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 1904 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1)缺乏独立、自由思想
(2)奴性、为我
(3)缺乏公共道德观念
(4)愚昧、胆怯、欺骗
(5)武断、虚伪、不行动
学者康白情于 1919 年在《论中国之民族气质》一文中以东西南北地域为别对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
(1)自高自大,自满自足
(2)畏惧困难,喜欢享受
(3)富有创造性和模仿能力
(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
(5)事主实行,弃绝空谈,唯乏恒久之毅力
(6)厚古薄今,墨守成规
(7)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群体”之独立性
(8)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
(9)好刺探他人隐私而坚守个人秘密
(10)恩怨分明,有报恩意识
(11)体质强健,潜力甚大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懒惰
(4)协调
(5)破坏欲
(6)目光短浅
(7)奴性
(8)胆小、自私
知足常乐的中国人
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胡适客观地概括了中国人的民族性,那就是:
(1)知足常乐
(2)追求物质享受
(3)自欺、自慰
(4)缺乏思考
(5)注重个人修养
(6)信命,与世无争
(7)不知羞耻
(8)“差不多”主义
文豪林语堂在他的英文版著作《吾国与吾民》(中国译为《中国人》)(1935年)中从15个角度剖析了中国人的特点:
(1)稳健
(2)单纯
(3)酷爱大自然
(4)忍耐
(5)消极避世
(6)超脱狡猾
(7)多生育
(8)勤劳
(9)节俭
(10)热爱家庭生活
(11)和平主义
(12)知足常乐
(13)幽默滑稽
(14)因循守旧
(15)耽于声色
蒋介石在《中国人的命运》(1945年)一书中从5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人的特征:
(1)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礼、义、兼、耻——四为
(2)诚实,忠诚,崇尚礼仪
(3)勤劳朴实,男耕女织
(4)自尊,自谦
(5)不喜欢法治
大儒学家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1949年)一书中指出:
(1)自私自利
(2)勤俭
(3)讲礼貌
(4)和平、文弱
(5)自足自得
(6)守旧
(7)马虎
(8)坚韧及残忍
(9)韧性和弹性
(10)圆熟老到
人类学家费孝通概括的中国人的特征是:
(1)自私
(2)家庭观念
(3)中庸思想
(4)篱笆思想
(5)人伦
(6)本我主义
台湾学者项退结在 1986 年的《中国民族性研究》一书中,从 8个角度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剖析:
(1)数千年的传统使中国人认为家族具有最高价值
(2)中国人比较倾向全面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
(3)有持久力和活力充沛,勤勉而有耐心
(4)对人际关系敏感,极怕失面子,极爱荣誉
(5)习惯于控制自发的冲动,能与他人保持距离
(6)喜欢安静的生活
(7)保守,互不信任,有“权威态度”
(8)中国人有大国与悠久历史的深厚意识,有时很傲慢,鄙视外国人
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杨国枢在1988年主编的《中国人的性格》中如此概括了民族性:
A 自我观念:
(1)在他人面前不夸耀自己,力求谦虚
(2)根据不同的环境适当表现自己,保留过分的主张
B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通过人情关系形成互联网
(2)尊重权威,根据上下关系决定权利所在
(3)在以家庭为核心的小群体里维持良好的纽带关系
C 人与宇宙的关系:
(1)人是环境的一小部分
(2)顺应环境,不过多地去想如何征服环境
D 对时间的态度:
(1)喜爱怀古,重视传统
(2)不习惯变化,力求维持现状
E 对行为的态度:
(1)力求妥协,反对极端,主张中庸
(2)抑制情感,力求克己
守旧的民族
1987年,青年学者王润生在《我们性格的悲剧》一书中把民族性格中存在的缺点概括为如下几点:
(1)欺瞒症
(2)近视症
(3)非我症
(4)守旧症
(5)不合作症
(6)良知麻痹症
(7)依赖症
1999年我在韩国和日本出版的《中国人的反文化志向》一书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做了如下概括:
(1)欺骗病
(2)偷盗病
(3)大同病
(4)奴隶病
(5)保守病
(6)幼稚病
(7)自私病
(8)势利病
我们暂且撇开中国人眼中的民族性,来看一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实际上,中国人对自身民族性的反省主要始自与外国人的接触和外国人写的中国人论。
早在 17 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莱布尼茨对中国人的和平思想和尚祖思想就做过论述。
亚当·史密斯也在他的《国富论》中说,中国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中国人具有自身的守旧性。
世界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指责中国人精神中的无个性倾向,马克思也曾批判中国人是“活化石”,并提到了中国人的保守。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无数欧美人士在不断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概括。最早问世的是美国传教士 A H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质》。史密斯通过自身的体验,把中国人的性格概述为26条:
(1)面子
(2)节俭
(3)勤劳
(4)礼节
(5)缺乏时间观念
(6)缺乏精确度
(7)容易误解
(8)长于欺骗
(9)顽固性
(10)思维混乱
(11)反应迟钝
(12)鄙视外国人
(13)缺乏公共道德
(14)保守
(15)不求舒适和方便
(16)生命力强
(17)忍耐与坚韧
(18)知足常乐
(19)孝心
(20)仁慈
(21)缺乏同情心
(22)互相牵制
(23)不团结
(24)多疑
(25)缺乏信誉
(26)多神、泛神、无神
1915年国际知名的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儒教和道教》中,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以下7条:
(1)坚韧性
(2)勤勉性
(3)迟钝性
(4)小心性
(5)怀疑性
(6)缺乏同情心
(7)不诚实
引人注目的是一次也没有来过中国的他,竟断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民族”。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从道德、人道主义、谦虚和世界主义等方面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过论述。
对此,汤因比在与日本人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也曾提及过。英国学者罗素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乐观、追求享乐、贪婪、爱面子、诚实、民族主义、卑鄙、缺乏同情心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欧美人和日本人也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过论述,因其与上述特征基本相似,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中国大陆人的民族性就像神秘的大陆一样,富有魅力而又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