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师的作文课
8479700000030

第30章 运思篇(26)

(32)扶着棵柳树,他定了半天神……

(同上)

(33)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

(同上)

(34)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他的唯一的朋友是这座古城。

(同上)

第(30)例,逗号以上的部分本来可以放在“她”字下面,把全句改成:“她仍旧坐在矮的小凳上,望着院子里的天空。”像这样的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法:有人说它是复句,逗号以上是一个分句,以下是一个分句(主语仍是“她”,省略);有人说它是个简单句,管“坐”和“望着”叫作连动式;此外还有别的解释法。不论怎样解释,反正“仍旧坐在矮的小凳上”成了句子里的一个主要成分。原句把它抽出来,放在句子的开头,这样一来在形式上和语意上它都近于修饰语了(修饰动词“望着”,说明“望”的情状),不论在语法上管这个词组叫什么,从修辞的效果上看,它放在这个地方的确具有了表现情态的作用。我们读到了这一句,引起的主要印象是:“她望着院子里的天空。”怎么“望”法呢?“坐在矮的小凳上”望。如果把这个词组放在“她”字下面,引起的印象是一连两个动作。虽然在实际意义上大体是相同的,可是在意境上,在语气上,却大有区别。

第(33)例,“跪上铁索”也可以放在“刘四”的下面。现在把这个词组一提前,一方面使它更能表现当时的情态,同时也使“跪上铁索”这个动作本身突显了出来,就连下面的“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也显得特别生动了一点。

再像第(34)例,如果把全句改成“他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唯一的朋友是这座古城”,不但结构正确,而且气势也很贯通,很有排比句的味道。原句把两个“没有……”提前,使“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和“唯一的朋友是这座古城”分别突显出来,在语气上是强了些,但在气势上不见得有改成的那样畅达。由此可见,像这种句子里的这种词组究竟放在什么地方合适,完全得根据文章的要求来定。从语法上看,两种放法都是正确的;从修辞上看,各有各的效果。

能够影响句子的语气的,除去词序以外,还有几件事也很值得注意。

(七)肯定和否定

一般说来,“不坏”的意思跟“好”差不多,“不大”的意思跟“小”差不多。差不多并不是相等;既不相等,用的时候也就得选择。用否定的说法,有时比用肯定的说法语意弱些,但也有时反而更强。这一方面是习惯,一方面也要看用在什么样的上下文里。例如:

(35)他知道江世荣这起人都不是些好家伙,有了事就会把祸害全推在他身上……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6)村子上的事,看着就这么几户人家,可不容易办咧,啥人都有……

(同上)

(37)你们家的地总算是不少啊!就只平日老实,不是那些横行霸道的……

(同上)

(38)他觉得他不能去参加会,简直是很冤屈和很耻辱的。他有什么不对呢?

(同上)

(39)她走了后,她就变成她们谈话的材料,她们说到她的年龄,说到她没父母的可怜,唉,看起来穿得不错,就没有人疼,到现在还没个婆家,还不知道命运怎么样呢!

(同上)

(40)房子很好,原来摆设的也是好的,如今却破破烂烂,乱七八糟……

(同上)

第(35)例的“不是些好家伙”并不比“是些坏家伙”的语意弱;第(36)例的“可不容易办”在语意上并不轻于“难办”。第(37)例的“不少”大有“相当多”的意味,不过前面有了个“总算是”,大概也就不是“很多”了。“不是那些横行霸道的”本来并不等于“善良的”,可是前面有了“平日老实”,先把下文的意思冲淡了。这个例子最足以表明上下文如何影响这种否定说法的语意。第(38)例,如果把“不对”改成“错”,嫌重了一点。第(39)例,把“不错”改成“好”嫌重,改成“还好”之类又嫌轻。这些,都可以表现否定说法的效用。第(40)例,上半句说从前,下半句说现在,是前后对照的说法;要是把“很好”和“好的”改成“不坏”“不错”之类,未尝不可以,只是跟下面的“破破烂烂,乱七八糟”对照起来,不如用肯定的说法更显明些。这样看来,否定的说法有它的效用,也有它的限度,而肯定和否定哪一种说法重,又得看习惯跟上下文。所以写作的时候,必须细心选择,不能任意乱用。

(八)被动和自动

一般说来,自动句比被动句明确有力些,所以被动句不宜多用。不过在某些情形之下,用被动句也有它的好处。这可以分几点来说。

第一 ,为了使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样,从而省掉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使句子简洁紧凑,并且使全句语气贯通,可以把其中一个分句作成被动式。例如:

(41)他的身量,力气,心胸,都算不了一回事,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教些什么顶混帐的东西管着。

(老舍:《骆驼祥子》)

(42)大男的胳膊给老妇人抱住,不能取那翡翠簪儿。

(叶圣陶:《夜》)

很显然,要是把(41)例中被动的“教别人管着”改成“别人管着(自己的)的命”,句子显得又啰嗦又别扭。第(42)例,要是把“大男的胳膊给老妇人抱住”说成“老妇人抱住大男的胳膊”,第二个分句就得添上个主语,句子也显得拖沓别扭了。

第二,有时为了使前后两个句子或两个分句对称,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用成被动式。例如:

(43)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

(鲁迅:《在酒楼上》)

前一个分句是描写句,主语是“酒味”;后一个分句是叙述句,为了用“油豆腐”作主语,好跟“酒味”对照起来,只有用被动式。要是说成“酒味很纯正;他们把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这个句子的对称性就完全破坏了。

第三,以受动作者为主,或是要把受动作者突显出来,而动作的作者不必说出,或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时,也宜于用被动句。例如:

(44)事情果然办得很快。

(老舍:《骆驼祥子》)

(45)第二天水笔也插起来了。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46)过了几天,地丈完了……

(同上)

(47)而且那村口的魁星阁也确乎已经望得见。

(鲁迅:《离婚》)

(48)老董也被派到里峪去了。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四,有意表明受动作者不愉快的时候,宜于用被动句。例如:

(49)【顾二姑娘】曾经要求和黑妮一道去识字班,也没有被准许。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0)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鲁迅:《故乡》)

(九)问句的语气

汉语里的问句有各种形式。除去用疑问词(如“什么”“谁”等)和重叠谓语、中间加“不”字(如“去不去”“好不好”)的问句是纯粹问问题的以外,还有些形式不仅表示疑问,而是兼带着表现别的语气的。例如:

(51)人家吃烙饼有过你的分?你喝的不是稀饭?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52)他早走了。没有回家?

(周立波:《暴风骤雨》)

(53)你不养活马,是不乐意出官车吧?

(同上)

(54)大哥,是发疟子吧?

(老舍:《龙须沟》)

(55)这儿不是谁都可以说话吗?

(同上)

(56)你不是说开会不抵事吗?

(赵树理:《传家宝》)

(57)我说什么来着?赵大爷也这么说不是?

(老舍:《龙须沟》)

(58)干吗不好好的干呢?我有志气,有力量,年纪轻!

(老舍:《骆驼祥子》)

(59)你是不是穷人长了个富心?

(周立波:《暴风骤雨》)

(60)你是不是又在这儿欺负他呢?

(老舍:《方珍珠》)

(61)你看不起蹬三轮的,是不是?

(老舍:《龙须沟》)

(62)是这样不是?副所长?

(同上)

(63)你有天大的本事,是我爸爸教给你的不是?

(老舍:《方珍珠》)

在这些问句之中,有的表示质问,如第(51)例;有的表示诧异和怀疑,如第(52)例;有的表示原已知道或已猜出,如第(53)(54)例;有的含蓄了另外的问题在里面,如第(55)例就含有“为什么不许我说话呢?”之类的意思。其余没说到的那些例句,都是在问之外,还表现着别的语气的。问句既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不同的语气,在写作的时候究竟用哪一种形式恰当,也就需要注意挑选。

总起来说,在写作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对不对,还要注意句子所表现的语气合适不合适。语气不合适,尽管句子是对的,尽管意思上大体也不错,可是会削弱文章的力量,有时甚至也会引起一些误解。有关语气的问题当然不止这些,这里说的只是比较重要的几点。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还有待读者在阅读写作中随时留心。

四句子的效果(三)——对偶、排比和重复

(一)对偶

旧社会里很多地方流行着这么一句谚语:“穷人饿断肠,富人胀破肚。”我们管这种话叫作“对子”。日常谈话里用对子的时候也很多。描写某人勤劳,说他“起五更,睡半夜”;形容某人贪图享受、不肯劳动,说他“好吃、懒做”:这些都是对子。

所谓对子就是用结构类似的甚至完全相同的一对句子或是一对词组,来表达一个意思的两面,或一个意思的两个层次,或两个相对的意思:修辞学上叫作“对偶”。对偶的主要功用是借助整齐对称的形式和谐调匀称的音节把相对的两部分突显出来,使它们互相补充或互相映衬,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从前作古文的人,有时特别喜欢用对偶,甚至不管意思上需要不需要,硬把一句话拆成相对的两句,或是把三句才说得清楚的话硬凑成一个对子。对的时候又特别讲究,不但字数绝对要一样多,而且一定得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这样就成了无聊的文字游戏,失去作文的意义了。因此,后来有人反对用对偶。其实,要不要对偶,应该由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意思上不需要对,就不必勉强去对;需要对,对一对也好;不过用不着那么执意求工就是了。

(l)过去的新诗有一点还跟旧诗一样,就是出发点主要的是个人,所以只可以“娱独坐”,不能够“悦众耳”,就是只能诉诸自己或一些朋友,不能诉诸群众。

(朱自清:《论朗诵诗》)

(2)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

(鲁迅:《忽然想到〔五〕》)

例(1)里“只可以‘娱独坐’”和“不能够‘悦众耳’”,“只能诉诸自己或一些朋友”和“不能诉诸群众”,是成对的两个词组,在意义上讲是一个意思的两面。例(2)里冒号后前两个分句成对,后两个分句成对,而每个分句里又各自包含成对的两部分;意义上都是互相补充的,四个分句连起来的意思无非是说“一年四季,不论晴天下雨,都得由清早工作到深夜”。之后的两个例子里成对的部分都很清楚,不再详说。

(二)排比

把对偶扩大一点,不单是用结构类似的句子或词组作成一对,而是作成一连串,就成了“排比”。一串互相排比的句子,或是一个包含排比成分的句子,在作用上不再是使两层意思互相映衬或补充,而是要求得气势的贯通,把一串有关的意思一口气说出,来加强语势,有时更分别轻重,一层层地深入下去,使读者得到的印象一步比一步强烈。在形式上讲,只要结构类似就可以排比得起来,不像对偶,虽不必太求工整,但总得尽可能的整齐匀称。

(5)这回在北京的演讲和募捐之后,学生们和社会上各色人物接触的机会已经很不少了,我希望有若干留心各方面的人,将所见,所受,所感的都写出来,无论是好的,坏的,像样的,丢脸的,可耻的,可悲的,全给它发表,给大家看看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同胞”。

(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6)你们是那么平凡,那么朴实,那么纯真,而且那么谦虚。……唯其平凡,你们更能获得别人的敬爱;唯其朴实,你们才能够把全中国人民的命运跟你们自己的结合在一起;唯其谦虚,你们在做过了那么多的工作以后还能够保持你们的纯洁。

(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7)你们给一般在黑暗中过惯的人,指示了一条光明的路,你们把疯瘫的人扶起来,你们鼓舞起懦弱者的勇气,你们使愚昧的人了解生存的意义。你们安慰寂寞的心灵。你们用歌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你们用戏教育了他们,你们用知识来减轻他们的痛苦,你们用善良和诚恳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同上)

例(5)里有两串排比的成分,第二串是由三组对偶构成的:“好的”和“坏的”,“像样的”和“丢脸的”,“可耻的”和“可悲的”。例(6)的第一句有四个排比成分“那么平凡”“那么朴实”“那么纯真”“那么谦虚”,第二句包含着三个排比的分句。例(7)也有两串排比的成分:第一句和第三句各包含着四个排比的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