暖正在喂牛,喂的是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小暖两口子很勤劳,小日子过得不错,盖了四间平房,又盖了东屋两间瓦房。这两间瓦房,本来应当用来喂牛最合适,却当了灶火,灶火的门前还打了一口压水井,种了一棵香椿树,院子里垒了花池子,种了北方少见的芭蕉树,还有一棵春夏秋三季常开红花的美人蕉,收拾得井井有条。四间平房的西头那一间隔开,是盛粮食的仓库,其余三间房子相通,东头的一间竟然垒了一个牛槽,堆了一大堆麦草,乱七八糟的,用来喂牛。

杜思宝进了杜思暖的堂屋,屋子里充满了牛粪味道,让杜思宝觉得既不习惯,又很奇怪。他问小暖:“你这是咋搞的,院子里收拾得很干净,却把牛喂在正当屋子里?”

小暖叹口气说:“怕偷呗。”

杜思宝说:“难道这么厉害?”

小暖说:“岂止是厉害,我这牛白天等于给贼养着,晚上说不定就是人家的。到明天,说不定已经上了牛肉锅啦。”

杜思宝说:“你的粮食为啥不怕偷?”

小暖说:“这年头,谁还偷粮食?那东西如果偷了,还得扛着,换不了几个钱。偷牛才又省事儿又换钱。”

接下来,小暖给他讲了几个听起来有点惊心动魄的偷牛案例。

小暖告诉他,这一年多来,寨子里丢的牛不下二十头。现在种地,差不多的农户都有小拖拉机了,基本上不用牛了,喂牛主要是用来卖钱。我们马寨处在我们县与邻县的接合部,邻县乡镇有一条街,成立了好几个个体屠宰加工厂,每天都要杀许多的牛。屠宰专业户们,先往牛肚子里打高压水,然后宰掉分割成“注水肉”,销往各个大城市的宾馆酒店。这几个肉食加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牛肉生产基地。有了这个基地,给偷牛的盗贼带来了很大方便,他们和宰杀肉牛的专业户勾起手来,形成了偷宰运一条龙。去年夏天,杜思暖两口子到地里干活,回家后发现,养了一年的那头牤牛,大白天被贼人牵跑了。

没有多久,曾狗留家又被小偷剜了窟窿,偷走了他姐送给他的那头牛。

最可笑的是,贵亭叔的大儿子刘春生两口子晚上在院里睡觉,把牛拴在床腿上还不放心,刘春生干脆把牛拴在自己的脚脖子上,对他老婆说:“日他妈,要是还让贼偷走,我就把自己的鸡巴割了喂狗!”也不知是小偷们跟他上劲儿,也不知他以为这么做实在保险,他们两口子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儿,非常劳累,睡得如同死了过去一般,等他们醒来,拴牛的半截绳子,倒是牢牢地拴在刘春生的脚脖子上,另外半截绳子和牛一起不知了去向。

杜思宝说:“偷牛这么厉害,你们就没有去派出所报案?”

杜思暖说:“报案又能怎么样?瞎报,一点也不解决问题。报了案不去找,算丢了一头牛,如果再下工夫去找,找不回来等于丢了一头半牛。现在山里的狼虫虎豹少了,都托生成了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住在寨子里边还好一些,住在寨子外边的人家根本不敢喂牛了,喂也等于白喂。偷牛的根本不用偷,而是明抢。有一天夜里,寨外胡顺昌家的两口子睡得正香,冰凉的刀子放在了胡顺昌的脖子上,一个贼说:‘老表,弟兄们没钱花了,把你的牛牵走卖了,弄几个零钱花花。你别动,你要动,我们杀了你全家!’胡顺昌两口子吓得哆哆嗦嗦的,哪里还敢动一动?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把牛牵走了。你要是去报案,派出所就把案情记下来,说早晚破了案,再解决你的问题,从此就石沉大海了。现在,丢牛的人家越来越多,丢了就让娘儿们大哭一场,没有人肯去报案,报案等于没事找事,瞎耽误工夫。”

这些情况,给杜思宝的触动很深。他看到,这些年来,一部分乡亲们确实富了,与许多乡亲拉大了差距。一些人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一些人就眼红起来。过去的小偷小摸纯粹是为了吃的,现在就不一样了,这些人是为了钱财。这难道真的像自己在市委党校学习时,党校老师们讲的那样,这是在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一定要发生的副作用?这难道真的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阶段?他想起了寨子里的信主人过去常说的,金钱是万恶之源,也许正让他们说中了。在金钱面前,他的乡亲们表现出来的私欲和贪婪,疯狂攫取的途径和手段,把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杜思宝转念又想,这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中央反腐倡廉抓得很紧,学生们冲着腐败现象闹起了大事。可见,无论官员和平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贪心方面,收受贿赂与疯狂盗抢行为没有什么两样。

等他回到工作岗位上,有一天,弟弟杜思暖突然打来一个电话。杜思暖兴奋地告诉他,那一批偷牛的贼人抓住了,其中我们寨子里就有五个同伙。这几个人整天游手好闲,没有干什么活儿,没有经营什么项目,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总是比别人强,早就让乡亲们起了疑心。这几个年轻人,平时在村里横得厉害,没有人敢招惹他们。一天夜里,派出所突然包围了这几家,逮捕了他们几个。只有那个整天文绉绉的,一点也不像盗贼样子的胡万有,不知谁走漏了消息,还是他比较警觉,闻到了风声,等干警们到他家时,这家伙已经跑掉,让干警们扑了个空。

后来,杜思宝知道,就是这个胡万有,到底没有跑出公安局的手心,在广东作案时,被人家警方抓住了,但他没有供认在家时的劣迹。坐了几个月的监牢,结识了一个下狱的贪官朋友。出狱后,因祸得福,竟然在南方发迹了,成了一个大老板,回到家里非常风光。这是后话,以后有专门交代。

杜思宝问弟弟:“案子破了,你的损失追回来没有?”

杜思暖沮丧地告诉哥哥:“追个,这几个人已经把钱花光了,都判刑劳改,我们不过是落了个瞎喜欢。”

杜思宝啥也没有说,就轻轻地放下了电话。

“丙豪小学”

贵亭叔的孙女刘小芬嫁到高楼街,婆子家与孙转家很近,只隔了两处院子。这老少两个马寨出门在外的闺女,按在寨子里的老亲旧眷关系,刘小芬该叫孙转为表姑奶,但她们却很少来往。

刘小芬嫁过去一年后,生了一个女儿,她公公是一个退休老教师,不知怎么忽然想起了年轻时教书的时候,经常读的前苏联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就给这个小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沈卓娅,自己觉得挺文气的,刘小芬心里不太喜欢。可这是爷爷起的名字,没有办法,只得“小娅,小娅”地叫下去了。

刘小芬不肯到孙转家走动,是因为孙转的出身不好;不高兴让女儿叫小娅,是因为小娅的“娅”字与孙丫丫的“丫”字同音,她从小在贵亭婶的调教下,瞧不起破鞋胡荣花的女儿孙丫丫。后来人家孙丫丫大学毕业当上了大医院的医生,她就开始喜欢了“小娅”这个名字。等孙丙豪第一次回归故乡时,她到孙转家去看热闹,孙转向大哥介绍了这个表侄孙女,孙丙豪出手大方地送给了她一块电子表、几双尼龙丝光袜,她从此经常到表姑奶家走动起来。

就在乡派出所抓住那几个偷牛贼后的第三年,孙丙豪老人又一次回归故乡。

孙丙豪这一次回来,心潮的起伏不大,比不上第一次那么激动。因为那是一次破冰之旅,在他的心目中,大陆是神往的故乡。这次回来前,他最小的儿子孙松涛已经在中山大学毕业,服了台湾的所有男青年必须要服的三年兵役。退伍后,离开台湾,带了一笔通过加拿大华人朋友秦广远先生转出的资金,到广东的深圳市龙岗区那个地方,办了一个胶带厂。在台湾的大陆人,深感那里的政治形势风雨飘摇,纷纷抽出资金,向国外或大陆发展。尤其是到大陆来的,比在国外赚钱容易。因为大陆的劳力价格便宜,降低了成本,孙松涛的这个胶带厂办得很红火。通过孙松涛的了解和理解,海峡两岸的人,除了某些词汇不一样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一样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一点也不影响人和经济的交流互动。

孙丙豪老人从台湾飞到香港之后,先乘坐火车,到小儿子的厂里看了看,又带上夫人,到张家界、长江三峡看了风光,才辗转回到了老家。

孙丙豪回来后,就住在妹妹孙转的家里。曹部长已经退二线了,县里新换了几任统战部部长。这么多年来,回乡探亲的台湾老兵很多,县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隆重地接待。新统战部部长来看了他一下,见他没有什么大事,友好地告辞了。曹部长到底和孙丙豪是老朋友了,专程来看望了孙丙豪,让孙丙豪很感动,决定拿出钱来,为乡亲们办一件大事。

孙丙豪一口气住了一个多月,这次寨子里接待孙丙豪的是支书刘庆河。孙丙豪给村里投资了十万块钱,让刘庆河把马寨小学好好地修缮一下。刘庆河得了这十万块钱,让孙丙豪的堂叔孙乃社做监工,把马寨小学彻底改变了面貌。刘庆河为了纪念孙丙豪这一仁义之举,当然也为了讨好孙丙豪,希望他继续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经过层层请示,把马寨学校改名为“丙豪小学”。果然,在“丙豪小学”落成剪彩时,孙丙豪看到自己的名字成了学校的名称,一高兴,又给了学校两万块钱,捐助上不起学的学生。

除了这些,孙丙豪痛感家乡的交通太落后,另拿出六万元,让刘庆河在通往高楼街的南河道上,修了一座漫水桥。这座漫水桥,在上次集资修路时,已经修过,却修得过于偷工减料,不到两年,就被洪水冲毁了。这次属于重修,就好像在原来的牙床上,重新镶一颗牙一样。

对孙丙豪所做的这一切,刘庆河代表乡亲们表示的诚挚感谢,孙丙豪都接受了。但在私下里,孙丙豪对刘庆河说:“按说我们不能说先人们的短处,我父亲在一生中确实对乡亲们做了不少错事儿,你们不要感激我,就算我替你表伯将功补过吧。”刘庆河觉得这孙丙豪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镇压他的地主老财父亲孙乃器,是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没有跟我们共产党记仇,相当开明,心里想的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所以对孙丙豪更敬重,言听计从,孙丙豪愿意在家里做什么,都尽心尽力地给予了帮助。

孙丙豪在捐资助学的同时,搞了修坟祭祖活动。他为孙乃器和他妈妈立了一块墓碑,碑文起草得很谨慎,只注明了父母的生卒年月,没有用一句溢美之词。他父母的坟墓埋在一座小山包的阳面上,山的下边是我们马寨的北河,北河的南岸不远,就是我们寨子的东北角。

孙丙豪对刘庆河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村里在寨子的东北角,给他协调一块空地,让他在这里盖一个戏台子。他说,我清楚地记得,我母亲生前好看戏,我要盖一座戏楼,正对着母亲的坟墓。盖好后,我出钱在这里唱三天大戏,祭奠我母亲在天的灵魂。以后就交给你们使用,寨子里组织演戏的时候,我想我妈九泉下的灵魂,一定会非常高兴,她老人家只要坐在她的坟前,就可以看到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