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用的心理学全集
859000000030

第30章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第3章第5节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小韦是某重点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学习不很卖力又有些小聪明的学生。高一、高二学习马虎,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但成绩都能保持在班级十名左右,发挥较好时甚至能进入班级前五名。父母亲戚、老师同学都说他学习潜力很大,上高三后会进步很快,可望进入国内一流名牌大学,甚至可以向清华、北大冲刺。对此,他也颇感自负。

进入高三后,他真的洗心革面,抛弃以前的所有陋习,全身心拼了起来。可是,暑期到现在,两个多月了,每次考试还是10名左右,最近一次考试排班级19名。这样的成绩,考清华、北大甭提了,就是进重点大学都有问题。家人着急,他自己也“头悬梁、锥刺股”,靠补品支撑着熬到深夜一两点钟。可是成绩并不呈上涨势头,而且一拿起书本头就嗡嗡直响,听课时也会莫名其妙地走神,注意力总集中不起来,好像有劲却怎么也使不上。小韦开始怀疑过去对他“聪明”的评价是对他的嘲讽,怀疑自己的潜力已挖掘殆尽。

小韦同学所苦恼的问题是“学习努力了,成绩却上不去”。这种学习成绩在一个较长时期上不去也下不来,总在原地徘徊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学习的“高原现象”。实际上,这种现象十分正常,它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体验,在学习的时候,刚开始进步很快,可达到一定水平后却维持现状,学习成绩没有提高甚至还会有下降趋势,这时就是出现了“高原现象”。

试回想一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同样的停滞不前的经历呢?有关研究表明:词汇量的多少明显影响到我们阅读能力的高低。但是当掌握的词汇量达到3500~4500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高原现象,平均滞留时间为8个月左右;达到6500~7500时,出现第二次高原现象,平均滞留时间为12个月左右;当词汇量达到了9500~10500的时候,第三次高原现象就出现了,平均滞留约18个月。

在技能学习中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布瑞安等曾经研究了收发电报中动作技能的进步,结果发现,在收报练习15~28天之间,成绩一度停顿下来,虽有练习,但成绩却不见提高,这就是练习进程中的高原时期。弗兰克斯等也曾经在研究中发现了高原现象,他的实验任务是追踪物体,每天练习105次,共10天。结果发现,在最初的4天中,进步十分明显;在第5、6、7三天中,学习没有提高,呈现高原现象;而7天后,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其他技能如弹钢琴、射击、打太极拳等的练习中,都存在类似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学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例如,在布瑞安等人的实验中,被试的成绩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原现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高原现象?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高原现象呢?

这是因为学习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既有促进的,又有阻碍的,两种力量相匹敌即产生这种现象。具体来讲,当学习一段时间后,好奇心已满足,学习兴趣不如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强烈,学习动力随之下降;也许目前使用的学习方法已不再适应这一阶段学习的要求;也许是生理状况欠佳,精力不够充沛;也许是原来形成的知识结构网络不适合进行新的学习……诸多因素,致使我们的学习停滞不前。那么怎么克服这种高原现象呢?

第一,合理调整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使之条理化,以便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可以顺利地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并可迁移到其他方面。

第二,克服生理上的障碍,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第三,及时进行反馈,使自己知道学习结果和进程,并适当地调整学习过程,使学习得以进一步深入。

第四,经过审慎、仔细的考察之后,可以科学地转换学习目标,一是可以暂时转移过于狭窄的注意力,“高屋建瓴”地“俯视”问题;二是可以避免钻入死胡同,徒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