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明名相徐阶传
8769400000022

第22章 调和鼎鼐(1)

任祭酒力挽颓风育人才回故乡祭扫亡妻丁母忧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徐阶被授任为司经局洗马。可是这洗马究竟是什么样的官儿呢?明张岱的《快园道古》讲了个笑话,说有位杨文懿任职洗马,向朝廷请假回乡,途经一驿站歇夜。那驿丞不知洗马是什么官,就问:“杨公任职洗马,不知一天要洗几匹马?”杨笑答道:“勤则多洗,懒则少洗。”说话时有人报称:“御史大人来此,须在驿站歇息。”驿丞一听御史大人到,就催促刚安顿下来的杨赶快腾出房间。杨不紧不慢说:“不妨,待御史驾到,再腾房不迟。”不多时,御史来到,驿丞忐忑不安,觉得慢待了御史,谁知御史见了杨文懿纳头便拜。那驿丞这才明白自己弄颠倒了,这不起眼的洗洗马的官儿,品阶竟比御史高,赶忙道歉不迭。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所谓洗马,取的是太子出行,跑在车驾之前也即先于马前之义。洗马是司经局行政长官,系詹事府属官,掌管经史子集等典籍、朝廷的典章制度,负责各类图书的搜集、编辑、储存,收藏全国各地进呈太子的图册,以备太子御览。詹事府是为太子服务的三品衙门,统掌府(即詹事府)、坊(左春坊、右春坊)、局(司经局)之政事。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嘉靖册立了皇太子,这就是嘉靖的次子朱载壑。当时因长子朱载基生下两个月夭折,嘉靖膝下仅有三位皇子,载壑之外,尚有三皇子载垕、四皇子载圳。后又生四位皇子,都未满一岁去世。

那载壑生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年仅四岁册为皇太子,自然得配置侍从官员,以便辅导,夏言就推荐了徐阶。因为徐阶在浙江、江西主抓学政,有培养人才的经验;又因夏言系江西人氏,从亲朋那儿,听得不少对徐阶在江西主抓学政的好评,徐阶由此才得以返京,担任京官。具体事务是为太子讲解《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贞观纪要》;向太子阐述当今朝廷处理军国大事的过程,解释外交上的举措;掌管和撰写太子向朝廷的奏表以及下达诸衙门的咨询文书。

徐阶奉母携新夫人张氏进京任职,一路上心想,不知老对手张孚敬近况如何?谁知进京以后方知,张孚敬已于四年前致仕,三月前去世了!徐阶心中不免惆怅,想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倒不如少倾轧多建功,留名青史。徐阶任职洗马不到一年,刚熟悉事务,又被授任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属礼部,系二级衙门,大明国子监兼具双重职能,既职掌全国学府的训导与政令,相当于今之教育部,又是全国的唯一的高等学府。祭酒既是国子监最高行政首长,又兼具最高学府校长之职。徐阶从詹事府的属官,一跃而为国子监的首脑,还是夏言这位伯乐的力荐。

大明的国子监分北监和南监。北监设在京师,南监则在南京,学员通称监生,生源来自会试落榜举人,称举监;府、州、县学推荐,称贡监;高级官员和功臣后代,称荫监;交纳钱物买到监生资格者,称例监;来自国外如高丽国、日本国的监生,称外国生。学习内容自然是四书五经加以《大明律令》,包括习字、习射。讲堂有六,级别三等,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性二堂为中级,率性堂为高级,依次升级,率性堂监生考核合格,便可待补为官。显而易见,国子监是培养官员的中央学府。

为国子监祭酒,如果墨守成规,那自然是很稳当的,但徐阶深感官场风气的颓败,拉关系走门路奔竞成俗,跑部要官买官贿赂公行,国有灾难而不忧,不是祥瑞也假称祥瑞报喜邀宠,落井下石,逢迎拍马,弄虚作假。这种颓风,从官场影响到学校,致使地方学校的秀才、国子监的监生放弃苦读,争找门路,不事修养,逢迎拍马之风渐起。不杀此风,是难以培养出治世良臣的。

徐阶新官上任,不喜反忧。

一天,在阳光照耀下,国子监房上的青琉璃瓦顶熠熠生辉。徐阶正坐在敬一亭东厢的署内思索加强管理的举措,诚心堂的助教来报,发现两个监生,违犯监规,居然夜出监门狎妓,请示如何处置。这处置是不难。但徐阶想,何不以此事为契机,加强管理和教育?他的思路渐渐清晰了。他开出了几张药方:一是拒诱方,采取“筑墙”措施,禁绝无故外出,拒社会上的诱惑;二是求道方,读书不为死记硬背,为求道;三是修养方,明确求道的最大障碍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四是醒酒方,要清醒,只有克己。对读书成绩差的监生,则勉励进取,不自暴自弃;提倡明天理,亲亲、仁民、爱物;励志,大器可以晚成。与此同时,加强考核,把所有监生分优秀、不良两等,奖优秀,劝不良,重奖由不良而转优秀者。此时,徐阶腹中的四书五经、阳明心学的心得,有了用武之地——为监生开课讲授。这些说教后来以语录的形式全收在他的集子里。这些语录,有关世道人心。比如立志,他认为做学问如果只是立下志向,一旦失掉志向,百事都做不成比如讲到自主人只有自己给自己做主,才不会被外界诱惑。富骄贫谄,只是因为自己的私欲没有去除干净。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因此志向也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失去;讲到克己,徐阶说人未饮酒时事事清楚,到醉后事事昏忘,又到酒醒后照旧事事清楚,才知道昏忘是酒,清楚是心之本。假如人不被私欲迷了本心那么做事情绝对不会有昏忘的忧虑,不一而足。

这位祭酒对监生的讲学全盘针对官场的弊端,经过十七年的沉浮和摸爬滚打,对嘉靖朝的吏治之弊,徐阶显然已经洞察。在国子监学生包括司业(副长官)看来,这位新祭酒的新政也实在多。这不,他又将在浙江刻印的《岳武穆遗文》分发下来人手一册,提倡起爱国忠君来了,提倡起“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精神来了。一时间,国子监上中下三级六个讲堂,响起了“怒发冲冠,凭栏处”的朗朗读书声,监生们精神面貌为之大变。

任职祭酒不到一年,国子监学生的学业蒸蒸日上,自然引起了礼部的关注。其时的礼部,因夏言官运亨通入了内阁,尚书一职便由严嵩继任。对声名鹊起的徐阶,严嵩的态度是肯定的,因为国子监毕竟是下属衙门,有了政绩,礼部颜面有光。再说徐阶这位祭酒又是夏言拔擢的,自己的礼部尚书一职,也是夏言推荐,今后仰仗夏言的地方还多,为取悦夏言,自然顺水推舟说几句对徐阶褒奖的话,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严嵩决计召见徐阶,在尚书署严、徐初次做了晤谈。徐阶看到的是一位颇有长者风度的老人。江西人一般身材不高,严嵩却颇高,一张脸上阔下狭,双眉较浓,眉梢向上微挑,两目有神,上唇有髭,形成一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下巴小小一撮须。寒暄过后,严嵩问了问国子监的状况,对徐阶略有褒奖,未做深谈就让徐阶回去了。徐阶不免狐疑,正儿八经把自己传来,就这么几句话打发了?其实,对严嵩来说,这是一种姿态,一个过场,在官场上,不摸对方底细,如何敢做深谈?算是做给夏言看的吧。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生人,系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今江西分宜)介桥村人。所以后来史书,称之为严分宜。他出身布衣,家境并不富裕,经过寒窗苦读,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金榜题名,入选翰林院为庶吉士。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庶吉士结业,授官翰林院编修,可谓少年得志。

谁知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严嵩祖父弃世,严嵩的官场生涯中断,回乡守制。不料祸不单行,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母亲又离开人世,从母亲去世起算,严嵩又得顺延守制三年。按理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严嵩便该起复,但他看到那正德皇帝荒淫无道,政事不理,阉官刘瑾擅权,忠良之士屡受迫害,便不求起复,隐居家乡的钤山,筑钤山堂,专心读起书来。他“游名山大川,览胜录幽,著述日丰”,成了一位名士。与李梦阳、王守仁、王廷相等当代名士兼达官都有文字之交,知名度日高。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至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毕两年之功,严嵩修成家乡的《袁州府志》。如果说严嵩学富五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更何况他还练成了一手好书法。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他重返仕途,先后在翰林院、国子监供职。

正德驾崩,嘉靖继位,大礼议起,其时严嵩在南京任职。这位清流中人,世人对他寄予厚望,却不幸与同在南京任职的张璁、桂萼成了莫逆之交,他应邀当了桂萼之子的座师,桂萼因议礼而骤贵,严嵩就被提拔为吏部侍郎,成了大礼议的既得利益者。待到当上礼部尚书,已年逾花甲了。

徐阶的仕途似也不顺,口碑甚好时,母亲不幸去世,徐阶悲痛欲绝。但悲痛中的徐阶又很清醒,立马向朝廷报告,请求丁忧。如果迟报,或是贪恋官位隐匿不报,就会遭到严惩。因为封建时代标榜以孝治天下。凡朝廷官员祖父母或父母去世,必须离职守孝三年(说是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谓之守制。这期间不能嫁娶,不能赴宴。

守制期满,或复职,或调任,谓之起复。同时,徐阶又上书朝廷,请求对母亲和妻子可久的封赠。鉴于当时徐阶已是四品大员,所以皇帝诰封顾夫人和可久均为恭人。

徐阶和张氏一身重孝,租船一艘,船上竖一幡,上书“诰封恭人”字样,护母亲灵柩回到松江。大哥徐隆、四弟徐陟(其时三弟徐陈已去世)、四个妹妹以及已经十岁的儿子徐璠,都在杨家渡口迎丧,一时间哭声震天,令人闻之落泪。

因哀伤过度,兼以旅途劳顿,到府以后,徐阶不免心神恍惚,便命人请来小知也、四空,商议把母亲的丧事办了,择日葬入蒋泾南茔父亲的墓中。墓道两旁,增置了四个石翁仲,显得很是气派。

隔了半年,徐阶又去可久墓地祭扫,见墓地逼仄且墓碑上还刻着“沈氏安人仲恒之墓”字样,见墓思人,想起了可久可爱的模样以及在仕途上对自己的辅佐,不禁大放悲声。安人是六品官员母、妻的封赠,而今可久已是恭人,皇命不可亵渎,徐阶便思量着为可久迁葬。妻子张氏倒也大度,表示支持,便又请来小知也、四空,择日迁葬非字圩白洋滩。墓地规格也和父母一样,有墓道,两旁也是两对石翁仲。迁葬事毕,徐阶洒泪撰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沈恭人迁葬祭文》,追述了母亲对可久“汝非吾妇,吾子吾女”的赞叹。回忆了“吾时犹贫,赖汝扶持”的依赖,“待我弟妹,恩礼兼至”的贤淑,对自己“衣先我寒,食先我饥”的呵护,表示了初葬简陋的愧疚,诉说了“汝之德音,在我心曲,婉婉令仪,亦存我目”的缅怀,表达了自己“百岁之后,与汝同藏(葬)”的心曲。直哭得周遭林木瑟瑟有声,附近鸟雀纷纷惊飞,在场之人,无不潸然泪下,继室张氏,也不住拭泪。

此后几日,见到张氏夫人,徐阶不觉讪讪。一天,他忐忑不安地对张氏说:“我对可久情深如此,你不会见怪吧。”谁料那张氏却说:“夫君对可久姐情深意笃,是性情中人,嫁夫如是,妾复何求?”这回答非常得体,也足见大度,徐阶之心稍安。

说起张氏,亦非等闲女子,出身官宦之家。她的祖父张蓥,经顺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历官江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河北巡抚、刑部尚书,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死于任上,被加封太子太保,谥号庄懿。在松江,张蓥人称“三可惜”,其名言是“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张氏之父乃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别驾(知府佐官,相当副知府)张岦,讳鹤少,颇有名望。在这种严以律己,积极有为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张氏,自幼便饱读诗书,重视修身,是位品学兼优的淑女。嫁徐阶时芳龄十七,小徐阶十三岁。她明知嫁过去只是续弦,而且对方已有一子,明知对方官职从四品,与一品大员的祖父相去甚远,却乐意。松江谚云:“六月的日头,蛮(后)娘的拳头。”小小年纪的她就不信这后娘做不好。见丈夫对原配情重爱笃,不仅不生醋意,反倒觉得可以托付终身。

葬母葬妻两件大事尘埃落定,小知也、四空就和徐阶话别,徐阶这才发现十年不见,那四空依旧丰姿绰约,一身僧服,遮不住肤如凝脂。至于那小知也,更是出落得一表人才,圆脸大耳,肤色白净,如果不披一身袈裟,是位白面郎君,披了一身袈裟,倒像戏台上的唐三藏,心中不免羡慕。四空和小知也,也觉得徐阶变了,举手投足有了贵气,说话缓慢稳重,人却变得老气了。寒暄过后,徐阶呼家人用轿子送小知也回寺,那小知也一摆手说:“毋庸多事,贫僧坐船即可。况且,和尚哪有坐轿子的理?那轿子还是用来送四空吧。”徐阶见状,便与小知也话别,然后一顶小轿,把四空送回庵中不提。

送走二人,张氏便爱怜地对徐阶说:“大事已毕,夫君不可过于哀伤,也应将息身子,看那小知也年龄与夫君相仿,但看上去比夫君年轻多了。”徐阶闻言,真想揽镜自照,但居丧期间,不可唐突,便说:“夫人所言极是。”

从此,张氏亲自下厨,大鱼大肉是使不得的,但熬粥煮饭,烹调些豆腐蔬菜,日日翻新,尽量可口,对徐阶百般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