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8413400000025

第25章 口的文化,耳的文化

善说与善听

在日本的留学生或在日本住了很长时间的外国人,包括中国人、韩国人甚至西方人,经常说,要想猜到日本人的想法简直不可能。

如果西方人说无法猜透日本人的想法,这可以理解,但同属东方文化圈的中国人和韩国人也这样说,其中是否有文化上的原因?

最近一个中国朋友K陪一个日本人N一起到中国滞留几天,一回来见到我就吵嚷着说:“哎呀,累死了!”我问他理由,K 回答说:“是啊,我带着N去旅行,却始终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真是很累!”K一边吐着唾沫星子一边诉苦说累。

我和日本人N也是很好的朋友,但N也意外地说很累,因为中国导游K的话太多,所以要边听他说话边附和他,怎么会不累呢!

据N讲,日本人很难与话多的中国人真正地进行交往。日本人与韩国人之间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国人和韩国人都猜不透日本人的内心呢?为什么中国人、韩国人在与日本人交往时会感到很累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也只能从民族文化上寻找答案。日本人本来就不喜欢多说话,而是喜欢听别人说,这与总喜欢各抒己见的中韩两国人形成有趣的对比。

中国有“口才好”的说法,韩国也有“口才好、有口才、演说家”之类的说法,两国都没有“听才好”的说法。但是日本有“善听”的说法,意思是善于倾听的本领强,即听力好,善于听人说话。

如果说日本人善听是“耳的文化”的话,那么韩国人与中国人善说则是“口的文化”。中国人与韩国人在听对方说话之前,总是先把自己的主张摆出来,试图借此压制或说服对方。

现在韩国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为说服对方而展开舌战的场面,而日本电视剧中则很少有像中国和韩国那样的舌战场面,甚至给人太静的感觉。大概因为日本人不愿说话而更喜欢听对方说话,所以中国人和韩国人认为想猜透话少的日本人的内心十分困难。

中国人和韩国人必须满脸表情、语调抑扬地大声激辩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日本人却是话少得令人讨厌,只是边听边不断地点头微笑,这样自然就会让人猜不透心思了。

如果知道了日本人的这种性格和行为方式,我们就可以不再胡乱臆测对方了。日本人这种耳的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善于倾听的才能。日本人就是通过不声不响地学习中国文化和朝鲜文化,并把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创造了新的日本文化。

据说,隋唐时期,到中国留学的日本名僧空海听讲时精力特别集中,因此,中国青龙寺高僧慧果尽管门下有很多中国弟子,仍然把“金胎两部密教”(佛教的一种密教)的秘诀传授给了空海。

耳的文化就是这样放低自己的姿态,贪婪地吸收其他文化,从而起到“学习的文化、吸收的文化”的作用。与此相对,口的文化不是听别人说,而是通过教授别人东西从而发挥“教的文化、传播的文化”的作用。

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因为有需要教的,所以产生了教的文化;比起教来,需要学的东西更多,所以形成了学的文化。总而言之,有着中华思想的中国和东方礼仪之国——韩国是师傅级,而日本是徒弟级。

直到近代化之前,日本一直奉行“和魂汉才”(注:以日本人固有的精神学习中国的知识、技术),努力向中国和韩国学习,近代以后,则是“和魂洋才”(注:以日本人固有的精神学习西洋文化之意),转而学习西方文明。有一个体现日本人学习本领的故事。假设日本人从德国进口了精密机器,德国人会得意洋洋地说:“日本人知道了这种机器的先进功能后,一定会继续来订购的。”但是左等右待,日本人也没来订货,德国人大惑不解,跑到日本一看,原来日本人早就研究制造出了相同性能的机器,而且外观比德国货还要精美。

这种不耻下问的文化创造了今天的日本。但是近代以来,教与学的师徒关系发生了180°的大转变,中日韩三国演义的悲喜剧交叉上演。因为一直处在师傅位置的中国和韩国突然跌落到了徒弟的位置上。

但对于历经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的日本奇迹,中国人心服口服,中国也曾企图从日本的维新方式中寻求富国强兵之梦。因此,当时曾掀起一股留学日本热。韩国近代史的情况也与中国没有太大差异。

日本学者曾指出,日本人好奇心旺盛、能虚心学习文化虽然不错,但另一方面也有过于好奇及精力易分散的缺点。日本人总是从外部学习吸收,只热衷于新的刺激,以后如果没有了刺激,就会患上一种不愿思考的中毒症。

不是有这样的笑话吗?英国人作诗,法国人作曲,德国人演奏,意大利人唱歌,美国人付钱来听,而日本人只会一边鼓掌一边喊“再来一次”。这个笑话正好讽刺了日本的模仿文化中缺乏创造性的一面。

那么中国人和韩国人干什么呢?坐着不动就是傻瓜。至少也要从日本人那里要曲谱复印件看看嘛!

不像话?!如果不愿意这样,自己重新作词赋曲来演唱不就可以了吗?