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情感对人伤害是非常大的,当恐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或者恐惧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给自己造成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压力,甚至形成胆小怕死的病态。无论做什么,都会感到恐慌害怕,哪怕这件事是他擅长的,是他能够应付的,他还是会恐惧。如果任由自己被巨大的恐惧感所淹没,严重的会造成人格创伤,而具有人格创伤的人注定会一事无成。
恐惧的危害如此之大,所以必须用勇气、希望和信心去充实自己的心灵,打败恐惧,驱走恐惧。同时,驱走恐惧一定要早早行动,不要让畏惧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到那时再去采取行动,悔之晚矣。任何畏惧之心,不管它有多强烈,不管它在你心中扎根有多深,你都可以用勇气、希望和信心把它连根拔除。
北京大学讲习林纾有一次乘马车出去游玩,看到车夫不停地打马。当他问车夫为什么这样做时,车夫回答说:“这马胆子太小,它总是害怕前面崎岖的路况,我打它,是为了增加它的勇气,让它知道,要不断地克服恐惧才能走在最前面!”林纾回到家后,细心琢磨车夫的这种理念,琢磨出来一个道理:要想把恐惧赶走,首先要确定自己能行,只有肯定了自己,恐惧才会对你“无从下手”。
在那段时期,正好是林纾翻译外国著作的关键时期,由于工作压力,他的内心也产生了恐惧:这么繁重的工作是我能够胜任的吗?而车夫无意的话却给了他很大的警醒与提示。仔细衡量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真正健康的心灵不知恐惧为何物,假如恐惧在所有阶段都远离人类的心灵,那么人类的文明将会出现跨越式发展。恐惧是个可怕的幽灵,由于它的存在,人们遭受了更多痛苦、失落、损失、不幸和失败。在人的一生中,恐惧比任何现实的因素都俘虏了更多真正的奴隶。但是,尽管这个恶魔死死地扼住我们生命的喉咙,我们仍然可以像击败其他任何精神敌人一样征服它,并将它彻底消灭。”
林纾还在百忙之中参加了许多朋友的聚会,跟朋友们一起游玩、谈天说地。林纾把这种做法当成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变了自己压抑的感受、情感、态度和行为。
在和朋友一起欢声笑语的同时,他觉得自己的不良情绪、恐惧心理正在一点点地减少,朋友虽然给予自己的只是一些玩笑话,但是已经达到了为他排忧解难、降低恐惧心理的作用,不安和紧张的情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整个人也变得更加精神、更加有活力,重新拥有了文思如泉涌的能力。
林纾还在写作的间隙在家里或者野外进行松弛训练,方法为坐在一个舒服的座位上,有规律地深呼吸,让全身放松,或者在林荫小径上慢慢地踱步,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放松了身心。
翻译工作很忙也很累,克服恐惧的心态让林纾更加淡定和自信,他的古老的“林译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成就。
克服恐惧,北大人经常用的方法就是自我激励,毕竟,这个世界上能把人吓倒的也就是自己了。只要你从内心认定自己能够做到,就没什么能够阻挡你。
北大情绪管理SPA:
(1)恐惧本质上是一个人内心的虚弱
恐惧虽然是一个“魔头”,但它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在一个充满勇气、无畏和自信的人面前,也不敢恣意妄为,因为恐惧都是虚弱的内心招来的。我们害怕做不成什么事情,往往是因为我们根本不具备做这件事的能力。我们心里担心什么,就会遭遇什么,内心虚弱成了恐惧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内心软弱、卑微又缺乏自信时,恐惧一定会堂而皇之地到来。比如,我们恐惧失败,就是因为我们不确信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达到成功的标准,我们恐惧疾病,就是因为我们没勇气战胜疾病。非典时,许多医生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就是因为他们不害怕疫情,相信通过高超的医疗技术,一定能够战胜疫情。最后,非典终于被控制住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医者和患者内心的强大。
(2)恐惧导致疾病
“病都是被吓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疾病是各种形式的恐惧导致的。本来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内心的恐惧反而加重了。比如精神错乱、狂躁症,甚至贫血性休克等等,以及许多其他疾病,都是源于各种恐惧。这样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恐惧严重地破坏了身体的免疫力,从而提高了人机体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而那些身体虚弱和惶恐不安的人最容易成为疾病的攻击对象。事实上,恐惧也是一种病,是“心病”,随着“恐惧等级”的提高,让自己的心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恐惧作为“恶性病”,如果不根除,后患无穷。
(3)与其受制于恐惧,不如挑战恐惧
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恐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该面对的还得去面对。与其被恐惧吓死,不如挑战恐惧,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通过挑战恐惧,我们才会明白,“恐惧”没有那么可怕,只不过是“纸老虎”罢了。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把不幸和痛苦强加给我们的外部力量;相反,倒是存在一种强大的力量始终指引我们、保护我们,打败恐惧。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挑战恐惧,敞开心扉去迎接一切!
§§§第十五章观人入情:以良好情绪感染他人
1.宽容别人,赠人玫瑰心有余香
宽容是智慧和力量,宽容是面对别人不可饶恕的错误时也能做到爱和体谅。宽容更是一种品格和能力,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宽容,就会失去快乐。“赠人玫瑰,心有余香”,看似简短的文字,却蕴含了友善、给予、关爱等种种情怀。可见,宽容是爱心的一种升华,是爱心的更高境界,它告诉人们在关爱他人的同时必将收获快乐和喜悦。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回馈了别人“玫瑰”,也相当于自己得到了余香。
李肇星和夫人秦晓梅之间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爱情佳话,秦晓梅年轻时是一个对待爱情非常“挑剔”的女子,她认为和另一半做到一辈子牵手,永远相伴,最重要的不是他有没有钱,也不是他是不是具有显赫的地位,而是对方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能够理解别人、宽容别人的胸怀。秦晓梅虽然生在外交之家,但她不图虚荣,追求的是对方高贵的品质,特别对宽容和豁达的心胸尤为看重。而李肇星就具备了她要求的所有品质。他宽容大气的胸怀、高端内敛的本质感染了她,所以她乐意嫁给他。李肇星在大学时担任班长,年龄比同学都小,但却像老大哥一样关照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考试之前的紧张阶段,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甚至觉得连打一壶开水都很浪费时间。李肇星就主动承担了同学们的一些杂务,不仅如此,他还抽出大量时间帮助班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李肇星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大家都觉得他心肠好、不自私、大气。他去按摩所按摩的时候,不管自己外交官的身份,反而亲自给来按摩的外国人当翻译。
1983年,李肇星第二次被外派常驻,是条件非常艰苦的非洲。他去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战火不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莱索托。一提起这个地方,许多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更不用说去那个地方工作了。但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刚刚发展到莱索托,需要在莱索托建立一个领事馆,这对发展中国和莱索托的关系非常重要。国家先后选择了几个人,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最后定夺。最后,考虑再三,决定派李肇星和妻子秦晓梅去那个地方。朋友为他们担心,家人更是为他们担心。但国家的任务在此,李肇星夫妇没有任何犹豫就决定扔下年幼的孩子,去到莱索托。父母理解他们的选择,没做阻拦,一直把他们送到门口。
虽然非洲太危险了,况且他们去过非洲了,这次就不该再去了。但李肇星夫妇宽容了胆小懦弱的同事,冒着生命危险接下了重担,心里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把这次外派当作一种荣誉。
是的,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事业、家庭和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夫妻间除了要有爱情,还要有信任和宽容,总是为小事斤斤计较,不可能白头偕老;朋友间没有了宽容就没有了友谊,因为宽容是友谊的题中之义;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能宽容,就能发展壮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自己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什么去苛责别人的缺陷呢?社会是一张彼此联系的人际网络,没有人能独自成功,因此我们无论何时都要记得去体谅身边之人。宽容别人就等于宽容自己,宽容的同时,才能创造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精彩。
李肇星哪里苦往哪里去,也被很多人说成是出风头。但他宽容地笑笑,并不往心里去。因为他知道,物欲横流,人生纷纭,世态炎凉,衡量人性的天平有时难免倾斜,杠杆的力量有时难免失去方向,就是乐意赠人玫瑰,也不一定都能获得回报和喝彩;真诚付出,可能被误认为别有企图;无私奉献,反而被指责为趁机出名。赠人玫瑰应当是人永远的承诺、不变的誓言。因为天地之间,宽容、正义的玫瑰永远不会凋零、枯萎。
宽容是北大人特有的智慧,因为他们具备很强的能力,具有不凡的智慧,所以他们更懂得宽容的重要性,他们也因为宽容而得到更多快乐。
北大情绪管理SPA:
(1)宽容别人,会快乐很多
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会结识许许多多的人,经历许许多多的事。肯定会遇到艰难困苦和委屈无奈,如果拥有宽容而真诚的心,就不会过分地沉溺于苦恼。我们不能主宰世界,当然也不能主宰别人的想法,不能改造别人,我们能改造的只有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不要计较太多,宽容起来。也只有学会宽容别人,我们的内心才会豁达而开朗,才会对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心存感激,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许多。
(2)宽容是生命情绪的自然流露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当我们对所有人和事都能做到宽容时,便可以消除内心所有的积怨与不满,眼里的世界也没有了尘埃。光明的世界反作用于我们的内心,透明而洁净的心便成了快乐所在、快乐的源泉。宽容是一种生命情绪的自然流露,宽容的心最容易感动并充满感激。
(3)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一个人的心变得宽容了,就会拥有很多朋友。宽容能让人的品质发生改变,让“小心眼儿”变得大气、大度,变得知足、愉悦。宽容能让人体会到生活中虽然有酸甜苦辣,但也充满阳光。宽容能让我们对人释怀的同时,放过自己,让自己不再纠结于利害得失,自己的格调提高了也是善待自己。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宽容的好处是双向的,既“优惠”了别人,也“优惠”了自己。
(4)宽容是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我们曾经失去的,我们曾经受过的伤害,所有一切无法挽回的情感、事物,都不要再去耿耿于怀。宽容对于人而言,是一种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只有做到宽容,才能继续往下走,才能把过去经历的人和事当作人生的财富。只有真正地学会宽容,我们才会真的领悟到生命的内涵,才能站到比别人更高的位置,看问题和处理事情也会比别人更加透彻、更加有效。我们学会宽容,才会明白人生是残缺的,也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性。过多要求别人是不理智的,如果有了豁达的心胸,就应该体谅人性的弱点,走出贪嗔痴的盲区,到那时,离成为智者的日子就不远了。
2.谦逊亲和,好人缘就在你身边
谦逊不会贬低自己,相反还能显出人品,更容易获得好人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这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的缺点是太喜欢表现自己了,生怕如果不好好地表现自己、标榜自己,自己的能力就不会被别人知道。他们处处张扬自己、夸夸其谈,就为了显示出自己不同于常人的优越性,让周围的同事“服气”,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大家不但没觉得他如何有才华,反而觉得他太骄傲了、太目空一切了。因为擅长自吹自擂,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好人缘。
事实上,自吹自擂,失去很多;谦逊亲和,却能赢得很多。但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却不是很多人都懂,特别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目空一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他们很难开展工作,因为骄矜的心态让他们不乐意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受挫也成了必然。
青年时代,季羡林曾是水木清华著名的“三剑客”之一。早年他的煌煌巨著《〈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等书,以其学贯中西古今的知识、淡泊名利的人格,赢得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倾慕和崇拜。季羡林声名日隆,于是,国内外的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因为羡慕季羡林的才华与学识,纷纷拥到北大要求同他见面。有的人为了见他一面,竟在门外连续等候好几个多小时。季羡林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简直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家里吃饭的屋子成了候诊室,客厅成了诊室。”到了晚年,他的“剑”仍然没有回鞘,而且越经磨砺,越见峥嵘,越显本色,他俨然成了“国宝”级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