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8520500000011

第11章 孝义行天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在16岁时拜入孔子门下,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

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曾子,是鄫国太子的后代,先祖是治水有功的夏禹,姒姓。大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鄫地,建立鄫国,后为莒国所灭,所以,其后代用去掉偏旁的“曾”为姓氏,表示离开故城之意,这也是“曾”被用为姓氏的开始。

曾子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行著称,是有名的孝子,而其父曾点则被后人称颂为教子有方的典型。

曾点,字皙,太子巫的曾孙,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拥有狂者的气质,行为不拘一格,敢作敢为。曾点对儿子寄予厚望,从小就对他严加管教,不仅传授他“六艺”知识,还常带他去田间劳作。

一次,曾子在地里锄瓜,不小心铲断了瓜根。曾点认为他做事不认真,很生气,用棍子把他打倒在农地里。曾子起来后,没有丝毫怨言,还询问父亲是否因为教育自己,而气坏了身体。随后曾子又弹琴唱歌,向父亲表示自己身体健康,并没有受伤。

这件事被后人传诵下来,于是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此外,“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故事,讲的也是曾子孝行的事迹。

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勤学好问,遇到任何事理,都要千方百计地弄明白。孔子对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参也鲁”,意思就是曾子秉性质朴、憨厚。孔子曾问自己的弟子,他的思想怎样能做到“一以贯之”。曾子答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非常满意,认为曾子得到了自己的真传。

作为后入门的弟子,曾子的思想学说比孔门其他弟子的学说成熟得晚,但他沉稳的性情与不懈的坚持,又使得孔子的学说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比如“孝”与“礼”等思想就是在曾子时期发扬光大的。他说:“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除了主张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外,曾子还十分重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他认为个人的修养与学习是分不开的,提出了“修齐、治平、省身、慎独”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他说:“我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很多次,是否竭尽心力去帮助别人了?是否对朋友真诚相待了?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了?”

和孔子一样,曾子也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认为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所以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德政的重任,入仕为官。但是他的仕途和孔子一样,充满坎坷。

此时,他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把自己的主张应用于政治,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于是,他退居故里,专心讲学,晚年仍坚持践行孔子的思想,做到老年著书、病中教徒、守礼至终三件颇具影响的事。

曾子离世前对弟子说:“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而小人爱人,则是没有原则的宽容,我能够合情合理地死去,还能有什么奢望呢?这就足够了。”

一代“宗圣”曾子,在留下他对老师的敬仰和《大学》、《孝经》等儒家传世经典后,就这样故去了。

到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得到了空前发展,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儒家学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世儒家将他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并称为“五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