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邺下有个年轻人,出任襄国县令,非常勤奋。对公事十分谨慎,对下属也关怀备至,他想以此来谋求声誉。每当有兵差的时候,他都要与兵士一一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等食物赠送,与每个人告别时,他都要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表心意。”民众对他赞不绝口。到他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更是一天多似一天,不可能经常办到。时间一长,就会矫情虚饰,难以相继,原先的名声也随之而毁失了。
【原文】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
【译文】
有人问:“人一死,精神和形体都消失了,留下的名声,也就像蝉脱的壳,蛇蜕的皮,鸟兽经过后留下的足迹,这与死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而圣人为什么还要用这来教化百姓呢?”回答说:“是为了勉励人们树立名誉,而且要做到名副其实。况且褒扬一个伯夷,清正的风气就会于千万人中形成;褒扬一个季札,仁爱的风气就会于千万人中形成;褒扬一个柳下惠,贞操的风气就会于千万人中形成;褒扬一个史鱼,正直的风气就会于千万人中形成。所以圣人希望这类美名不绝如缕,流传在世上,这不是具有很大的意义吗?”
【原文】
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译文】
在如此之大的天地间,人人仰慕美名,这大概是由人们都喜欢善的东西的性情所决定的吧。再说了,祖先的好名声,也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美好的声誉,自古以来,获得祖先声誉荫庇的也实在是有很多。多行善以树立好名声,就好像盖房子和种树木一样,不但自己在生前能得到很多好处,自己死后,还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处。世上的庸人啊,他们与那些美名与灵魂一同升华,美名与松柏一样长青的贤人相比,可实在是够笨的。
【评析】
名声与实质的关系,就像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一样。颜氏开篇的这一个生动而又贴切的比喻,是为了教育子孙摆正名与实的关系,提醒他们:要想获得美名,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德才兼备,使名实相副;切不可名不副实,更不可浪得虚名,有名无实。颜氏告诫子孙要正确对待名声,即不要虚名。
中国古代有德行的人都很注重对子孙品德的教育,他们都认为做人才是重要的。做人就要讲究诚信,就要言行一致,就要名实相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颜氏教育子孙要行善树立美名,他说这就像盖房子、种果树一样,不但生前能得到好处,死后还能为子孙造福,这可以说是名声的社会价值。他勉励子孙去建立美名,这是因为:遗臭万年的是恶名,炫耀一时的是虚名,而造福千代、流芳万载的是美名。布衣宰相范纯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儿子,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简朴的门风。不仅如此,范纯仁受父亲的影响,也变得乐于帮助贫穷之人。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一次,让儿子范纯仁到苏州去运一船麦子。这时候,范纯仁还年轻。麦船返回时,停在丹阳,见到了熟人石曼卿。在得知石曼卿因逢亲之丧而无力运柩回家后,范纯仁便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让他做回乡的费用。范纯仁只身回家后,因为送掉了麦子,不好向父亲交账,在父亲身边站立良久,始终未敢提起此事。范仲淹问儿子到苏州是否遇到老朋友。范纯仁说:“石曼卿因碰到亲人丧事,耽搁在丹阳,没有钱运柩回乡。这时又没有人能像前代郭震那样勇于救人于危难,所以真是求告无门。”范仲淹立刻对儿子说道:“为什么不把麦船送给他呢?”范纯仁听父亲说出这话,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说道:“我已经送给他了。”由此可知范仲淹的家风已经传给了他的儿子。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范纯仁继承父风,始终保持着简朴的门风。他和司马光同在洛阳做官时,两人均十分好客,但家中却都很贫困,于是互相约定,倡设“真率会”,宴客仅有粗米饭,酒过数巡即罢。尽管如此,洛阳士人却多将此会当作盛事。范纯仁从布衣一直到宰相,其廉洁俭朴始终如一。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来扩大父亲范仲淹当时创设的救济贫苦人的义庄。他去世的时候,其幼子和五个孙子都还没有出来做官。范纯仁常常对子孙们说:“我平生所学到的‘忠’、‘恕’两字,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就是在朝做官、接待同僚、和睦亲朋族人,也没有一刻离得开这两个字。”观其行为,也确实如此。他在朝中有时受到排挤打击,不仅自己不说政敌的坏话,也不准儿子们说对方的坏话。
范纯仁常常教育子弟说:“即使是很愚笨的人,要求别人的时候往往是很明白的;即使是很聪明的人,容忍自己的时候往往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做不到圣贤!”他还常常告诫子孙:“六经所记载的都是圣人之事,你们知道了一个字,就要去实行一个字。即使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时,也能处处按六经所说的去做,那就真的可以称做有为者了!”范纯仁处处以简朴和忠恕教育子弟,同时也是这样劝导自己的亲戚。有个亲戚来请教范纯仁如何处世,范纯仁告诫这个亲友说:“只有简朴才能助成廉洁之心,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亲戚深以为然,将这两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有一则逸事可以反映出范纯仁简朴的家风。范纯仁在朝廷做官时,有一次,留自己的同僚、秘书监晁端在家中吃饭。晁端吃过饭回去后,郑重其事地对旁人说:“可惜啊,范丞相家的家风变掉了!”听到的人都不太相信这话,问他是怎么回事,晁端说:“平时他们家吃饭,菜总是咸菜、盐豆腐之类。这次他家留我吃饭,咸菜、盐豆腐上居然放了两小簇肉,这不是他们家的家风变了吗?”从晁端所说的范家的食谱,可见范纯仁家中平时生活简朴到了何种程度。
在范纯仁的教育下,其子范正平、范正思也能像祖、父辈一样,立身守正,为官正直。范正平学行很高,就是平常说话,也要援引《孝经》、《论语》等书。范纯仁死后,按过去惯例,子弟中可以有一人受庇荫做官,范正平将官让给自己的小弟弟做。后来,范正平为开封尉,时任户部尚书的蔡京强占民田民宅,被人告到官衙中。范正平不避权贵,公正处理,结果蔡京被罚金子十斤。从此,蔡京对范正平恨之入骨,入朝当宰相后,便加以诬陷迫害。从这些事中,可见范仲淹祖孙几代人的风骨。
颜氏在文中提到,社会上有些人,在名利双收、信誉显露后,就不再信守诺言,不懂得后者的矛戈可以刺穿前者的盾牌的道理。而故事中范仲淹祖孙几代虽然没有提到诚信或名实一致,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始终体现着诚信,体现着名实一致。
失信而毁名,不诚而蒙羞。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诚信不立,国无诚信不强,诚信是立业兴邦、安身立命之本,这也就是古人之所以讲究诚信的原因。社会发展到今天,是不是就不用讲诚信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也是人与人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诚信做人,诚信处事,只有言行一致、名实相副了,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哪个部门,都要以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样,人们要想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应该重视对后代的诚信教育,因为它永远都不会过时。
涉务第十一
【原文】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译文】
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要注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只是高谈阔论,抚琴读书,来虚耗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国家使用人才,大体不外乎六个方面:一是在朝廷处理政务的臣子,他们满腹经纶,博学文雅,能通晓国家的体制纲要,了解治国的道理;二是掌管文史的臣子,他能撰写典章,通晓前代的典故;三是军旅的臣子,他们有勇有谋,卓绝善战;四是镇守地方的臣子,他们熟悉地方风俗,廉洁爱民;五是奉命出使的外交臣子,他们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精通建筑营造的臣子,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少花钱多办事。这都是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并且有操守德行的人才能办得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和才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不能强求一个人同时具备这六个方面的素质了。只要对这些在大体上懂得一些,而在一个方面有所专长,并能胜任工作,这就可以当之无愧了。
【原文】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