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师的作文课
8479700000029

第29章 运思篇(25)

有的段落开头用一个短句子很肯定地说出一件事,然后用较长的句子来加以申述。如:

(9)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尾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鲁迅:《故乡》)

有的正相反:先用长句子叙述一些事情,最后用个较短的句子很着力地总结一下。如:

(10)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也有的把前面两种办法合起来,开头先用较短的句子总的说一下,然后用较长的句子加以申述,最后再用短句子总括起来。短句、长句交错使用是更常见的。这些例子很多,不备举。

(四)需要注意的几点

有的作者知道句子太长了不容易读,于是很想多用短句。可是他并没有真正按照说话的情形好好地把句子组织得短些,反而硬用句号把一个句子分割成两个。这种办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一分割,句子的结构不完整了,有时甚至会使读者误解或不解。短句必须是结构简单,像说话时用的句子,并不是硬用标点制造出来的。

(11)这是一个痛快的,推心置腹的,家庭般的联欢。充分感到思想情绪的和谐一致。

第(11)例,“充分……”不是个独立的句子。(又,用“推心置腹”和“家庭般的”来修饰“联欢”,不合习惯。)至于长句子,就更容易出毛病。句子一长,关系就复杂,一不小心,前后就会脱节。

(12)1949年下半年,领导上号召开展棒球体育运动。因为棒球对锻炼体力、视力,培养正规军人勇敢进取的革命英雄主义情神、敏捷灵活的动作、迅速果决的判断力和配合协同等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且这是一种可以同时吸收几十个人参加的很有意义的集体游戏,可以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

(13)我们通过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英雄尤利斯·伏契克不朽的著作《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中,认识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威武不屈的优秀品质;现在,我们又从捷克斯洛伐克朋友歌唱《尤·伏契克之歌》战斗的、丰富的音乐语言中,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他在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斗争中献出自己生命,和为争取人民未来幸福和自由的高贵的品格。

第(12)例,“因为”以下一共100个字,从意义上看,是解释领导上为什么号召开展棒球活动的。如果是这样,“因为”上面就不宜用句号,“而且”下面不必用“这”字。此外,还有些重复累赘的地方。全句读起来很吃力,而得到的印象并不清晰。第(13)例,“通过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英雄尤利斯·伏契克不朽的著作《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中”,这个结构中的“通过……中”不合正确的格式,一般说法是“从……中”或“在……中”。“歌唱《尤·伏契克之歌》战斗的、丰富的音乐语言中”,关系不明,看不出哪个修饰哪个,也看不出作者的意思是“从这首歌的语言里认识了”还是“从他们唱这首歌之中认识了”。“他”这个代词猜得出是代“伏契克”的,因为前面再没有第二个人名可代,可是从语法关系上看不出。用“他在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斗争中献出自己生命”“为争取人民未来幸福和自由”来修饰“高贵的品格”,不妥;因为前者是行为,只能说这种行为所表现的品格,毕竟不能就把行为当成品格,而后者本身还不完整(一般的说法是“为……而……”)。

总结起来说,短句和长句是各有好处,各有独特的效用的。使用长句或短句,要看文章的性质,自己的思想情感,乃至文章的对象来决定。短句要短得自然,长句要长得清楚。长句硬要截短,短句硬要拉长,都会出毛病。一般说来,短句子写起来容易掌握,读起来容易理解,如果对于长句子没有什么把握,如果所写的文章打算给广大的群众去读,还是以多用短句为宜。

三句子的效果(二)——次序和语气

句子怎样结构原是语法上的问题。但是有这样的情形:不止一种结构都是正确的,所表达的意思也是大体一样的,只是语气上不同。这时我们就有了选择的余地:选择那种最适于我们文章里所需要的结构来用,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这就是修辞的问题了。

首先是句子里各种成分的排列次序。在汉语里,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一般称为“词序”)是很重要的,许多地方都有固定的不可更易的词序,词序一改变就会使全句改变了意义,甚至丧失了意义。但是也有些句子成分,语法上允许把它们放在不同的位置。遇到这种情形,究竟把这个句子成分放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看。现在择比较重要的几点说一说。

(一)受动者的位置

动作作者叫作施动者,动作的对象叫作受动者。比如“我吃饭”,“我”是施动者,“饭”是受动者。施动者放在动词前头(作主语),受动者放在动词后头(作宾语),是一般的句式。有时,为了使受动者突显,使全句的语气加重,可以把受动者放在施动者前头,或是施动者跟动词的中间。例如:

(1)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

(鲁迅:《阿Q正传》)

(2)我的铺盖,她给了我。

(老舍:《月牙儿》)

(3)新媳妇哭了一天一夜,头也不梳,脸也不洗,饭也不吃……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4)这些事情,章工作员怎么不知道?

(同上)

(5)这些事我生平都没有经历过。

(鲁迅:《在酒楼上》)

第(1)例,说成“阿Q后来才知道这事”,在语法上讲,原是正确的,而且全句的意思也一样。区别在原来那个句子的语气重一点,并且很显著地是把重点放在“这事”上。其余几句的情形都一样。

“知道”“以为”这类动词的受动者有时是一个主谓词组,说明所“知道”或所“以为”的是怎么回事。有时先把这件事说出来,然后再补说“×知道”“×以为”。这时全句的重点便落在这主谓词组上面(底下有黑点的部分),原来的主语和谓语反而成了补充说明的部分了(底下划直线的部分)。例如:

(6)那个地方不大333333,他晓得。

(老舍:《上任》)

(7)不但是不错33333,祥子想,而且是有些英雄好汉的3333333333气概33……

(老舍:《骆驼祥子》)

(8)“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3333,我以为。

(鲁迅:《雷峰夕照》)

(二)动词谓语的位置和判断句里主语、宾语的位置

用不及物动词构成的叙述句,是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判断句是主语在前,判断宾语在后,中间用判断动词“是”。这两种句子的成分,一般是不大容易移动的;为了把句子的语气加强一些,也只有一些比较简短的句子才能把叙述句的动词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去,或是把判断句里主语跟宾语的位置对调一下。

例如:

(9)顺着墙坐着妈妈,身儿一仰一弯地拉风箱呢。

(老舍:《月牙儿》)

(10)这说话的是张正典。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1)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鲁迅:《阿Q正传》)

第(9)例,宾语是“妈妈”,谓语动词是“坐着”,“顺着墙”是“坐着”的修饰语。这儿强调了“坐着”这个动作,与“妈妈顺着墙坐着”,表达上侧重点不同,当然效果也不同。其余两个例子是主语和宾语位置对调一下,让“说话的”“最恼人的”作主语,突出了表述的重点。

(三)同位语的位置

同位语一般是紧紧跟在它所补足的词的后面。有时候,为了使这同位语显得突出一点,同时也使句子的主要部分连得密切一点,可以先把句子的主要部分说完,然后再把同位语说出来。此外,甲词作乙词的同位语,照说乙词也应该可以作甲词的同位语,本没有固定的位置,因为两个词既然代表同一样事物,在句子里的语法地位又相同,它们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对于句子的意义原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不过在语气上,在重点上,多少也有区别。如果我们以甲词为主,应该用乙词作同位语,放在后头;要是以乙词为主,就应该颠倒一下。

(12)她知道我不能再找她去,她的亲女儿。

(老舍:《月牙儿》)

(13)程仁,那个年青的农会主任,穿一件白布短褂,敞着胸口,光着头,站在桌子前面……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12)例是把“我”的同位语“她的亲女儿”移到后面去了。第(13)例,如果把“程仁”作为同位语放在“那个年青的农会主任”下面,在结构上和意义上都跟原句没有区别,只是语气上不同一点。像这种情形,在写作的时候也是应当留心选择的。

(四)联合成分的次序

用连词组合起来的联合成分,有的次序是固定的,不能移动,比如“下雨了,所以我不出去了”不能说成“所以我不出去了,下雨了”;有的不但可以颠倒,而且颠倒了之后对于意义跟语气都没有什么影响,比如“牛和羊是偶蹄类,马和驴是奇蹄类”说成“羊和牛……驴和马……”意思一样;有的次序可以移动,移动之后意义没有什么改变,语气可是大不相同,这就需要选择了。现在以用“因为”组成的联合成分作例子,来说明一下这种情形:

(14)祥子不敢说地名,因为不准知道。

(老舍:《骆驼祥子》)

(15)她近来对她二伯父的感情要稍微好一些,因为她觉得二伯父近来已经不那么苛刻,很少责怪她,有时还露出了同情的样子。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6)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17)因为私自减了喜富的赔款,刘广聚由区公所撤职送县查办。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18)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了,她心里不知道哪一头的好……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上面的各句里用“因为”所引接的部分放的地位不同,前两句放在句子的后半,第三句放在中间,后两句放在句子的开头。如果我们要把这些部分搬动一下,可以,无论从语法结构上或是从意义上来看,都是允许的,差别主要是在语气上。大体说来,这一部分放在后头的时候,语气比较弱一些,只有附带解释的作用;要是放在前头,这个解释就显得重要得多了。像第(17)例,说成“刘广聚由区公所撤职送县查办,因为(他)私自减了喜富的赔款”,意义跟原句一样,可是在语气上就显得弱了一些,不如原句一开头先把原因说出来而用“区公所”的处置来结束全句那么有力。同样,如果把(16)例改成“这回主人夸奖了我了,因为我有功”,也不如原句更能表现“奴才”的口气。

(五)时间词的位置

表明某点(不是某段)时间的词,一般不是放在动词的紧紧前面,就是放在句子的开头。放在句子的开头,显得这个时间比较重要些。如果既不放在动词前面,也不放在句子的开头,而是放在动词后头的某个地方,这个时间就显得更突出一点。例如:

(19)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鲁迅:《故乡》)

(20)二十多年前,张木匠在一个阴历腊月三十日娶亲。

(赵树理:《登记》)

(21)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

(鲁迅:《鸭的喜剧》)

(22)在未选举以前,大家对旧村长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一提。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23)从打那回起,张二坏对萧队长又是怕,又是恨,又奈何不得。

(周立波:《暴风骤雨》)

(24)管账的冯先生,这时候,已把账杀好……

(老舍:《骆驼祥子》)

(25)一伙一伙的人不觉的就聚在一团,白天在地里,在歇晌的时候,晚上在街头巷尾,蹲在那里歇凉的时候。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19)到(23)各例句,都是把表明时间的词放在句子的开头的。比如第(19)例,要是改成“我们夜间又谈些闲天……他第二天早晨就领了水生回去了”,意思一样,就是不如原句能够把时间的短暂表现得那么清楚有力。第(24)例是把表明时间的词“这时候”插在句子中间,并且用逗号断了一下,表示说的时候要在这里顿一顿。第(25)例是把时间词放在动词后头的。这两句都使所指的时间显得很突出。

(六)动词修饰语的位置

表明情状的修饰语,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果把它提到主语的前头去,会使这个修饰语所表明的情状特别显著,连带地使全句的语意上的重点也就落在这个修饰语上。例如:

(26)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鲁迅:《祝福》)

(27)把车放好,他折回到她的门前。忽然,他的心跳起来。

(老舍:《骆驼祥子》)

(28)腿得尽它的责任,走!一气他走到了关厢。

(同上)

(29)很懒的他立起来……走过去帮忙。

(同上)

第(26)例,不把“无论如何”放在“决计”的前面,放在句子的开头,使人觉得这“走”的决心更强。同样,第(29)例把“很懒的”放在“他”的前头而不放在“立起来”的前头,也使人更能感觉得到这股“懒”劲儿。

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我们先看例子:

(30)仍旧坐在矮的小凳上,她望着院子里的天空。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1)躺下,他闭不上眼!

(老舍:《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