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8413400000033

第33章 通过图书解读三国文化

出书与文化差异

我通过在三国出版《瞧,这三国人》的过程,深深体会到了三国文化的差异。

书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之一,通过书,可以了解该国家、该民族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出书也不例外。

以下是我的亲身体验,它直观地表现了三国文化的某种特性。

《瞧,这三国人》是我 1997 年夏直接用日语撰写的,秋天就将其翻译成韩语和汉语。

而在出版方面,却是韩国最早于1997年11月份出版,然后是日本(1998年5月),最后是中国(1999年8月)。

实际上,仔细地研究一下就不难看出,书的出版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三国的文化。

我曾经在《瞧,这三国人》中说过,如果韩国人的性格是“快快地”的话,那么日本人是不输给韩国人的急脾气。与二者相比,中国人则是“慢慢地”的慢性子。

三国的民族性格在书的出版过程中表现了出来。我最初认为此书是用日语编写,理所当然应该是日语版首先出版发行,却没有想到,最后还是被急脾气的韩国人抢先了一步。

在韩国签完出版合同之后,韩国人马上就开始着手出版的工作。我原本想把译成韩语的原稿用国际特快专递寄去,但即使是那样,韩国人还是嫌慢,最后只好将原稿用传真发过去。

在翻译期间,我因事于9月份回了中国一趟,但因译稿任务在身,几乎不能做其他的事情。有时一大早就被韩方编辑的电话叫醒,用电话讨论译稿,商榷有关出版事宜。

那次真让我体会到“闪电炒豆子”这一韩国俗语的真正含义,最后我这个作者连一遍校稿都没看过,书就已经在韩国出版发行了。

日本方面是在我寄出原稿的8个月后,也就是1998年的5月份出版的。在出版的过程中,出版社方面从出版的日程到销售措施都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屡次召开编辑会议,连书的小标题也绞尽脑汁,费劲了心思。

实际上,在着手出版的过程中,对于文章中的有疑问的部分,责编都会打电话或发传真来向我询问,即使一个标点符号也要经过与作者的细致的讨论才做决定。而且,还把我请到出版社对原稿进行了两次校订。

日本人的严谨态度与韩国人“快快地”的速成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这一点让我由衷地佩服。日本人虽然和韩国人一样是急性子,但是却不像韩国人那样盲目地“闪电炒豆子”,日本人凭借着充分的事前准备和踏实的工作流程,创造出了以一流的质量和设计而闻名世界的“Made in Japan”产品。

中国人的“慢慢地”的性格使这本书在 1999 年 8 月才得以出版发行,这比韩国晚了两年。为什么会这么慢呢?起初我与北京的一家国家级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并决定支付初版两万册的版税。但是寄出原稿半年后还是杳无音讯,打国际电话询问出版社,出版社方面告诉我正在审阅,马上能看完。虽然说了“马上”就看完,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马上”可能是一会儿,也可能是几小时、几天、甚至是几年。

结果拖了又拖,其间责编由于什么内部原因被调到营业部,后来因为换编辑又耽搁下来。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刊行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只好放弃了原来的合同。对于那种说要出版但又不履行契约的出版社还有什么可迷恋的?后来,中国青年出版社也要求出版此书,我婉拒了这一要求,最终决定在东北最大的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就这样这本书在两年后终于在中国得以出版了。

从图书的封面设计看三国文化

通过封面的设计,我又新奇地发现了一个新的文化比较的素材。书的封面宛如人的脸面。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窥探到人的内心,同样,通过书的封面也可以了解到该国的文化。

当我看到三国设计的《瞧,这三国人》的封面时,我又一次体会到,这些封面其实还是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韩语版的封面非常的华丽,红红绿绿的颜色和色彩斑斓的照片、图画,真的是非常的吸引人。这就表现了韩国人的审美观,他们喜欢原色和红红绿绿的颜色,让我不禁想起了韩国女人的浓妆。

日本的封面就非常简洁明了。《瞧,这三国人》的汉字就占据了封面的 70%,再加上整齐排列的三国的筷子,就构筑了封面的全部内容。日本人崇尚的寂静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一封面的设计里,而且读者也能感觉到凡事不喜形于色,时常保持内敛微笑的日本人的气息。

中国的封面如何呢?

三国的封面中,中国的封面给人一种最笨重的感觉,它既不像韩国的那么华丽,也没有日本的那种寂静之美,而是一种未完成的质朴的美。代表着三国人的三个人跃然纸上,但是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完全看不到三者的特点何在。我对三国的出版界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经常留心观察三国的图书。我发现,如果说韩国的封面设计是以华丽为主调,那日本则是一种寂静完美之美,而中国则是一种缺乏完美感觉的质朴美。

读者若将三国的书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便可知我所言不虚。

在读书、写书、出书的过程中,依旧能够享受文化比较研究的空间,对此我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