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情绪掌控课
8478600000031

第31章 下篇拆掉思维的墙,北大让你变得更好(6)

但季羡林没有沾沾自喜,反而非常低调,他虚怀若谷,宠辱不惊,面对溢美之词,他有超人的真实和谦逊。有人问他:“如果给你下个定义,应该是什么?”他回答:“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这样足够了。”有人称他为“一代宗师”,他却说:“什么‘一代宗师’,好像听着不入耳。”他还说:“对一个人要给他名副其实的定义,他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如果名不副其实,他自己一定会吃睡不安。好多事情不是这么定义的,不是这么出来的。什么是‘国学大师’?要先把这概念搞清楚。”季羡林一席话,让众人无言以对。

从季羡林的真实和谦逊,想起彼得拉克的一句名言:“不朽之名誉,独存在美德中。”季羡林的真实,体现了他始终如一的谦逊;季羡林的谦逊,体现了他毫无半点矫揉造作的真实。真实和谦逊,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季羡林的谦逊为他带来了好人缘,是的,好人缘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是不是具有谦逊的态度。

在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这个“情商”里其实就包含了谦逊亲和的学问,因为不懂谦逊亲和就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人际关系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员工被解雇的理由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不能谦逊亲和,和其他员工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才被解雇的。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意识到谦逊亲和甚至比专业技能,比文凭和学历还要重要,所以,培养谦逊亲和的能力是一门必修课。

北大情绪管理SPA:

(1)谦逊亲和,做人才能成功

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就得谦虚待人,踏实做事,时时刻刻保持低调、内敛,谨慎持重,从而取得做人的成功。谦逊亲和的人,更容易让人感到亲切,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赖,如果确实有能力和素养,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学会轻描淡写,学会低调也是一种学问,“才美不外见”有时比表现自己的强大更为有效。同时,谦逊亲和的人不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容易给别人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不至于让别人面对你的“高端大气”而感到卑下和失落。谦逊之人的人气指数,就是在“夹着尾巴做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在现实工作中,谦逊亲和的人往往能够顾全大局,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不把团体的智慧和成果据为己有,从来不会“当仁不让”,而是“有仁就让”。在胜利、顺境、成绩面前,谦逊亲和的人总是把荣耀归功于别人。大凡谦逊者,都是人们可以信赖的交往对象。

(2)谦逊不是推诿

在谦逊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忽视。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这就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要谦逊,但不能推诿。谦逊是一种好品格,但在社交场合中若太过谦让,形成推诿,就会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因为谦逊不是不作为,有了任务和工作还是要迎头赶上。在交际中,很多人都把握不好谦逊的度,让别人误以为能力不行而推诿,这样一来,有意向合作的伙伴就放弃了对他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你是在用所谓的“谦逊”来遮掩自己的无能,事实上,你是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二是对自己不要太多自责,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谦逊亲和当然是好事,但过分自责也无异于因噎废食、作茧自缚。

(3)谦逊要把握度

谦逊是一门学问,具体实行起来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多跟别人分享看法,多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众人的接纳和支持,从而顺利开展工作。也许态度不够谦逊的目的只为把工作做好,然而看在别人眼里,却是刻薄的表现。也许谦逊亲和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但有时也会被人认为是“谄媚”。所以,谦逊亲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掌握好平衡,也需要在工作生活中不停地体会感受。

3.拒绝攀比,不盯着深渊就没有深渊

攀比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往往被攀比的双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当一方“不如”另一方时,一方就会心理严重失衡,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比如同在一个科室的两个人,为什么做一样的工作,他的奖金多,我的就少?为什么他能带薪休假,我就得无穷无尽地加班?一样的领导,为什么他开奔驰,我就得开大众?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攀比,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总觉得自己“被压下来”了,咽不下这口气。过度攀比会让相对比较“弱势”的一方钻入死胡同,走向两个极端,不是自我肯定,就是自我否定,这种情感对自己、对他人都很不利。

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等于拿自己的弱势对抗别人的强项,结果可想而知。应该如何约束自己不去与别人攀比呢?那就是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不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学会知足常乐,生活就能多一份快乐与满足。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是想攀比,恐怕一生什么都不干,只是攀比,时间都不够用。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热衷于攀比,就会习惯性地、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无休无止。而且攀比的范围也会不断地扩大,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比老婆、老公,比孩子……比来比去,只能越来越不满足、越来越苦恼。如果被攀比的两者之间情形差不多,就会有公平感;如果被攀比的双方差距非常大,那么“弱势”的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攀比心理与失衡的痛苦犹如一对双胞胎,总是相伴而生。所以攀比心理真的要不得,只要拒绝攀比,不盯着深渊就没有深渊。

提起拒绝攀比,第三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医学部教授彭瑞骢先生便是典型代表。

彭瑞骢先生生于20世纪20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成长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代。彭先生较早便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就在他成了北大的教授之后,也从没想过要争什么名夺什么利,他从来没有跟别人攀比的想法,他心里想的一直是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1947年,彭瑞骢与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什坊院村办起了保健院,组织北医师生轮流为附近农民义诊。在这段实践中,彭先生目睹了农民饱受病痛之苦和贫困的折磨,更加坚定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不要功名,不要财富,甚至都不求被别人知道,从医70多年,彭瑞骢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一生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这样寄语医学院的学生:“‘无德不医’。学校只能教育你认识是非,但是社会太复杂了。你要是想拿学医当敲门砖去赚钱的话,那就别来学医,此路不通。”

彭瑞骢教授不去看同行住着多大的房子,不去看同行的职称又提了几级,他的心思只放在因为医疗条件非常差而受苦的人身上,怀着这样的奉献情怀,他对农村卫生建设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深入农村,去关心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把“卫生保健”当作一个大事来抓。他热心地给世界卫生组织提议,还提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念,为农村人的医疗保健事业不断地出力献策。

彭瑞骢还这样叮嘱学生:“人生的路很长,但请一定要脚踏实地的,一定不要盲目地攀比,如果你不盯着深渊,就不可能有深渊。”

彭瑞骢甘受清贫,默默奉献,不攀比,不嫉妒,正是老一辈北大人毕生坚守的群体特质的生动写照。

是的,如果我们用“和自己赛跑,不和别人比较”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虚心学习;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挑战自我方面,那么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就一定不会掉下“深渊”。

北大情绪管理SPA:

(1)攀比危害身心

习惯性攀比总伴随着自我认知的挫败感,让人的内心陷入灰暗和无力之中。受习惯性攀比的困扰,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从心理方面来说,过度的攀比会让自己在长期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诱发抑郁症;从身体方面来说,过度的攀比则容易让人出现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情绪紧张等不良现象。承受不住心理压力的人,还会产生极端行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人格障碍,从此之后不思进取,消极厌世,成为身心健康的“杀手”。

(2)攀比需要引导与规避

如果感觉到自己攀比心比较重,就必须进行自我调节,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进行引导与规避。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诊断”攀比之心,总结归纳出规避攀比的方式方法,让攀比的危害逐渐缩小,直至让人欣然地远离攀比。进而让人意识到,如果不攀比,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

(3)攀比需要减少横向比较

攀比是不同个体之间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过程。纵向比较是指被比较的参照体跟过去比,找到相对于往昔的优势和进步点,然后用良好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树立坚定的信心。

横向比较是指被比较的参照体相互之间的比较,比较适当,就会促进自己的进步。但是如果这种比较超过了一定的限制,就成了不良的攀比。所以,要尽量减少横向比较,以免出现过度比较演变成攀比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自己的心态,避免进入攀比的误区。

4.难得糊涂,不争不抢吃亏是福

自从郑板桥提出了“难得糊涂”之后,这四个字就成了中国的文化奇观。到底什么是“难得糊涂”?大家的说法不一。本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觉得难得糊涂是自我安慰,也有人觉得难得糊涂是聪明人的自嘲,有的人觉得难得糊涂是一种自我解脱,还有人觉得难得糊涂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基于如此种种,很多人都觉得“难得糊涂”四个字可以诠释自己的人生,所以“难得糊涂”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甚至还登堂入室,被制成各色匾额、条幅、十字绣,挂在客厅或者书房等显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