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个《扔靴子》的相声段子,说的是一个老人在楼上的房客扔下一只靴子后,一直在等待第二只靴子而不得,以至于一夜没睡。老人的这种状态就是焦虑。焦虑的产生源于以前的思维定式,也就说老人过去的经验使他形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听到房客上楼扔下第一只靴子以后,心理就开始期待第二只靴子落下的声音,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也就形成了焦虑。不必笑话这个老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类似的焦虑。过年放炮的时候,听到“咚”的第一声以后,你是不是在内心期待着第二声炮响。一旦听到以后是不是心里很踏实?如果一直没有听到是不是心里有种空落落的焦躁的感觉?
焦虑情绪过重,不仅会导致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身体疾病。为了防止情绪中暑,必须能够及时察觉并将坏情绪发泄一空。
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情绪的变化,反而更关注引起情绪反应的事情,也就是陷入了情绪本身,而无法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情绪。在事后才懊恼:“我这是怎么了?!”这就是不能自我察觉情绪的结果。
想要防止情绪中暑,应该养成随时检查自己情绪的习惯,避免因消极情绪导致的错误行为,充分发挥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赵茜2010年从北大毕业后,应聘到了一家出版社。与她同去的还有另外几个学校中文系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半年的试用期才能成为正式职员。
刚去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就是打杂与跑腿,一起去的新人都在抱怨,觉得没前途。赵茜笑笑说:“我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比如在整理书的时候,我们能发现出版社出了哪些书,而哪些书是再版的,就证明有市场,受读者欢迎。”
有一次,赵茜帮助一位前辈做一份图书市场的报告。由于前辈提供的数据出了问题,导致这份报告出现了问题。前辈一下子就把责任推到了她身上,赵茜非常郁闷。去见一位作者,赵茜立刻发现了自己情绪低迷。她对自己说,别人把所有的错都推到她头上,固然不厚道,但自己也有疏忽。如果她能及时检查一下数据,这个错误就可以避免。此外,这是职场,不是妈妈的怀抱,没有人应该照顾自己。她安慰自己,“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要认清现实。
试用期间,赵茜勤奋好学,心态好,工作认真负责,不对个人利益锱铢必较,领导对她很满意,试用结束后,领导把她安排到了发行部上班。她进入发行部,就遇到了问题。出版社正进行一套丛书的发行与宣传,人手不够,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经理其实一直在招人,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而就在这时,许多员工选择了辞职,临走前,他们劝赵茜:“加班不加工资,你一个北大的学生,什么样的工作不好找,来受这个气?”赵茜不以为意,说吃亏是福。
赵茜的良好心态与踏实精神让领导非常欣赏,直接让她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活动与图书运作。两年后,出版社的策划部主任调任到其他城市,临走前力荐赵茜接替自己的工作。2014年,赵茜成了该出版社的副社长,也是该出版社历史上最年轻的社长。同学们问她成功的秘诀,她说,是随时监督审查自己的情绪,及时清除负面情绪,保持最佳状态,才能让“好运”频繁降临。
自我督查,能够发现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掌控诸如焦虑、愤怒等坏情绪,彻底避免情绪中暑。
北大情绪管理SPA:
我们能否控制、纾解、调节自己的情绪,关键在于能否自我觉察。充分觉察到情绪的变化,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不良情绪的源头,从而才能控制消极情绪,尽快拥有平衡心态,避免消极情绪对我们生活造成进一步的不良影响。
(1)承认与接受,是我们对情绪表达最基本的态度
即使我们不能或者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至少要承认情感与情绪的存在。允许自己体验情感,允许有愤怒、害怕、兴奋等情绪,是我们自我检查情绪最基本的一步。
(2)经常自我提问
北大人为了防止情绪中暑,为了能及时体察自己的情绪,经常会询问自己一些问题:
·我面临的真实问题是什么?
·情况真如同想象的那样吗?
·我正在做什么?
·所做的事情对解决问题有益吗?
·我赌气、愤怒、沮丧,或者怀恨在心,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
·我该怎么做?
……
通过向自己提问,改变自己的情绪,找到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就去行动,将自己从负面情绪里解救出来。
4.职场领跑,避免“信息焦虑”
自从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党”正以龙卷风的速度席卷着中青年人:一小时掏出手机看五次以上,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电话,已经算是小case了。现在的“手机党”每天必做的事情:MSN、QQ必须挂着,微博是必刷的,先看好友最新动态,接着关注一下明星八卦……有人说刷微博的感觉像皇帝批阅奏章,有这样美好的感觉,当然不能放弃。
微博刷了,自然少不了微信,嗯,看看好友们秀恩爱、秀宝宝……留言、点赞、拍砖,这个必须有。完了吗?当然没有,还有电子邮件没看、那么多吸引眼球的新闻没看、游戏里的队友还在等着我们……在外靠手机,在家靠电脑,如果哪天没信号,或者停电了,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紧张焦躁,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与新闻,而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很快会引发生理反应,出现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什么会这样?那都是“信息焦虑症”惹的祸。信息焦虑症作为一种时尚病,是伴随着科技高度发达、各种信息的爆炸式产生、传递而衍生的都市心理疾病。而患上信息焦虑症的人群,大都以从事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高学历人群为高发区。
由此可见,信息焦虑症主要是由于人们在短时间内接触过多、过杂的信息后,来不及消化接受,超出了我们机体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因此而造成的一系列紧张与自我怀疑的症状。比如,我们常提到的“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就是很典型的信息焦虑症的表现。
信息焦虑症不仅会让我们的宝贵时间不由自主地淹没在一大堆大部分其实对于我们无用的信息、甚至是垃圾信息中,让我们将手里的工作无限期地拖延,从而又成为严重的“拖延症”患者;而对信息的消化不良、对工作拖延的自责紧张,又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的焦虑。所以,信息焦虑症带来的后果,不仅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更对我们心理、身体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有位哲学家说过:“绝对的光明和绝对的黑暗,对一个人来说,结果是一样的——什么也看不见”“过犹不及”。信息匮乏与信息无限多,造成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让我们没有办法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
在信息无上限的网络时代,与一辈子也接受不完、看不完的信息相比,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海量信息所带来的后果,不仅催生了各种焦虑反应,让人浮躁不安,浅尝辄止,不能专注地从事一项工作。
信息时代,固然让人们接收的知识更多,“连小学生拥有的知识都能使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汗颜”,但却让人们远离了思考,远离了智慧。关于这一点,北大人早已认清了其本质,因为他们也曾经深受其害。
周婧2009年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后,做了省报的记者。采访之外的大部分时间,作为新闻人,她生怕漏掉一丝有用的信息。并且,她也需要在互联网上找资料,为采访做准备,或者完成稿件。周婧每天进入报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然后查询邮件,在打开邮件之前,她又会顺便看看新闻、刷刷微博,与朋友在微信上互动一下、聊聊QQ、听听音乐、浏览一下新闻网页,然后再玩上一两个小游戏。
这样一番下来,时间就过去了两三小时,她仿佛才如梦初醒般开始工作,却怎么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于是,无意间她的鼠标又点向了网页、新闻、游戏……她的大部分工作都要留到下班后的深夜,不得不完成时才能完成。领导对她的工作效率很不满意。
不仅如此,有一天,周婧跟随同事到一个偏远山区去采访,那里没有网络。周婧原本想自己的工作效率会很高,却没想到没有网络,没有Wi-Fi,让她浑身不自在,变得异常焦虑,就像错过一个非常重要的约会一样。她担心不能及时回复别人发给自己的邮件、微信,担心会错过微博上的新闻与信息,如果有重大新闻,被别的媒体抢了先那就糟了。她内心的焦虑,逐渐影响到她的身体,让她出现了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失眠的症状。周婧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已经超过了正常生活与工作的范围,成为病态了。
周婧想到了向专业人士求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周婧一到周末就关闭电脑、手机,去拜访朋友,跟朋友一起去郊游、爬山,用纸质书替代电子书,有时间还打打球、练练书法,跟朋友一起做美食,品尝美食……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周婧逐渐克服了信息焦虑症,不仅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她也从一种焦灼状态中解脱出来,心态变得平和而稳定。
工作是我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都喜欢自己能以快乐、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更希望“累,并快乐”是我们的工作状态,但对于今天大部分工作都要借助网络的都市白领来说,想让工作变成享受,需要克服的信息焦虑症刻不容缓。
北大情绪管理SPA:
信息焦虑症固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们要用良好的心态与坚决的态度,让自己从信息焦虑症的旋涡中挣脱出来,把这种“时尚病”甩出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怎么才能治好信息焦虑症呢?
(1)收集有用、有益的信息
在收集各种信息时,要提醒自己,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对自己有益,要冷静地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对于北大人来说,他们只“选择性”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而过滤掉无用信息,这就能有效避免信息焦虑。
(2)安静地整理好自己工作的目标
我们在一开始就要明确哪些信息是跟我们的目标与工作有关的,主动摒弃无关的信息。这样既能避免信息焦虑,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放慢节奏,不对自己太苛求
每个人的经历、专长、性格都不同,别人懂的、熟悉的知识与信息,我们不一定懂;反之亦然,每个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信息。另外,更多时候,我们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因此,适当放慢生活节奏,不要让信息占据我们的生活才是正确的选择。
5.换种心态,甩掉“成功焦虑”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被许多人奉为至理名言,也成为当下许多青年的行为指导。一家媒体调查结果更充分说明了这种心态。这项调查显示,急于成功的受访者,70后占35%,80后占47.5%;而对于成功的标准,76.2%的人认为成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其实,也就是功成名就。
网上有句话:“到30岁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充分表现了我们“急于成功”的心态。对于快节奏、竞争大的现代人来说,不仅出名要早,恋爱要早,甚至连出书做学问也要趁早。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导致了人们的情绪失控,甚至做出了疯狂的举动。
2004年,我在看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时,有一个年仅15岁的农村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决心要以最快的速度挣一笔大钱,竟然绑架了亲戚家的孩子,以此勒索20万元。是什么让一个质朴的农村女孩异想天开并因此发展为铤而走险?“成功焦虑症”恐怕是一个主要原因。
李开复先生曾经在中国几十所高校演讲,每场演讲结束后都会留出30分钟的提问时间。几十场演讲下来,李开复先生不无遗憾地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中国大学生对成功的渴望里有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为几乎所有提问都围绕同一个主题:‘李老师,请问您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您个人具备的什么素质让您如此成功?’似乎听一次讲座,我的一个回答就能让他们脱胎换骨。”
成功焦虑症已经让我们深陷于消极情绪中,然而,对于成功的迫切渴望真的可以带来梦寐以求的结果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较大的20%与成绩较小的20%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心理素质。
在世人眼中,北大毕业的学生就必须获得成功,这也给北大人背负上了很大压力。当然,对于成功的追求存在于每一位北大学子心中;但他们同样很清楚,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拔苗助长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时间、经验、客观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必要的成长沉淀的过程,毕竟一鸣惊人、一夜成名或者暴富的成功,是非常小的小概率事件。因此,北大人在权衡利弊之后,绝不会让对成功的渴望冲昏了头脑,使自己陷入成功焦虑之中。
周海婴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儿子,毕业于北大物理系,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他作为老一辈的无线电专家,为我国的无线电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与现代年轻人“出名要趁早”相反的是,名人之后周海婴却希望自己能脱离父亲的光环,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鲁迅曾经在遗嘱中说:“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周海婴谨记父亲的教诲,始终不求名利脚踏实地地选择了对无线电的研究,终于走出父亲的光环,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